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泰國式的民主
2009/04/13 14:23:49瀏覽766|回應0|推薦2
泰國基本上是有選舉的,號稱民主的國家,但是實際上是一個由資本家和軍方壟斷的國家;泰王基本上是個擺設,當年也是軍頭武裝政變,幹掉前任泰王,把他掛上去,所以現任泰王拍照時臉色都不好看,他的人生算是很慘的了。

泰國之前的總理塔辛的政策打擊資本階級和城裡的小資產階級,但是他有貪汙的把柄,所以這些人發動遊行、買通了軍方,政變讓塔辛流亡,黨羽下台,換上了現任的總理。

真的搞選舉,這一批資產階級是選不上的,玩不起選舉,用錢、權、武力顛覆結果,還要找藉口說是反貪腐,基層當然不高興,所以現在又有紅衣人出來了,這可是代表泰國大多數民意的,畢竟窮人多嘛,他們也不是天生願意當人妖的呀,塔辛可說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希望所在。

回頭看台灣,因為有大陸看著(反分裂法說啦,有動亂就統一),台灣軍隊頂多買官賣官、收軍火回扣,也就罷了,不然挺有可能和泰國一樣,軍隊收錢幫助政變奪權,反正有槍最大。

泰軍開槍鎮壓紅衫軍68傷 塔克辛嗆政府:要革命!
(2009/04/13 10:59)
泰國反政府紅衫軍抗爭越演越烈。(圖/美聯社)

國際中心/編譯

泰國反政府紅衫軍抗爭越演越烈,泰國軍方在台北時間今天(13日)清晨開槍鎮壓!為了清除首都曼谷主要道路的路障,軍方和抗議民眾發生衝突。紅衫軍以汽油彈攻擊軍隊,士兵先是對空鳴槍示警,接著朝著人群開槍。混亂中造成至少68人受傷。

示威抗議的紅衫軍,對前來清除路障的軍隊不僅丟石頭攻擊,連汽油彈都上場了,按捺不住的士兵首先是對空鳴槍示警,接著槍口一轉,瞄準紅衫軍開火,還用衝刺的方式企圖驅趕民眾。

混亂之中造成不少人受傷,士兵還逮捕數名帶頭滋事的民眾。泰國軍方表示,由於民眾先發動攻擊,軍隊才被迫還手。

泰國總理艾比希的座車12日也遭到紅衫軍用石塊、棍棒與盆栽砸毀,一度外傳艾比希因此受傷。面對紅衫軍的抗議怒吼,艾比希和紅衫軍的精神領袖、也就是前總理塔克辛則是隔海互嗆。艾比希說,「政府將在緊急狀態下,動用一切力量。」塔克辛則說,「現在是人民要站出來進行革命。」

泰國軍方已經派出坦克車與軍隊進駐曼谷市區50個以上的據點維持秩序,讓原本已經緊張的情勢更是一觸即發。(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昌輝)

泰國街頭政治如「泰式按摩」 民主已名存實亡
新聞來源: 廣州日報 於April 13, 2009 21:15:45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觀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軍隊武力驅散紅衫軍

連日來,泰國政局動盪的升級,再次讓世人矚目。面對示威、遊行與抗議,很多分析得出「泰式民主陷困境」的結論。其實,把民主納入進來,實在有些說不清、道不明,原因就是「民主」一詞被濫用、被無限放大。

回過頭來關注泰國政局,倒不如從泰國獨特的「街頭政治」考察政局困境。對此,有人把它比作「泰式按摩」——動作猛烈,大動筋骨,甚至讓人痛得死去活來,但卻具有停不了的吸引力。類似比喻頗有新意,也深刻地揭示了「泰式街頭政治」的獨特性。

近年來,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的政權易幟,基本上都通過「街頭政治」完成。「街頭政治」成為美國搞垮別國政權、推行全球戰略的法寶。但對泰國來說,「街頭政治」顯然不是外力干預的結果,泰式「街頭政治」完全是泰國自產自銷、頗有傳統的運動方式。當然,在1932年絕對君主制被推翻之前,泰國從來就沒有出現什麼「街頭政治」,泰國遵循的是精英政治,泰國絕大多數民眾沒有資格參與政治活動。但隨著泰國君主制的垮台,泰國傳統的精英政治,開始由穩定走向不穩定;泰國社會力量,也開始從高度統一走向分裂。多年來,泰國的街頭政治正是政治轉型的陣痛。

從根源上講,泰國的「街頭政治」是經濟發展中利益分配不均的結果,也有缺乏最廣泛中產階層的社會因素,更有軍政與國王頻繁介入政變的傳統因素。從總體上看,泰國街頭政治的演化,自二戰以來經歷了工人運動(上世紀60年代以前)、學生運動(上世紀70年代)、中產階級運動(上世紀90年代)、農民與精英混合運動(20世紀與本世紀)幾個階段。對國際社會來說,接觸泰國的街頭政治,更多依靠媒體留下的文字、圖片或畫面。類似圖景,有時過於放大暴力對抗的印象。從實際情況看,類似對抗很多時候是以和平的、非暴力運動的方式進行的,遠非總是媒體「鏡頭」中的暴力衝突。從泰國實踐看,「街頭政治」這種民主形式替代了民主實質,「街頭政治」無數次被分裂的利益集團利用,這才是泰國政治發展中值得警惕的現象。

在無數次上演街頭政治背後,泰國如今的社會圖景是:精英與底層利益高度分裂而不可融合。在這樣的分裂中,泰國國家利益被街頭政治「按摩」得遍體鱗傷。街頭政治這種醫治政治弊端的方式,也就成為泰國民主內耗、耗掉國家資源、損壞形象的「原罪」。要想改變這種政治困局,需要改變泰式「政治按摩」的理念與方法,而不是單純從技術上修補,這需要實踐,也需要時間,更需要泰國政壇各派力量以全局為重的相互體諒。

中青報評論:街頭政治成常態 民主已名存實亡

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的博客裡說,在她的採訪經歷中,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和諧」的示威場面——曼谷街頭的「紅衫軍」與警察互敬互讓,秩序井然。

只是現場免不了的推推搡搡被電視鏡頭放大,才給外界以暴力衝突的印象。

閭丘小姐的現場觀察,應該不會有錯。但就是這麼「和諧」的示威,卻導致東盟峰會的被迫推遲,已經到達泰國的各國領導人不得不打道回府,泰國國際形象受損,政府狼狽不堪。隨後,政府宣佈泰國武裝部隊進入首都曼谷及周邊地區,實施緊急狀態。看來在平和、節制的表象之下,其實也是暗流洶湧。

衝突的種子,顯然在數月前阿披實政府上台之前就已經埋下。當時,「黃衫軍」以持續的示威,連續逼迫兩屆民選政府下台,在展現了自身力量的同時,大約也為今天的「紅衫軍」鼓舞了軍心——既然街頭示威可以成為否決民主結果的工具,誰用不是用呢?

在以往接受的觀念中,民主就是民主。凡強調民主的「特色」,似乎都是意在反對民主。今天泰國的現實,卻向所有嚮往民主的人們提示:民主確有特色。

不管對民主有著多少種定義,其基本的前提是,不但必須讓全體公民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決策的權利,而且應該保障各利益群體有相對平等的機會,就事關切身利益的公共決策進行博弈。如果民主的結果是勝者恆勝,則等於事實上剝奪了弱勢群體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機會,即使有最完備的民主程序,也必然行之不遠。

歸納可以獲得的信息,泰國數月來的混亂,其根源恰恰在於不同群體圍繞現有民主制度的博弈。如果按照一人一票的既有制度,「紅衫軍」背後的龐大底層民眾,將成為永遠的勝者;而「黃衫軍」背後的城市精英群體,則似乎永無出頭之日。因此,「黃衫軍」在推翻他信及代理集團的短期目標之外,其長期訴求則是改變選舉制度,將議會議員中的70%改為任命產生,以此「稀釋」鄉村選民的人數優勢。以往的觀念中,總以為後發國家實現民主的最大障礙,在於底層民眾的民主訓練不足,和由此可能產生的民粹主義傾向。如今的泰國,卻是由代表城市精英群體的「黃衫軍」首先走上街頭,訴諸民粹手段,進而提出上述「開民主倒車」的要求,真是讓人錯愕不已。可見社會現實不同,民主制度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恆定模式。「黃衫軍」提出的方案固然過分,但如何讓「紅衫軍」代表的底層民眾,與「黃衫軍」代表的城市精英階層,在民主制度中獲得相對均等的力量對比,以保證各利益群體能夠在制度約定的規則之下平等博弈,恐怕是泰國民主走出目前困境的必由之路。否則,一旦街頭政治成為常態,軍隊、法院的介入,總是成為一鎚定音的仲裁,民主制度也就名存實亡了。

東盟峰會的推遲,已經嚴重影響了泰國的國際形象。泰國總理阿披實憤而指責「紅衫軍」背後的主導者為「國家公敵」。就連中國的評論家也認為,「紅衫軍」不應該把「反政府」變成「反國家」。但「紅衫軍」肯定不這麼看。街頭政治本身從來都沒有多大的力量,綁架足夠醒目的「人質」,才是街頭政治撬動現存秩序的「槓桿」。當初「黃衫軍」綁架的是作為泰國經濟支柱的旅遊業,如今「紅衫軍」綁架的則是代表泰國國際形象的東盟峰會,半斤八兩。

泰國未來的局勢有無數種可能的走向,最好的則是各方能夠妥協出兼顧各方利益的新的民主制度,哪怕這種民主因泰國特色而不那麼符合教科書的定義。

泰國亂局:他信「先禮後兵」阿披實「生死抉擇」
新聞來源: 中新網 於April 13, 2009 22:02:33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觀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據泰國公共電視台報導稱,曼谷市4月13日發生幾起騷亂事件,造成至少一人死亡。圖為發生暴力衝突與騷亂中的曼谷市中心濃煙滾滾,「紅衫軍」縱火燃燒了一部公交車。 中新社發 顧時宏 攝

資料圖:當地時間4月11日中午,泰國反獨裁民主聯盟(反獨聯)示威者數百人衝進東盟系列峰會會場,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取消。泰國總理阿披實當天宣佈帕塔亞進入緊急狀態。 中新社發 顧時宏 攝

目前,正值泰國「潑水節」(也稱「宋干節」,即泰國的新年)。節日本應喜氣洋洋,然而今年,由於反政府的「紅衫軍」發難,不僅導致東盟峰會推遲,令泰國國家利益受損,也使傳統的新年蒙上陰影。此番風波尚無短期收場的跡象。面臨上台以來最嚴峻考驗的總理阿披實,已於12日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佈在首都曼谷和中部5個府部分地區實施緊急狀態法。「紅衫軍」所支持的前總理他信則向支持者表示感謝,多次呼籲繼續抗爭。泰國政治危機進入了新的階段。

2006年9月,泰國前總理他信因軍方政變而下台,並流亡海外。期間,有關他信的報導,多集中在「申請庇護」、「釋放善意」、「希望特赦」、「缺席審判」等方面,而在近期,有關他信密集發聲、「主動出擊」的報導頻頻出現。

去年11月1日,他信通過電話向曼谷首都體育館成千上萬的支持者發表電視講話。他說他無法返回泰國,因為他被法庭判處有期徒刑;如果獲得赦免,他就回國。這是他信當年8月因腐敗指控離開泰國之後首次對支持者發表講話。

此後的12月17日晚,泰國新總理阿披實就任,他信通過越洋電話聯繫支持者,質疑民主黨領導的執政聯盟能夠維繫多久,並誓言要重返泰國。

今年2月3日,他信誓言會返回泰國,「繼續他的政治鬥爭,以重掌總理職位」。他信還向其東北部府屬的支持者發表講話稱「將繼續鬥爭以洗脫貪污罪嫌」。

3月12日,他信在一篇媒體專訪中表示,他已請求泰皇赦免他的貪污罪名,以期在泰國政壇捲土重來。他當天還通過直播演講,表示會等泰國「恢復民主與正義」之後才返國。

3月28日,「紅衫軍」在總理府的示威如火如荼,他信發出公開指控,稱2006年策劃政變的人物是樞密院主席普瑞姆與前總理素拉育,立時引發全國關注。

4月12日,他信通過電話向聚集在總理府外的約上千民眾表示:「我將密切注意情況,若有任何暴力事件發生,我將立即返回泰國,我不會讓他們(當局)動用武力。」他也感謝軍方並未使用暴力對付「紅衫軍」,並呼籲軍方加入他的陣營。

4月13日,他信在接受CNN專訪時說,這幾天曼谷進行示威的泰國人,都是為了在泰國實現真正的民主。過去,民主在泰國只屬於一小部分人。他指責政府使用暴力鎮壓手無寸鐵的民眾,同時指責政府干涉新聞媒體。

對於他信近幾個月的頻頻「主動出招」,有學者指出,他的表現似乎是「先禮後兵」,是要採取「更為有效」的行動方式,想重返政壇的意願顯露。

對此,泰國現任政府也採取了應對措施,表示準備與他信進行對話,以此來解決「紅衫軍」危機。泰國副總理素貼·特素班4月1日說:「為了社會的和平,政府準備和他信進行對話,但是他的一些要求是不可能滿足的,比如解散國會。」不過,「紅衫軍」並不買賬,示威活動逐步升級,局勢進一步動盪。最新消息稱,在示威者與軍警的衝突中,已造成兩人死亡,百餘人受傷。

有學者指出,對於執政不到四個月的阿披實,目前正面臨著上任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此番政治危機甚至可能會影響到阿披實政府的前途。

有分析指,阿披實宣佈曼谷進入緊急狀態可謂「兵行險招」,這種強硬措施或許進一步激怒「紅衫軍」,令局勢進一步惡化,畢竟「紅衫軍」所代表的是佔泰國人口約 70%的農民和城市草根階層。這似乎也是阿披實政府在東盟峰會前後遲遲未能採取強硬姿態的一個顧慮。但如不採取較為強硬的手段,目前局勢的走勢似乎也不樂觀。

據報導,泰國人民民主聯盟(民盟)也對阿披實的執政能力提出了質疑,並表示如果政府不能治理國家,民盟將再次「出手」。如果那樣,除了反獨裁民主聯盟(反獨聯)之外,泰國現任政府還將面臨來自民盟的衝擊。

此外,對於自上世紀30年代起便發生過18次軍事政變的泰國來說,當下軍方的立場有待觀察;但也有報導稱,軍方傳出了不願導致局勢惡化的聲音。而在泰國聲望極高的泰王此番將作出怎樣的反應,同樣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所在。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Z2008&aid=284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