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抗戰時中英香港問題談判:戰後中國為何失去香港(圖)
2009/04/07 19:12:11瀏覽755|回應0|推薦0
新聞來源: 大地 於March 28, 2009 19:46:34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觀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抗戰後的香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消息迅速傳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飽受日軍蹂躪的香港頓時沸騰了! 痛苦的三年零八個月過去了,恐怖、沉悶的空氣消散了,維多利亞港灣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香港人民獲得自由和興盛的曙光似乎已在前頭。

  突然,從空中傳來了一陣嗡嗡嗡的聲音。遠處的空中,出現了大批軍用飛機;很快,海面上,一艘艘軍艦也直端端地向著維多利亞港開來:前面是兩艘掃雷艦作開路先鋒,中間是一艘現代化的航空母艦,隨後又是兩艘潛水艇。驚魂未定的人們,立刻出現了一陣恐慌和騷動:這是怎麼回事?鬼子不是投降了嗎?很快,有人看到了軍艦上懸掛著的英國國旗,就高喊起來:「英國人!那是英國人!」人們稍稍放了一點兒心。

  開進維多利亞港的軍艦,是一支由夏愨海軍少將率領的英國皇家海軍特遣艦隊,他們是來收復香港的。此後,英國人的行動,可謂「雷厲風行」——

  9月1日,夏愨在香港電台正式宣佈成立香港軍政府,從即日起接管香港全部政務。軍政府頒布了一些命令和文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臨時統治機構。

  英國的米字旗,又在總督府上空得意地飄揚起來了!

  香港屬於中國戰區,按理應該由中國軍隊來接受日本投降,為什麼英國人先大搖大擺地開進來了?

  要拉直這個問號,就要從1941年談起……

  林語堂警告英國:不准耍賴!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在日軍凌厲的攻勢下,英軍節節失利。很快,香港與新加坡、馬來亞、緬甸等英屬殖民地,相繼落入了日軍手中。

  羅斯福總統是聰明的,這不光表現在戰場上。這時,美國為了把英國擠出亞洲,趁機向英國增加壓力,指責英軍在亞洲戰場節節失敗是因為「殖民地太多,戰線拉得過長」。美國的態度,無疑對英國是一個強大的壓力,對中國國民政府是個巨大的鼓舞。為了迫使英國在香港問題上讓步,中國政府的策略是先與美國達成共識,再向英國施加壓力。

  早在1941年4月,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就曾與美國政府交涉過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問題。美國國務卿赫爾在會談中表示贊同中方的建議,美國極願中國完全「獲得主權」。

  6月11日,英國外交部不得已而發表聲明,聲明中說:「英國打算戰後放棄在華的治外法權等權利。」

  1942年8月底,美國向英國提出共同發表一項闡明兩國對其太平洋領地之間相互關係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對英國施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於是正式邀請美國立即與中國舉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談判,希望美國在這個問題上起個帶頭作用。英國外交部一聽到此事,立即於9月15日指示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在「廢除治外法權」問題上,要爭取主動,以免被美國拋在後面。10月9日,美國國務院正式通知中國外交部部長宋子文,說美國願意立即與中國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辦法。

  第二天,英、美政府分別發表聲明,準備與中國政府談判,立即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

  於是,中英之間的談判在重慶開始了,由宋子文、薛穆分別代表兩國政府。

  10月13日,中國政府就英方的草案,提出了一份修訂草案,其中加上了廢除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簽訂的中英《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的內容。

  英國外交部收到中國的修訂草案後,遠東司司長克拉克首先提出三個可供選擇的方案:接受要求;斷然拒絕;儘量拖延。「第二方案!」艾登看也不看克拉克,兩手插在口袋裡,臉色十分難看:「對『新界』,我們應當斷然拒絕歸還!」

  英國拒絕討論「新界」問題的蠻橫之舉,也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反擊。

  宋子文在談判中寸步不讓,堅決要求收回「新界」。 吳國楨也從法律的角度,力爭收回香港。 蔣介石此時也堅決表示:「中英新約如果不包括收回『新界』,我就不同意簽字!」

  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使談判陷入了僵局。

  12月21日,丘吉爾主持了戰時內閣會議。會議聲稱:交還『新界』問題不屬於本條約的範圍。為了不至於拖延條約的簽字,我們應該聲明,我們準備在取得戰爭勝利之後重新考慮這塊租借地的「租期」問題。到底如何重新考慮租期,又並無下文。狡猾的英國佬,幾乎等於沒有對中國作出任何承諾!

  12月25日,薛穆將英方的立場通知了中國政府。英國這種頑固的態度,將中國逼到了懸崖峭壁上沒法再退了,就連主張妥協退讓的宋子文,對此也十分不滿。他和顧維鈞先後兩次要求英方發表一項表示今後歸還「新界」意向的聲明,為此,中方在戰爭結束以前,絕不催促英國歸還「新界」;同時,鄭重宣佈英方如果連這樣的意向也不願意表示,那麼,中國將不在條約上籤字。

  說來也巧,就在英國作出強硬姿態的當天——12月21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決議:表示日本將盡快地撤銷在華租界及治外法權等,以表示「中日親善」。

  日本的這個舉動,意在趁中美、中英談判訂立新約之時搶先一步,以挑撥盟國間的關係,攪亂人心。一個正在肆意蹂躪中國領土、血腥屠殺中國人民的侵略者,突然,搖身一變大談特談什麼「中日親善」,這個「親善」的價值幾何,不言自明。 然而,日本企圖搶先與汪偽政權訂約卻使英國處於十分被動的境地。

  12月28日,英國戰時內閣會議再一次研究這個問題,態度略有鬆動。這次會議同意了外交大臣艾登的意見,同意戰後將重新考慮「新界」的問題,將原答覆中戰後「重新考慮『新界』的租期問題」這句話中的「租期」二字刪去。

  12月30日,艾登在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上,正式建議「拒絕討論中國的要求」。會議在丘吉爾的主持下,進行了三個多小時,最後作出的結論只是一句話:「戰時內閣贊同艾登所建議的方針。」英國對「新界」的政策,最後敲定了。

  英國為什麼如此堅決地拒絕討論「新界」問題呢?後來在一份絕密文件中,英國外交部透露了兩條理由:第一個原因是,英國租借九龍、「新界」是為了防衛和保護香港;第二個原因是,「新界」是香港供水的主要來源。

  英國的決定傳到中國後,輿論大嘩!著名作家林語堂立即在美國著文,對英國的主張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還警告英國:「即使中國政府不打算與英國兵戎相見,但是中國人民為了收回香港是不惜與英國一戰的。中國的500萬士兵在對日戰爭中流血犧牲,不是為了讓英國重新佔領香港這個英國從鴉片戰爭中掠奪來的戰利品和號稱英國王冠上的第二顆最明亮的鑽石的。」

  12月30日,薛穆照會宋子文:英國堅持既定方針,但可以將25日答覆中的「租期」二字刪掉,英國作出這個「讓步」之後,絕不再讓了,否則就「拒絕簽訂新約」。

  無路可走了,蔣介石在英國要麼接受、要麼談判完全破裂的威脅之下,終於讓步了。他在1942年12月31日,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在日記中寫道:「對英外交,頗費心神」「九龍(『新界』)交還問題英堅不願在新約內同時解決」,他只得「暫忍之」。

  同一天,中國政府表示:不將「新界」問題與取消治外法權合併提出,從而對英國人作了重大讓步。

  1943年1月11日,中英正式在重慶簽約,其中,沒有涉及「新界」的任何內容。中英關於「新界」租借地的談判,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蔣介石拍桌發誓:「我要用軍事力量取回香港!」

  蔣介石在1942年12月31日的日記中,記下了對英國讓步的事實,但又自我寬解道:如果英國堅持不歸還「新界」,「一俟戰後用軍事力量,由日軍手中取回,則彼雖狡猾,亦必無可如何」。

  眾所周知,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蔣介石並沒有履行他對自己立下的誓言——戰後用軍事力量由日軍手中取回「新界」,相反,包括「新界」在內的整個香港地區,倒是被英國人重新佔領了。其實,在收回「新界」的問題上,蔣介石光是嘴上說說而已,手上並不動。可英國人則是嘴上既說,手上也干。中英新約簽訂之後,墨跡未乾,英國就立即宣佈:戰後不歸還香港。

  接著,英國人四處鼓噪了——

  1943年1月14日,英國殖民地大臣在議會強調:「英國王冠殖民地香港的地位,並不因為新約的簽訂改變。」

  英國外交部遠東司中國處處長布坎南說:「『新界』決不可以還給中國。保住『新界』,就是重獲香港的第一步。」

  為了表明英國不會把香港歸還中國的決心,從1943年2月起,英國政府指示他們在華的公司一律要在香港註冊,而不能到其他英國殖民地註冊。

  1943年11月下旬,開羅會議召開了。蔣介石考慮再三,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中國收回香港、「新界」的問題。

  羅斯福私下向蔣介石建議:「我同意戰後由中國收回香港,但是收回之後,你們能不能宣佈它為國際自由港?」

  「可以,完全可以!」蔣介石回答得十分爽快。緊接著,他請求說:「總統閣下,此事能不能先與英國當局討論一下?」

  「可以,我看是可以討論的。」羅斯福總統的回答也十分爽快。

  交談完畢,蔣介石十分高興。有了美國人的「撐腰」,他似乎「勇敢」了許多。

  11月23日,蔣介石與羅斯福就戰後問題作了一次更詳盡的討論,其中在關於領土問題上,中美雙方同意,東北四省及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對琉球群島,蔣介石提出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對於香港的歸屬問題,羅斯福提議由中國先行收回,然後即宣佈與九龍合併,成為全世界的自由港。羅斯福還提到香港和租界的歸還,應以與中共合作為條件。蔣介石希望美國從中疏通,使中國至少能收回「新界」,但這個計劃後來被丘吉爾斷然拒絕。

  1943年12月13日,英國戰時內閣正式通過決議,宣佈英國戰後不打算放棄任何領土。

  形勢朝著極其嚴峻的方向逆轉。隨著歐洲戰局有利於同盟國的變化,英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

  1944年5月1日,前英國駐華領事默思提出了五種解決香港的方案:1、戰勝日本後恢復香港的英國「直轄殖民地」地位;2、大大改善英國在華商業及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歸還香港;3、拒絕外國干預把問題拖到戰後;4、承認中國為頭等大國歸還香港;5、戰後由盟國共管香港。

  這五種方案中,默思傾向於第一種。他寫道:「哪怕是有一點點放棄香港的想法,也是最愚蠢的。因為那樣英國將退回到鴉片戰爭以前的同樣地位。」

  1944年6月6日英美聯軍諾曼底登陸的當天,英國議員阿斯特公然宣稱:「香港毫無疑問屬於英國」,並建議英國政府發表一項宣言,「明確表示戰後英國要重新佔領香港」。7月12日,英國政府最終確定了「用武力重佔香港」的方針。

  1945年2月,美、英、蘇雅爾塔三國首腦會議召開了。丘吉爾衝著美國人,大聲嚷道:「請你們記住,英國殖民地不受《大西洋憲章》的約束,我決不會放棄大英帝國旗幟下的每一寸領土!」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工黨上台後,全盤繼承了丘吉爾內閣對香港的方針,在重新佔領香港問題上,英國政府不光有言更有行。為了達到他們的既定目標,他們早就進行了全面、周密的準備,並在日本投降後立即付諸行動。 很快,美國總統羅斯福病逝,美國對香港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

  7月23日,英國外交、陸軍、殖民地部和「香港計劃小組」舉行了聯合會議,建議英國政府在徵得繼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同意後,要求重慶國民政府允許在準備進攻香港的中國正規軍中派駐一個「英國民政小組」,以便由英國接管香港。

  在此期間,遠東形勢發生了劇烈變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

  次日,一名日本軍官在香港市區宣讀了天皇的「終戰詔敕」。當天,詹遜就會見了赤柱集中營的日本司令官,強調他以香港政府行政長官的身份召見日軍司令,他將接管香港的行政。

  與此同時,英國在軍事上也為重佔香港積極行動起來。當時,距香港最近的英軍,是停泊在菲律賓蘇比克灣的英國太平洋艦隊。英國政府為了搶先到達香港,奪取勝利果實,一聽到日本投降,就命令該艦隊的海軍少將夏愨:立即率領皇家海軍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當時,距香港最近的英軍,是停泊在菲律賓蘇比克灣的英國太平洋艦隊。8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特遣艦隊,浩浩蕩蕩地在掃雷艦的引導和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海軍飛機的掩護下,駛進了維多利亞海港,從日軍手上逐步接收了香港。

  9月1日,海軍少將夏愨又以香港總司令的身份,宣佈成立軍政府,詹遜的臨時政府才被取代。

  在實施軍事行動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也採取了相應對策。日本投降後第二天,英國駐重慶使館將一份備忘錄交給中國政府,單方面宣佈:英國正派遣軍隊去重新佔領香港,並恢復香港政府。

  1946年5月1日,香港淪陷後那個打著白旗、自動鑽進日寇狗洞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投降港督」楊慕琦,返港重任總督,從軍政府手中恬不知恥地又接管了行政權,恢復了文官政府。

  至此,英國恢復對香港殖民統治的計劃宣告完成。

  眼睜睜地看著香港島上又插滿了米字旗

  日本的失敗就在眼前了,無數的炎黃子孫歡喜雀躍:香港為中國戰區,中國肯定會派軍隊接收香港進而與英國重開談判。收回香港的大好時機來到了!但是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國民黨政府這時卻對這麼大的問題不作考慮,而是把防止中共的勢力進一步擴大,進而消滅中共,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1945年5月,蔣介石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聲嘶力竭地叫喊著:「今後的中心工作,在於消滅共產黨。日本是我們國外的敵人,中共是我們國內的敵人,只有消滅中共才能達成我們的任務。」

  然而,與中國當局相反,英國為了搶先接收香港進行的準備卻是十分周密!

  8月18日,丘吉爾密電杜魯門,宣稱香港是英國領土,英國不能同意中國對8月15日「第一號命令」所作的「香港在中國境內」的解釋,請求他指示麥克阿瑟,命令日本大本營在港的日軍,在英國海軍到達時,必須向英軍司令官投降。同時,英國駐重慶大使薛穆也照會吳國楨轉致蔣介石,堅持英國要在「香港這個英國本國國土上,接受日本投降」。8月19日,薛穆再次將一份備忘錄交給吳國楨,重彈「香港不在中國境內」等等陳詞濫調。同時通知他,杜魯門已致電丘吉爾,同意英國接收香港日軍投降。英國政府希望身為軍人的蔣主席,理解英國的處境,英國曾在香港受辱於日軍,必須直接從日軍手中把香港接收回來,才能「洗清恥辱」。英國歡迎蔣介石「以中國戰區總司令」的身份,派代表參加英方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的儀式。

  蔣介石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惱。當天,中國當局重申中國對香港享有主權,有權收復該地,並由蔣介石派代表赴香港受降。

  8月21日,蔣介石第二次致電杜魯門,要求美國澄清立場,希望並修改盟軍統帥命令。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蔣介石還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即:駐港日軍向他的代表投降,而他以中國戰區總司令的身份要求美英代表出席受降儀式。儀式之後,他再授權英國派兵進駐香港。

  然而,這回連一向支持他的美國也不「賞臉」了。杜魯門收到急件後,立即回電蔣介石,說他已於3天前通知英方,同意英國在香港受降,並完全站在英國殖民主義的立場上宣稱,英國在香港的主權「不容置疑」。

  8月23日,蔣介石第3次致電杜魯門,同意讓步,不再堅持由他派代表去香港受降。他提出願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名義,「授權一名英國軍官」作為他的「代表」去香港受降,同時指定一名中國軍官和一名美國軍官作為他的代表前往參加受降式。 但是,即使蔣介石把話說到了這個程度,英國卻仍然不領情。

  8月27日,蔣介石第4次致電杜魯門,乞求美國出面調解,讓英國人給他一點面子。蔣介石說,這是他所作出的「最後讓步」,無論如何希望杜魯門總統「給予支持」。

  英國外交部見蔣介石堅持不讓,而英國的實際目的也已經達到,於是決定稍作形式上的妥協,提出由夏愨代表英國政府和另一名英國軍官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蔣介石仍不同意,予以拒絕。英方又接著建議夏愨以同時代表英國政府和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雙重身份受降,蔣介石這才勉強表示同意。

  受降權上的中英爭端總算了結了,不用說,這種了結方式對中國是有名無實,英國人開始正式受降——

  8月30日,夏愨少將率領特遣艦隊,乘坐巡洋艦「史維蘇爾」號,在海軍航空兵的掩護下,由兩艘驅逐艦和兩艘潛水艇護航,浩浩蕩盪開進了維多利亞港。

  8月31日,英國政府單方面宣佈,由夏愨少將主持駐港日軍投降,他將同時代表英國政府和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在日軍投降書上籤字。

  面對既成事實,蔣介石只好退而求其次,派代表與夏愨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同意英國方面接收駐港日軍的正式投降,中國方面協助英軍辦理受降事宜;英國政府則同意:1、自成立協議之日起,到1947年8月15日止,國民黨軍隊可以從廣州進入香港,由香港登船北上到內戰前線打中國共產黨;2、九龍塘的部分民房可以租給國民黨政府,作為過港北上的國民黨部隊的臨時兵營;3、與此同時,駐港日軍的武器裝備,也將全部移交給國民黨軍隊。

  在這些問題上,英國總算給了蔣介石一點「回扣」,希望蔣介石吃了這些「回扣」也能因此消消氣。

  9月16日,駐港日軍司令正式在港督府向夏愨投降。簽字之後,岡田梅吉少將取下了佩刀,以示日軍被英、中、美、加四國解除了武裝。全部儀式共 15分鐘。儀式完畢後,夏愨發表宣言,表示將致力於香港的復興工作。然後舉行升旗儀式。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在受降儀式上,對擊敗日本出力很少的英國,居然成瞭解放者,表現得神氣活現;而浴血奮戰達8年之久的中國代表.則形同虛設,冷落在一邊。

  更令人扼腕長嘆的是,在當時的形勢下,國民黨軍隊已有3個軍集結九龍,要收復香港易如反掌。收回香港的大好契機,就這樣被蔣介石稀里糊塗地弄「丟」了。 眼睜睜地看著米字旗又一次插滿了香港島,使作為主要戰勝國的中國又一次蒙受了新的恥辱。

  至此,在港九抗戰中並沒有出過多少力的英國人,卻完全接管了香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Z2008&aid=28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