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25 12:41:52瀏覽274|回應0|推薦0 | |
註一:引用網址:https://ft.hwadzan.com/dv.php?sn=02-038-0008&lang=zh_TW
註二:三途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斷惡修善做得好,自然轉命運。小說、電影等,若是演情色等不好的劇情,就是造地獄業(因為影響的人太多),若是演道德仁愛、因果報應的戲,就是積累大功德。完全看自己的心意。另外,往生極樂不是天界,天界仍然在六道輪迴中,壽命盡了仍有墮落三惡道的危險,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無量壽命,且快速成佛,真得永無痛苦了,且能分身無量度化宇宙間無數有緣苦難眾生,樂也。阿彌陀佛!末學頂禮學習。 ≡≡≡≡≡≡≡≡≡≡≡≡≡≡
無量壽經菁華 (第八集) 2009/12/26 華嚴講堂 檔名:02-038-00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四十四節,前面我們學到「壽命幾何」,今天我們接著看: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
這幾句話是說有一類煩惱業障習氣很重的人,『身心不正』,心裡面常懷著『邪惡』,這個邪惡是指邪淫。現在在這個時代,我們從小疏忽了家庭的教育,這樁事情不能怪任何人,我們要怪人那就錯了。因為從滿清亡國之後,民國建立,這一段時期社會都在動亂,秩序沒有恢復,尤其是中日的八年戰爭,把我們的傳統打破了,時間將近一個世紀,至少四代到五代都疏忽兒童扎根的教育。這樁事情兒童不知道,他的父母也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許知道,總得要高祖父母才真正知道這回事情。正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先人」無知,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我們的先人,「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不能責怪他,是我們很不幸,在這個時代出生。這個時代,內裡面我們有煩惱,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煩惱習氣,很不幸的,這個社會外面的誘惑,可以說這種誘惑太大了,沒有辦法來抗衡的這種誘惑,要不是聖人再來,凡夫哪有不受影響的道理!這是今天經裡面跟我們講現前社會的狀況。
社會在誘導我們,普遍的在誘導,全世界的社會都找不到兩樣。資本主義的社會鼓勵消費,這跟我們中國傳統不一樣,我們傳統千萬年來祖宗教導後一代都是勤儉,勤奮、節儉,都教這個。西方的價值觀跟中國完全相反,他鼓勵你消費,他不提倡積蓄,希望你有多少都用光,用光之後向銀行去貸款,向保險公司去貸款,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大家認為這都是正常的,世間看不到節儉的,也沒聽說節儉這個名詞,所以一遇到金融風暴就招架不住。如果是中國傳統,中國人的理念,你看千萬年來沒有聽說什麼金融風暴,沒聽說過。可是中國的老人,六十歲以上的人,還有傳統這一點概念。所以我們在外國這麼多年知道,外國人曉得中國人很節儉,中國人有儲蓄。經上說的實在講就是今天的社會狀況,所以「身心不正,常懷邪惡」,這個不能怪別人,誰都不要怪,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就對了。
『常念淫佚』,這一句是講正淫,夫妻,這個不是邪淫,但是常念那就是正淫無度,夫妻房事要有節度,身心才會健康,家庭才會幸福,如果不知道節度,依舊會帶給你很多的疾病,甚至於早亡。你有八、九十歲的壽命,可能到四、五十歲就過世,這什麼原因?與你房事不知道節制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煩滿胸中』,這是講欲火的焚燒,表現在外面就是『邪態外逸』,現前的報應就是『費損家財』,所謂是敗家子、浪子。
【事為非法。】
這一句也是雙關語,如果不是夫婦,那你是破人名節,敗壞風俗,這在古時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現在的社會不講求這些,不太重視,因為他沒有倫理道德觀念,但是對於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安全,肯定造成極大負面的影響。如果真正相信因緣果報,自然就明白了。下面經上所說: 【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這是佛菩薩感嘆的話,你到人間這一生得人身,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六道裡頭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天上比人間福報大多了,頭一個,壽命長。我們中國人知道天上有一個玉皇大帝,這是真的,可是不學佛的人對天道只是個模糊的概念。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有二十八層,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佛經上常講三界六道,玉皇大帝是在第二層,欲界第二層,換句話說,去我們的距離不遠,很近,也就是說這個空間層次容易突破,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你就能夠見到,你也能夠到那邊去。這一層天的壽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聽了感覺得不可思議,也非常羨慕,天上跟我們人間時差不相同,現在人講時差,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我們人間以為活一百歲不錯了,不容易了,可是忉利天人看起來很可憐,才一天。忉利天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諸位要知道,他的一天是我們一百年,他也是三百六十天,你算一算他的時間有多長。
天上雖然很幸福,至少他們變化不大,也就是他不會衰老,但是他壽命到了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衰老,壽命沒有到他沒有感覺到他衰老。沒有聽說天人生病的,生老病死苦,他是化生,他不是胎生,所以沒有生苦,沒有老苦,沒有病苦,只有一個死。臨終前七天,他就生病了,那沒法子治的,壽命到了。天人的福報比我們大太多,再往上去那個福報是愈來愈大,倍倍相乘,真不可思議。所以人間許許多多人羨慕天堂,都想生到天上。學佛的人這才明瞭,佛把這些事情詳細告訴我們,天是不究竟的,壽命到了還是要輪迴,還是會墮落。天裡面最高的是無色界天,那個地方的人我們確實可以承認他,他有高智慧,雖然是凡夫,高級凡夫,為什麼?他知道身體很麻煩。你看有身體多少累贅,每天要衣食住行,如果沒有身體多好。你看高級的凡夫他不要身體,我們稱之為靈界。色界天有身體,財色名食睡這五樣他沒有了,他們不要財產,沒用處,對他來講沒用處,男女的淫欲沒有了,所以色界天人的相是平等的,沒有男女相,他也不需要吃東西,禪悅為食,他也不要睡眠,這個多自在。壽命之長,忉利天是望塵莫及,這是我們中國所說的神仙大半都是在這個層次,所以中國修道成就的那個層級也相當可觀,神仙。連身體都不要,這就是無色界天,身體不要,他不需要居住的環境,我們稱它為靈界。這種思想,佛教沒傳到中國之前,老子就嚮往,你看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身體,你看他有這種思想。這種思想,他到哪裡去?肯定到無色界天去了。他也真有這個本事,為什麼?道家講求的是隨順大自然。
佛告訴我們這三界都苦,在欲界,欲界六層天以下到三惡道都是屬於欲界,欲界有三種苦。有「苦苦」,苦是說什麼?苦是講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都是在我們從早到晚天天遇到的,真叫苦不堪言。第二種叫「壞苦」,壞苦就是物質現象沒有辦法保存長久,也就是說它有壽命的,它會壞的。人身體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就是壞苦,我們古人常講的滄海桑田,讓我們親身體驗的是無限的感慨,現在的變化尤其大。無色界有「行苦」,無色界好,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再長他還是有壽命的,壽命到了他那個境界保不住,所以佛法講三界統苦。佛告訴我們,所當求的是什麼?如何求脫離三界六道之苦。人應該有這種志向,應該向這個方向去努力、去邁進,這就對了。
在東方儒釋道,佛確實是幫助我們超越三界六道,而儒跟道沒出離,他們多半在色界天、在無色界天。一般儒家沒有離開欲界向上去的六層天,道家可能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只有佛法才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六道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世界,諸佛菩薩的剎土,跟我們統統有緣分。就如同我們把整個宇宙比喻像地球一樣,這一個星球,我們居住的這個國土就好比是六道,我們這個六道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國家,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上,可以移民到那邊去,所以它跟我們有關係,哪一個世界都可以去。當然去的時候有條件,像現在我們看哪個國家地區好,想移民到那邊去,得具備條件,他不會拒絕,我們可以一樣到那邊安居樂業。這麼許許多多的剎土,條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條件多一點、高一點,比較難,有些地方不很困難,我們真的想去的話,符合它的條件,統統都能夠辦得到。我們對佛一定要像孔老夫子他那樣的好態度,信而好古,我們對佛要有信心,一定要曉得,人會打妄語,佛不會妄語,佛說的話句句是真話,句句是老實話,你相信你就有福。為什麼?你真的發願,真的修行,真的想離開這個世界移民到另外一個好環境裡面去生活,這是佛法教導我們的,我們應當要求的。
『而不肯為』,這就是應當求的你不肯去做,不應當去求的你偏偏要去做。不應當求的,要知道造作這些惡業,這是講惡因,五種,殺生、偷盜、邪淫,這將來到哪裡去?到餓鬼、地獄、畜生,這是不應該去的地方。應該去的地方至少是天道,雖然不究竟,比人間好得太多了。當然最好的,那得有這個緣分,得人身你得遇到佛法,你遇不到佛法就沒有這個機會,緣分現在人講機會,你遇到佛法就是你遇到這種機緣,你能夠把握住,好好的學習,真的能超越,超越生死,超越輪迴,這是應當求的。生死輪迴很痛苦,佛為我們指出超越的道路,我們如果能信、能夠遵照他所說的去做,真的如經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在這一生肯定能夠滿願。怎麼做?基本的,我們今天應該要做的,世間一定要求聖賢的倫理、道德、因果和宗教教育,它不迷信。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世間其他的宗教是不是宗教?其他宗教是宗教,但是它也是偏重在教育。佛教跟其他宗教差別在哪裡?其他宗教都立一個真神,確實它有一個真神,宇宙的主宰,也主宰人類的命運。佛教沒有這個神,自始至終佛教沒有建立一個神,佛教只講佛,佛是人,不是神。佛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建立這個教學的老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老師,師生關係,這跟宗教不一樣。可是任何一個宗教,你看看它經典裡面,也都是講的倫理、道德、因果,這是教育,它那個教育裡面說,如果你不遵守教誡神會懲罰你,你遵守神會賞賜你,這點跟佛不一樣,佛菩薩沒有這個說法。所以佛教是教育,純粹的教育。那個是什麼?帶著有神,它還是教育,細讀它的經典還是教育。
西方社會這幾千年來沒有被毀滅,真的靠宗教教育,東方社會也能夠在這個世間綿延千萬年,靠的是聖人的教誨,我們中國人稱聖人,印度稱佛菩薩。確實佛菩薩就是中國聖、賢、君子這個意思,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阿羅漢是君子,不過他們的條件比我們中國所講的聖、賢、君子的條件要高,他們是從斷煩惱來界定,見思煩惱斷了這是阿羅漢,塵沙煩惱斷了這是菩薩,無明煩惱斷了那是佛陀,他從這上界定,所以比我們中國聖、賢、君子的條件要高。可是宗教跟聖賢教一般初學,科目、理念、精神、目標完全相同,都是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這就是從前雍正皇帝說,他講中國的三教,他的看法,都是教人為善,一展開,我們看所有的宗教,也都是勸人為善,這個目標完全相同。所以這種教育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得到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
今天整個世界的社會亂了,為什麼會亂?我們細心去觀察,可以說第一個因素,東方把聖賢教育疏忽了,西方把宗教教育疏忽了。科學崛起之後,大家信科學不信上帝,所以在外國有很多人說,科學發達上帝就沒有了,上帝死亡了。西方的宗教沒落,許許多多教堂在變賣,我們遇到很多,教堂為什麼要賣?沒有人上教堂,傳教師生活成了問題,把教堂賣了,教區縮小,合併了,這在國外的現象。在中國大家不再相信聖賢,不讀聖賢書,說那是落伍,那是舊東西,不要了,導致現在的社會動亂,導致現前的災難頻繁。現在問題發生了,如何對治?怎樣去挽救?挽救之道還是要把古聖先賢找回來,我們中國諺語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真的一點都沒錯。老人有智慧、有經驗、有方法、有成績表現,幾千年來中國這個社會長治久安,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研究中國文化的沒有不佩服。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老祖宗有真智慧,我們今天疏忽了,輕視老祖宗,認為我們的知識、能力超過他們,他們那個時代點油燈,我們現在是電燈,以為我們比他強,錯了,他們不是不懂得電燈,他懂得,他不肯做。為什麼不肯做?沒好處。我們現在講這個話人家不相信,科技的發達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科學再往前發展的時候,地球就慢慢毀滅了。所以中國人不是不懂科學,懂,不走這個路子,中國人走的路子是教大家都能夠過倫理道德的生活,步調雖然緩慢,安全,他真有人生的樂趣在。不像現在,現在交通雖然便捷,你說從前從新加坡要到吉隆坡來,你的朋友來看你,那種熱情不一樣,他要騎個小驢,至少要走十幾天才走到,真是不遠千里而來,那個熱情怎麼會一樣?現在幾個小時就來了,飛機不到一個小時,所以這種心情沒有了。這些心情是什麼?這是性德,那種對於家親眷屬、朋友之間這種真情,被現在快速的交通打破掉了,你永遠享受不到。看看古人這些文章怎麼寫出來的?現在人決定寫不出來,原因是什麼?他沒有這種熱情的流露,他怎麼寫得出來。換句話說,物質生活我們享受到了,精神生活是一敗塗地。這兩種生活來比較,到底哪一種重要,哪一種你真正能得到快樂?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裡頭有真善美慧,物質生活裡頭沒有。物質生活勉強來說它有個真,善沒有了,美沒有了,慧沒有了。你看要一個,三個丟掉了,著重精神生活,這四個具足,這怎麼能比。
這一段講的是邪淫之惡,我在前面跟諸位提出,人,不管是現在人、是古時候的人,沒有不貪財的,沒有不貪色的,幾千年前老祖宗知道,很清楚,所以以倫理、道德、因果教導後裔。財色在人的生活不能缺少的,要懂得節制,不能讓它氾濫,家庭才有幸福,社會才有安全。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來節制它,這兩樁事情一氾濫,災難就來了;個人的災難是疾病纏身,社會的災難現在大家能看到。所以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你看他們的教誨,對這兩樁事情講得很多,中國老祖宗最有名的名言就是講「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時時刻刻在警惕我們。邪淫就是在造萬惡,造萬惡你得什麼果報?一切重罪無過於殺生,因淫而殺生的,古今中外的例子太多了,而對於修道最大的障礙也是這樁事情,這是兩大重障。如果修行想超越世間,想在這一生成就,決定要把殺盜淫放下,如果不放下,你就沒有辦法超越三界。所以應當要斷淫、殺,才能夠消除過去現前重障惡業。
淨土法門雖然講帶業往生,佛在經上還是告訴我們,必須把淫、怒、痴伏住,就是貪瞋痴,你雖然不能斷,你要有能力把它伏住,也就是說,它雖有,不起作用,這行,這樣的人才能往生。要是伏不住,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古來祖師大德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持戒念佛,這也是釋迦牟尼佛最後的遺教。佛在滅度之前教導後世的弟子,這是阿難尊者啟請的。佛快要走了,阿難問到,你老人家在世我們都是依你為師,你走了我們依什麼人為老師?佛沒有指定繼承人,佛只教大家「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個字好,戒是佛陀的教誡,苦就能夠降伏貪瞋痴慢。人只要肯吃苦,才能把貪瞋痴慢放下,不肯吃苦的人,他這種煩惱會現前,他會增長,一個甘心情願吃苦的人,這個念頭就生不起來。所以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他老人家在世一生守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吃飯到外面去托缽,決定不接受財供養,送錢給佛、給他們弟子,他們決定不收的。他每天所需要的就是一缽飯,一缽飯還不是在一家供養的,好幾家,每一家一點點,好幾家湊成一缽飯。所以真的過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把這個世間貪瞋痴慢、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當時有國王大臣,他們有花園、有別墅,請佛來講經說法,我們現在講講經教學,佛也不拒絕,也很樂意接受,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佛都住相當長的時期,在那裡講經教學。離開了,物歸原主,用現在的話說,佛接受他供養的使用權,所有權是主人的,佛不要,這是給後人做很好的榜樣,我們應當要向佛學習。當然在現前環境,我們學佛日中一食,到外面去托缽,這個做不到了。樹下一宿,我們身體比不上他那麼好,我們現在的身體要樹下一宿,風吹雨打日頭曬,恐怕一、二天就受不了,就要進加護病房。這是說明佛跟他的弟子,身體比我們現在好得太多,人家不會生病。這些都是我們該學的,應當要學習的。
修學法門很多,特別大乘教裡給我們講的,信解行證。如果是講到解,古大德給我們說過,各宗各種法門都應當學習,你才能廣學多聞。廣學多聞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接引眾生,眾生品類不齊,根性不相等,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教一切眾生的,接引眾生那你真的是要懂得無量法門,你才能夠接引無量眾生。可是行門一定是走一門,這就好比我們想到某一個地方去,我們知道有很多路都可以走,但是你真的走你只能走一條路,你總不能走二、三條路,這個道理要懂。所以行是一門,解可以多門。可是佛法裡面,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它目標很多,方法也很多,方法跟目標不相應的話他不能到。但是佛法,方法再多,它目標是一個,所以你無論走哪一個法門,都達到目的地。這個目的地是八萬四千法門共同的目的地,這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說,佛法無量法門,終極的目標統統是成佛,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只要走一門,走哪一門?想想對自己最方便的、最容易的、最簡單的,自己想想我可能走得通的,你就選擇這個法門。不要管別人,人家選的那個法門,他有本事,我們比不上,我只選我們的法門。符合這些條件無過於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一句佛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心上那些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放下,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到你心裡完全是阿彌陀佛,其他都沒有了,這叫功夫成片,那就恭喜你,你決定得生,你這一生決定圓滿成就。邪淫這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下面我們再看第四段,我們的菁華四十五段,這一段講妄語: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口業。造業很複雜,也很多,佛把無量無邊的這種業行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前面殺生、偷盜、邪淫都是身造的,屬於身業,這個地方講口業,口業你看有『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非常可怕。本來這兩個人相處非常融洽、非常好,來了這麼個人,對甲說,乙說你的壞話,甲對乙就疏離,對乙說,甲怎麼樣要想傷害你,這叫挑撥間離,在佛法裡屬於兩舌,兩舌的果報是拔舌地獄。人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不外乎兩種情形,一種是為了自己要得利益,第二種,為了自己的怨恨,間離別人,造作無量的罪業。結罪完全是看他造作的影響,影響是屬於他個人,這個罪小,影響要屬於他整個家庭,把人家家庭破壞了,就破壞人家夫妻感情,破壞人父子感情,破壞人兄弟感情,這個罪就重,如果再能破壞到社會,那罪就更重。
妄語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欺騙別人、不誠實。人如果不誠實,修道是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世間的善法,道比出世間的善法還要嚴格,從哪裡得來的?從真誠得來的,人沒有真誠心,離道就愈來愈遠。菩提心裡面第一個就是真誠,大乘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人要不能發菩提心就不能夠學大乘。所以小乘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沒有發菩提心,但是他們說話誠實,為什麼?他是遵守佛的戒律,這屬於五戒,他守五戒。真誠心沒發出來,所以他的修行能夠達到相似位,不能達到真實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他很像佛菩薩,不是真的,為什麼?佛菩薩用真誠心,他還用的妄心,妄心是阿賴耶。他妄心用得正,我們這些人妄心用邪了,不如他,他用心用得正。言語不老實,心是妄心,妄心怎麼能成就道業,即使在世間,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得很好,人無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欺騙人能欺騙一時,不能欺騙長久。在古時候這個信非常重要,人無信不立,可是現在這個社會,口業這四種普遍都犯,而且是非常嚴重。簡單的說,『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妄言』是欺騙人,『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大眾。綺語的範圍非常之廣,現在在文藝表演裡面,歌舞、戲劇、電影,乃至於報章雜誌,甚至於廣告,都是引導人邪思,凡是這一類的統統都包括在綺語裡面,所以它的範圍很廣很大。
在中國古時候的藝術它有個標準,夫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思無邪」,都把這三個字做為藝術裡的一個標準。藝術必須講求不能讓聽到的人、看到的人、接觸到的人引發他的邪思,那你就錯了,這種藝術是害人的、是害社會的。戲劇、小說都是在教化社會大眾的,中國歌舞在從前是屬於教育,禮的教育、樂的教育。《禮記》裡面還有一篇「樂記」,什麼是樂我們不能不懂。知道因、知道果、知道善惡業報,所謂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在古代可以說一直到民國之前,中國這個國家歷代帝王用什麼方法教化人民?我們細心去觀察,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現在所講的文藝表演。在什麼時候?年節喜慶的節日,大家平常工作很忙,這個時候等於說是放假一樣,都喜歡來看看,這是教育的機會,寓教於樂,所以表演的、歌唱的內容,沒有離開倫理道德,表揚忠孝節義,演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都演這些。所以人民心裡頭,雖然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對於這些大道理,他都懂,他相信,讓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敢有邪思、不敢有惡念,當然就不會有不正當的行為,社會得到了安定,家庭得到了和睦,長治久安靠這些。
那些演藝人員是社會導師,他們從事這些工作是無量功德,他是在教化思無邪。這種行業的人雖然很辛苦,他們做的是善事,他們的果報來生一定提升。可是現在不一樣,現在這些東西比從前更多,但是內容不一樣,尤其是現在的電視、網路太普遍,深入每個人的家庭,內容就太可怕,把倫理、道德、因果統統丟掉了。倫理道德是舊東西,不適合現代,因果是迷信,那是古人騙小孩的,現在演出來是什麼?演出來殺盜淫妄,真的是在演十惡,以十惡為時尚,以十惡為正常,不造十惡那就跟不上時代。這時代往哪裡去?我們能夠看到的、聽到、接觸到的,這個時代是走向毀滅,看不到的,這個世界是走向三途,這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所以從事戲劇、歌唱這些演藝的人士,應當深深的警覺到,引導社會走向正面,教導大眾善的、好的是無量功德,果報肯定是人天福報。如果你所表演的是負面的,你引導眾生造殺盜淫妄的,這是惡業,造作的是惡業,惡業你引導社會這麼多大眾,你的果報不是畜生、不是餓鬼,肯定是地獄。你就想到這個事情多麼可怕,這個世間行業這麼多,為什麼幹這行?佛家裡面講墮阿鼻地獄、墮無間地獄,這個行業的人最多。早年我在台北我們自己有個小道場,華藏圖書館,我們道場附近有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好像現在已經是大學。有一些學生常常來聽我講經,距離不太遠,講經聽到我講到這一段的時候他們害怕了,有幾個來問我,他說那我們怎麼辦?現在老師所教的都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我就勸他改行,你去學其他的學系,不要學這個,這真的。
下面說『憎嫉善人』,「憎」是憎恨、討厭,「嫉」是嫉妒,對於好人好事心生嫉妒、瞋恨,這是什麼?自己比不上別人,不希望別人超過自己,這叫嫉妒心。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你看看,你細心看,看小孩,不會說話,還不會走路,在爬,你看兩個小孩,你拿了一塊糖,你看兩個有沒有嫉妒,一個小孩有,一個小孩沒有,他就在旁邊,你看他的表情,你就能看出來,沒人教他。所以這是什麼?多生多劫的習氣,境界現前它就起作用,它就現行。這個一定要靠修養,一定要靠良好的教育。所以中國古人從小教小孩學什麼?學讓,讓必須要忍,忍讓。小孩開始學忍讓,父母教,你不能不忍,不能不讓,慢慢養成習慣了,懂一點事了,教他謙讓,謙虛、謙讓,到長大了自然就禮讓,他才能夠與一切大眾和睦相處,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人只要有競爭那就很痛苦。中國古籍裡找不到競爭,競爭是從外國來的,外國人從小就教競爭,中國人從小就教忍讓。該讓的要讓,不該讓的還要讓,有的父母他就是這樣強制小孩,小孩從小要養成習慣。不爭、不盜是大富的真因,你將來修布施的時候得大富。如果是有盜心、有競爭的心,你雖然修布施,你得的福報少,不圓滿,因為你這種心把你的善業已經抵銷掉一部分。這個道理不難懂,我們一般人細細想想都能夠想得通,這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競爭的心、沒有盜心,你修的布施功德是圓滿的。
所以瞋恨、嫉妒,造這種業,對別人有沒有傷害?說老實話,對別人沒有傷害,那就看對方,對方如果沒有怨很,一切都隨順,不但沒有傷害,成就對方的德行,自己虧吃大了,自己造的罪業重了。如果對方不原諒你,對你有瞋恨,對你想報復,你就找了麻煩,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這個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解開。祖師大德常常勸我們,與一切眾生不要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化解冤結是從自己,不是從對方。老祖宗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對我有怨恨,我對他沒有怨恨,這個結打不起來,打結是在兩方面的,雙方的,這個就結不起來;結不起來,結罪他的罪重,幫助自己提升。你自己怎麼知道你的修養、你的功夫,這是實驗,境界現前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有功夫。所以我們遇到別人的毀謗、侮辱、陷害,這是一層比一層嚴重,心平氣和,若無其事,還生什麼?憐憫的心、感恩的心。憐憫是什麼?憐憫是他對我這些惡業、惡行、惡念我沒有接受,沒有接受當然退回去,是加給他,憐憫他。感恩他的是,我自己了解我自己現在修行功夫到什麼等級。你看對自己有沒有壞處?沒有壞處,對自己有好處。如果自己感到受不了,有怨恨、對立,甚至於起報復,那就不好了,那就真的種下惡因,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兩方面都痛苦。所以這個事情真明白之後不能幹,幹這個是傻事!我們聽到別人造作惡業、有過失,絕口不提,就是他毀謗我,我又沒有聽見,別人傳言,傳說靠不住,面對面侮辱我,也不要開口,也不要放在心上,他是什麼?他是誤會,他心裡面有惱怒、有不平,他要發洩,讓他發洩,發洩完了,不就沒事了嗎?罵不還口,打就讓他打,不要還手,打不起來,這才叫化解,當場就化解了。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夠忍辱。
下面一句說『敗壞賢明』,「賢」是社會上的賢人,有德行的人,「明」是有智慧,有道德、有智慧這種人肯定影響一方,移風易俗,為一方人的表率,為一方人的榜樣,那功德就很大了。如果對這樣的人產生嫉妒、瞋恨,破壞人家所作所為,不能成人之美,不能夠隨喜功德,反而去障礙他,這個結罪怎麼個結法?對這個賢明的人是不是對他結罪?不是的,他要真的是賢,賢是有德行,真正是明,有智慧,就像我們剛才講的,他不放在心上,而結罪從哪裡結罪?結罪是這個賢明的人他教化這一方人,經過你的妄言、惡口、綺語、兩舌,你這都用了,你把這一方的人跟這個賢明人當中的關係破壞了,這些人不相信這個人是好人,也不聽教誨了,業從這裡結。如果我們把事實真相看清楚,這事情能幹嗎?不能幹。我本來是怨恨那個人,結果與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於這些人,善良老百姓他們想聽一點倫理道德,聽一點東西,現在沒有緣分了,得罪這些人,結罪跟他們結罪。你影響的人愈多,影響的時間愈長,你的罪就愈重,這個麻煩很大很大。對賢明的人來說,他雖然是事做不成,利益眾生的事情他做不到,緣不成熟,被破壞了,但是他自己功德是圓滿的,《楞嚴經》上講的「發意圓成」就是圓滿功德。你是真心做,也有這個能力做,也有這個機緣做,但是機會被別人破壞了,你的功德是圓滿的。破壞的人他要負這個因果責任,是對那一方人結罪,對這個賢明的人對他不結罪。所以是不是真的敗壞賢明?不是,敗壞賢明發心想做的好事,這個好事被他破壞了,結罪不跟賢人結罪。關係太大了,他為什麼這麼做?都是因為嫉妒,所以才毀謗,才做這些破壞的工作。如果他真有智慧,他也有德行,他應該怎麼做?他應該隨喜功德。隨喜功德這樁事情,我沒有這個能力去隨喜幫助他,我也沒有財力,也沒有能力,歡喜讚歎就是隨喜。真正發隨喜功德的心,這個賢明人成就的,多大成就、多大功德,隨喜功德跟他相彷彿,這真叫會沾光,為什麼不幹?為什麼要破壞?這個就叫做愚痴,迷惑顛倒,不但倫理道德他不懂,是非邪正他不懂,什麼對我有利、什麼對我有害他都不懂。你看連利害都不明瞭,你說這種人多可憐,多麼愚痴。知道他結罪是在一方所有眾生,這個罪就重了。
下面說『不孝父母,輕慢師長』,這個罪是最重的,一切眾生造作罪業是以不孝、不敬老師這個罪最重,真正是狂妄到了極處。你看古人所講的「百善孝為先」,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從孝道裡頭生出來的,一切的善法。佛法也是以孝道為基礎,淨業三福裡面第一句話說「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你就曉得這個重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怎樣去做才是孝親尊師?落實《弟子規》就是的,落實《十善業》就是的。但是《十善業》講得太簡單,沒有詳細說,《弟子規》詳細說了,《弟子規》裡面所講的就是《十善業》,詳細的講解就是《弟子規》。我們可以說《十善業》是綱,《弟子規》是目,所以我們要真正把《弟子規》學好了,十善業自然就得到,它是一不是二。
修十善業要從修《弟子規》做起,但是還必須要加上《感應篇》,《感應篇》也不長,一千三百個字,《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為什麼要學《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教育,真正相信因果,你那個倫理、道德做得踏實,也就是說境界現前你不會動心,你能夠禁得起誘惑。如果沒有真正的因果教育,往往境界現前自己守不住,又犯錯誤。見到財富貪不貪?起不起貪心?小的財富大概不動心,擺在我們面前幾萬塊錢、幾十萬塊錢,好像不會動心,如果在這裡擺上幾千萬、幾億,你動不動心?保不住了。這就需要什麼?這就需要因果教育。真正懂得因果教育曉得,最低的一個概念,知道命中有的就是有,命裡無的得不到。命裡沒有這個財富,你得到財富災難就來了,災難跟著就來,命裡沒有這個財富,說我得來的,是決定不可能的。換句話說,你所貪得來的,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得來沒事,還是你命裡有的,你說這冤不冤枉!因為你的心行不善,你得到的果報,把你命裡該得的就打折扣了。譬如你命裡有一個億的財富,因為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得到財富,可能打對折,你就是五千萬。自己得到五千萬還覺得很歡喜,你看我用的這個手段,其實你命裡超過一倍多,你這不叫冤枉嗎?你用正當的手段去經營,你會得到的。所以懂得因果他就明白了,他不會幹傻事,名聞利養這五欲現前,他真的會不動心。所以,倫理、道德教育你接受了,你羞於作惡,你不好意思做壞事情,但是嚴重的誘惑的時候往往還是保不住,有因果教育,不敢作惡,知道這不正當的念頭、不正當的行為對自己的傷害非常大,不願意做。所以因果教育比倫理道德教育還要重要,內心裡頭真正相信因果,這個倫理、道德就做得很踏實,這好事情。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是三合一,相輔相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這是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在外表上有這個形式,內裡面完全不分,因為每一個人儒釋道三家的東西統統都學,扎根教育三個根一起紮,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同時紮下,根深蒂固。這就是成聖成賢,學佛就是成佛、成菩薩的根,你沒有這個根,怎麼學,怎麼用功,怎麼精進,你都不能成就。
所以對父母不能不孝順,父母不在了,常常念著父母的恩,常常念著父母的教誨,常常想著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這是真孝。自己有成就,成就德行,你的父母,你德行真正成就了,你的父母在天上,天人尊敬,你有一個好兒女,大聖大賢,他有榮耀。我們修行的榮耀要歸,宗教裡講歸主,我們換一個詞,歸恩,叫上報四重恩,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師長,第三個是國家,第四個是人民,榮耀不歸自己,榮耀歸四重恩。對老師,我們的智慧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老師是在佛法講法身父母,我們這個身體是得自於父母的,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的。所以從前一個小孩怎麼教出來的?是父母跟老師合作教出來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從小教的,一生都要守住謙虛、恭敬,謙虛、恭敬,對兒女就不好意思說,你是我的兒子,你應該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口,這個話是誰說?老師說,老師要把父母恩德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懂得孝順父母。老師對學生,我是你的老師,你應該尊重我,這個話也說不出口,這個話誰說?這個話父母說,父母教兒女要孝順老師,要尊師重道。所以兩方面才把這個小孩教出來,老師跟父母密切合作,這個合作要從第一天開始,讓這個小孩他有深刻的印象。
第一天開始什麼?就是拜老師,你上學,過去上學頭一天行拜師禮,拜師禮簡單隆重。我小時候就那麼一次,一生看到從事於教育工作的,當老師的,無論是小學老師、中學老師,我們自自然然從內心生起恭敬心,就是拜師禮那一天學的。上學,六歲上私塾,私塾在一個祠堂裡面,父親帶著禮物,那是供養老師的。進學堂,預先都跟老師講好了的,哪一天去拜師,所以學堂裡有準備,在大廳供的有孔子的神位,現在的畫像很多,在從前沒有,沒那麼普遍,寫一個牌位供在那裡,老師站在旁邊,同學站在兩邊,都是學習,這都是教育。父親帶著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之後起來,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旁邊,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再送上禮物。每一個新同學上學都要做一次這個樣子,所以老同學在旁邊就看很多次,印象深。你看老師跟家長的關係跟現在不一樣,老師接受家長這樣的大禮,他要不認真把小孩教好,他怎麼能對得起別人父母,父母給老師行這樣大禮,這是全心的付託,這個小孩子請你好好教導照顧。我們在學校裡犯了過失,受到老師處分,那時候處分體罰打手心、罰跪。回去之後父母看到,第二天父母一定帶著禮物送給老師,感謝老師教導。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聽說學校老師要處分學生,家長會去告狀,這個老師還敢教嗎?不敢教了。所以我們看到父母對老師這樣的尊敬,就決定不犯過,為什麼?犯過,我父母要去給老師道謝還要送禮,這親眼看到了,我們不願意,家裡也貧窮,日子並不是很好過,所以我們就守規矩,聽從老師教誨,受處罰回去也不講。這是從前的古禮,現在沒有了。
過去李老師在台中辦了一個小班,內典研究班,八個學生、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之一個。老師用中國的古禮,學生家長他是不會來,老師代表,李老師代表學生家長,把我們這幾個學生,那時候班上的老師,都請到上面上座,老師在前面,八個學生在後面,老師帶著學生向我們這些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這是我離開家鄉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做過這麼一次表演。這完全是表演,讓台中蓮社這些蓮友們大家來看看古禮是這樣的。所以古時候的教學,老師真的認真、真的用心教,老師自己還要做表率,也就是說《弟子規》上所講的老師統統要做到,他不做到就不能影響學生,做出樣子來給學生看。所以師徒如父子,這個關係好,學生對老師就跟對父母沒有兩樣。在《禮記》裡面諸位看到,頭一個是稱名,中國古時候的古人,成年行冠禮,行冠禮就是戴上帽子,表示他已經成人,他不是小孩,同輩份的朋友送一個字給他,以後稱字不稱名,縱然做官,在朝廷裡面皇帝也稱字不稱名。這什麼?對你尊重。只有兩個人稱名,一個是你父母,一個是老師,你就想到老師跟父母地位是相等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老師死了心喪三年,只是不穿孝服。這是什麼?根本,做人的根本,父母跟老師。如果說忘恩負義、背師叛道,這個人在過去古時候那個社會,你在社會上沒有立足地,沒有一個人願意理你,你真的就走投無路。這是過去傳統的社會,現在不講這個了,所以整個社會亂了,帶給我們多少的苦難。要恢復正常,必須還是要向古人學習,向老祖宗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s://mypaper.pchome.com.tw/medimedi26/post/1380916864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