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前『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主任』張鳴的《“女德”的閒話》一文的發想
2015/05/26 21:22:16瀏覽1517|回應6|推薦31

照老規矩,括弧裡面綠色及色字的套色段落,以及作者本文的粗體是我自己所加。


2015-05-08 06:45:00     張鳴

從歷史上講,大概夏商周時代,中國已經是男權社會了。但是,對女德的講究,卻比較的晚,大抵始于東漢。在此之前,儘管有禮治一說,但社會對女子的約束,還是相當的松,夏姬這種蕩婦那點事兒,在當年是傳為美談的。從貴族到平民,野合,私奔什麼的,都司空見慣。詩經國風裏露骨的男歡女愛,孔夫子居然說,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西漢時,景帝的公主,還公然為自己的情人跟老子求官,老子也沒說來一頓思想教育。漢墓磚上的畫,時常有野合的場景,相當的逼真,堪比後來的春宮。那個時候,女子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繼承財產,娘老子要把女孩子嫁人,還得徵詢一下她們的意見。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的國風,跟現代西方也沒有多大的不同。

這麼說起來,現代人常常拿所謂的『傳統』,來要求別人。(意思是自己才是真正的傳統,而別人則是反傳統的!)

可是,其實正是自己追隨近代的祖先,一起在違反破壞著更早的中國祖先原本的真正傳統。

那麼,每當我們以『傳統之名』在要求別人之時,應該好好想想,究竟真正的中國傳統又是什麼?

最常見的例子是,臺灣很多人拿『』的簡體字:『』做例子,說少了關鍵的『』來批評簡體字,少了中國文字會意的美感。這樣的看法我部分同意。

但是其實很多簡體字事實上也是來自于中國傳統的草書、、等傳統文字。例如讀『』的『書』一字,草書的寫法就是『』,簡體字的寫法也是『』!可見簡體字事實上也不見得就像大家所批判的那麼反傳統。

再例如,三人成『』,所以眾的簡體字變成了:『』!這樣是不是簡單明瞭,卻又不失其神??

再舉一個例子。遵『』的從一字,有[追隨]的意思,那麼『從』字的簡體字變成『』,一人在後,對前面的人亦步亦趨。所以誰能說簡體字就少了中文象形會意的文字美感呢?。

詳細討論請參文末的讀者回應一樓

 

到了東漢,這情景就變了,把女子管起來這件事,慢慢地變成了朝廷的意識形態。這點,班固和班大姑要負很大的責任。有了三從四德的講究,而且上升為事關天下興亡的大事,事兒就麻煩大了。按班大姑的觀點,天下的道德,不說全部,至少大部分系於女子一身。所以,女德至關要緊,女子一不講道德,天下就完了。

(其實,班固在史學界,將史官的角色,從人格獨立的知識分子轉成了政治御用學者,算是中國史學界的大罪人。參: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

 

事情是否真的如此?當然不是。但此說一出,男人們都很高興。從此打壓娘兒們,有了理論武器。久而久之,不僅有理論武器,還有了法律武器。所以,以後的歷史,就成了男人的歷史,女子即使露面,也難保不跟一個“”相連,變成女禍。每次出現,史書都痛心疾首地大書特書。有了四德,女子還是要以色事人,事了,依舊要背上駡名,承擔亡國的責任,連聲都不敢作。只有五代後蜀的花蕊夫人,發了幾句牢騷:“君王城頭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四十五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牢騷發的挺好,可惜沒有點贊的。

北宋以後,女子的命運就更悲催。為了保證女德能夠被身體力行,女子的纏足被提倡,到強制執行。纏了足的女子,開始是也不過是以色事人,讓男人覺得好看,性感,後來則發展到為了防止女子淫奔,跟人跑了,即使跑,抓回來也方便。纏足的陋習,上流社會流行,底層社會也跟著。尤其是北方,不需要女人下水田勞動,所以,女子不纏足,就嫁不出去,逼得天下父母,狠下心來給自家的女兒從45歲起,就把腳裹起來不讓發育了。女德倒是被保證了,可背後是天下無數女子的血淚。

為了保障女德,明清兩朝,開始大力度地獎勵貞節烈女。只要地方上有這樣的先進模範典型,報上來,朝廷一定會以皇帝的名義,為之建一座牌坊,像是獎狀,但這種聳立在大地上的獎狀,逼格可是高多了。所謂的節女,就是丈夫死了,堅持守寡,不改嫁,守得年頭越多,貞節的度就越高,如果尚未婚嫁,就為死掉的未婚夫守節,一守就是幾十年,就化為骨灰級的節女,這樣變態的守節,就更值得表彰。而所謂的烈女,就是女子在遭受性侵之後,馬上自殺,或者上吊,或者跳井,反正死得越快越好如果是在性侵尚未完成之時,就已經自殺了。烈的“度”,就更是高。因此,每到遭遇兵匪之災,很多人家的家長,乾脆在門沒破之前,就逼著自家的女子自殺。不消說,這樣死的,都是烈女,女德最為高尚。

眼下流行的女德講究,各種各樣的女德班,費用不菲,其實說來說去,不過都是傳統的那一套。牌坊是不好立了,但好些人還是覺得,社會道德的崩塌,在於女子一身。只要女人講求女德了,社會道德也就變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見鬼吧。

(中國的古代的國風,女性並非如現在這麼卑微,早年男女平權、野合普遍。孔子就是野合之子。

中國人的氣度,也絕非如同現在被宋元明清統治之後這麼懦弱。

早年講究的『禮』,其實正是後來西方所謂的『騎士與紳士風度』,宋襄公就是揖讓而升、下而飲的代表。

而那時的士人的骨氣,則是士可殺不可辱、良禽擇木而棲。所以才有所謂的士人周遊列國之舉,而孔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而現在的人流行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以為打壓了言論,就可以阻斷民怨沸騰了嗎?

詳細討論請參 樓下2樓的回應)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UDNYU&aid=23280300

 回應文章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8 21:3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正面的激勵比負面的批評更能產生作用。

中國的病因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中國早就西化了,無需向死去的傳統費力鞭屍了。

知道病因沒有藥方是無濟於事的,體質不同,照搬照抄西方也未必見效的。

找出藥方致力弘道吧!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29 12:22 回覆: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同意一半。

人能弘道,同意。
非道弘人,不同意:
有一年的公務員高考國文題目是:
(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第一句的意思就是,還是需要有制度。一個制度能夠最大程度地改造一個人,這就是一個中國人,為什麼到了新加坡就變得比較有公德心,一個加拿大人,到了中國就比較沒有公德心。




2、正面的激勵比負面的批評更能產生作用。

→→
要視場合。
❶三字經:『人不學,不知義』
你的年紀讓你累積了一些生命經驗。
你會想要把你所知道的人生的路途上的陷阱,那邊有暗礁急流,告訴你的子孫,而不是只是空泛的告訴他們,你要快樂地走你的人生路啊~
❷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極其有名的米爾格蘭的電擊實驗,你不知道有沒有看過。
這個實驗數十年來反复重複的做,結果都差不多,
可見人類心性的劣根性,這就是基督教教義核心人類的的『原罪』的含義之一。
要避免重蹈覆轍,就是永恆的警醒,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求日本必須在教科書裡提醒自己祖先的罪惡,是同一個道理。


3、中國的病因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中國早就西化了,無需向死去的傳統費力鞭屍了。

→→
非也。
中國說要建立和諧社會。

什麼叫和諧社會?

被冠上中國最牛逼的歷史老師(他自己不喜歡這個稱號)袁騰飛說:
『什麼叫和諧社會:
【和】:人人有禾(飯)吃;
【諧】:人人皆可言(大家都可以說話發表看法意見)。
當人人有飯吃,大家能說話,社會就和諧了。』
別的不說,中國是人人有飯吃了嗎?那麼為什麼偏遠鄉區仍舊有一大堆學童營養不良呢?這個是不是富有的中國的恥辱?

先說人人有飯吃:
日本二次大戰之後民生凋敝,但是學童要上學,
很多家長為什麼要送學童上學呢?因為學校裡面有紮實的營養午餐可以讓學童至少有一餐像樣的飯可吃。
日本在最窮的時候都做得到,中國這麼富有的國家做不到!?對此,身為中國人的你,難道不覺得看不下去嗎?

再說人人可說話:
不敢要求別的,光是律師許志永連呼籲中國政府實施憲法都會被抓進牢裡去關,
這樣叫做人人可說話嗎?



4、知道病因沒有藥方是無濟於事的,體質不同,照搬照抄西方也未必見效的。

→→
如果你承認美國人是人,那麼中國人也是人,
你就很難否認美國人可以說話,而中國人不可以說話。
有些人性的基本需求是身為人共通的。
請不要再歧視中國人身為人的人格尊嚴,去認為中國人沒有資格說開口說話。
連中國的老祖先都知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為什麼中國的後代卻不懂?



5、找出藥方致力弘道吧

→→
我愛這個國家、所以我要使他自由。
這是李敖的話,
也是我的心願。

百年前林覺民等人的努力,
失敗了,
他們絕不是為了他們自己個人,
他們是當時的社會放出洋的菁英,家境也好、也有自己的家庭、老婆、小孩、年邁父親、
難道有人懷疑他們愛這個國家的誠意嗎?

我前幾天看了那個呂志浩的歷史課,
他說,我們每個人受到前人的恩惠,
今天才可以在這裡享受眼前的生活,
難道沒有一點點的感恩嗎?

我看了真的很慚愧,
我努力的不夠~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29 12:26 回覆:
鲁迅、柏杨、龙应台,一代代人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国民劣根性。

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各派知识分子苦心积虑,提出种种国民性改造方案。

为何“国人素质太低”之音仍然不绝于耳?
近百年来我们错过了什麽?

“国民劣根性”的改造从哪里开始?
著名学者张宏杰携十年研究成果解构国民性的演变与未来

→→→
建議愛中國的每一個人,都要認真的好好看這本書。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30 00:13 回覆:
我以前在美國被洋人歧視,他們比較富強,我都很難吞的下這口氣了,
我在日本也受到日本人的歧視,我就受到很大的刺激!
TMD他們是什麼東西!跟我一樣都是黃種人,也敢歧視我?
這件事讓我回來台灣後,一直在思考中國為什麼受日本人歧視?!?!
我推薦你看的那個中國共產黨員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課程,裡面有一段話:
【中國總是在問,日本為什麼打我們?中國卻幾乎不問,為什麼我們被日本人打?
中國是世界工廠了,製造的出日本製造品質的產品嗎?
為什麼中國人去日本要搶購日本人的東西?
我們在反日的同時,是不是忘了我們該學習的東西?
、、、http://video.chaoxing.com/play_400001107_10589.shtml】

明治維新讓日本脫胎換骨,
中國的改革開放只在經濟,真的有改造了中國人了嗎?
名可名~從《女德閒話》談起 於 2015/05/29 12:35回覆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6-11 14:24 回覆:
中國從1961年自強運動(洋務運動)開始,
到現在已經155年了,
這個時間還比日本1868年才開始的明治維新還要更早!!


結果呢?
過了一百五十幾年,
日本人今天老早就實現了民主自由,
而中國人卻還在資質不夠、資質不夠、資質不夠、資質不夠、、地跳針跳個不停???

會有這個落後於日本的結果,
不是中國的掌權的人太爛,就是中國的人民素質太爛,或者兩者皆是。
然而中國及台灣卻有一群人,
還在拼命地說中國人民只有過了一百多年,
人民依舊程度不夠,素質太爛,
實在沒有資格實現自治!!



這群看不起中國人民國民性素質的人,
他們背後的邏輯,正是徹徹底底地鄙視中國人,
連外國人瞧不起中國,
都還不敢這麼明目張膽地說出口咧!



國民性的訓練,就像游泳一樣,一定要下水!!

光是在岸上說水太危險、水太危險而不肯下水,
到後來就是一個後果:

就是看著對手接二連三老早紛紛游到對岸去了,
自己卻還留在岸邊,
『水太危險、水太危險、、、、』地咒語念個不停。

台灣面對中國是這樣,中國面對全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
怎麼會這麼瞧不起中國人的素質與學習的能力呢?


如果真的中國人的素質不行,
那麼等於中國人自己在在昭告全世界各地國家,
投票權這種公民權利,
應該要將中國的移民排除在各國之外,
以免被中國人染指才行,
不然他們國家的民主,
就要被不適合實施民主的中國人污染了??

難道這個就是中國人對自己的看法嗎!?
中國人面對這種清楚明白的蔑視,
難道不會生氣嗎?

為什麼不會呢??

SJW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7 12:07

這篇文章正好讓我們深思什麼是傳統。

我很喜歡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在大學美式橄欖球中場的廣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44X5PT6MM
我將旁白節錄於下

"You see a place that's alive with purpose and passion. You see a place inspired by a long tradition of untraditional excellence. You see a place built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f California,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What do you see? You see (UC) Berkeley."

沒錯,柏克萊的傳統正是追求非傳統的卓越,從60年代的言論自由學生運動到目前各學術領域的頂尖表現,或許就是柏克萊人骨子裡反傳統的體現。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28 00:16 回覆:
謝謝您的分享。

我看到裡面的那些話,眼眶竟然開始溫熱起來,大概被打入心坎裡了!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這些頂尖的人為其效力,也必須吸引及容忍這些頂尖的人為其效力。
而努力追求卓越,除了謹慎檢視傳統之外,
更必須站在傳統之上,客觀反思這個傳統與新時空需要的落差乖離之處,
然後攜手共同追求突破與精進,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

看到柏克萊的這則廣告,深受感動。
如果有更多的人願意身體力行,
那麼中國在世人面前昂首闊步,讓世人打從心底充滿尊敬,就指日可待了!

"We are building a place that's alive with purpose and passion.
Here is a place inspired by a long tradition of untraditional excellence.
You will see a place built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What do you see?
You see (UC) a new China!"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7 08:36
纏足是中國文化的奇恥大辱,是宋明理學走火入魔的畸形演變,就像回教徒緊裹女性只露出一雙眼睛一樣。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28 00:39 回覆:
其實就像是我們同情回教女性的遭遇,並且對於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深深不以為然,
中國的缺點不是只有纏足一事。

因為纏足畢竟已經是過去式了,所以現在的人反而可以比較平心靜氣地加以客觀看待,而不會坐立難安。

但是對於中國現在還存在、甚至現在才新出現的缺失,可以想像得到,別人必定也會是一樣的眼光在看待我們,我們大家其實都在同一條船上,一起受到歧視。

如果回教世界對於外界的批評,用高壓的手段壓制,回頭依舊故我,
如此將不但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反而會被更加的鄙視。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如果真的愛中國,那麼就必須好好的反省自己民族的糟粕,加以檢討改進,如此才能贏得世人的尊敬。

我認識的幾位中國一流大學的頂尖學者,無不以自己到了外國卻受到別人的歧視引以為恥,力求改進!
這些人都知道中國已經有錢了,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繼續受到歧視?
您能夠說這些道地的中國人,大聲疾呼中國的缺點,
也是基於不愛中國的出發點嗎?

一個醫生,必須找出病因,讓病人確實了解疾病之所在,才有機會讓病因得到根治,並恢復病人的健康。
相反地,如果假裝疾病不存在,光會說些不切實際的甜言蜜語,能夠讓疾病切實地得到改善嗎?

只有中國真正成為【富】而【好禮】、充滿公德心的社會,才會被大家尊敬。
而富而【好力】的國家,只會招來報復與怨懟,當年的亞述帝國如此,當年的大秦帝國如此,當年的日本帝國如此,現在的美國,一樣也是如此。

中國現在富有了,可是不是全中國人都富了,中國偏遠地區還有好多學童營養不良,他們也都是中國同胞啊~

追求蛻變,這是一個痛苦漫長的過程,
但是想想革命先賢們那麼多人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我們這些與之不相干的後代,
那麼我們的這一點辛苦與毀譽又算得了什麼?

可是真的一定那麼難嗎?
日本明治維新二十年就改造了日本這個國家,
中國人難道就會辦不到嗎?

我自己也有小孩,
我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有機會出國時,
能夠獲得其他國家的人民打從心底對其真正的敬重,
不要再像他們的老爸一樣,只因為膚色就被別人種族歧視。
則吾願足矣!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魯迅、孫文愛中國嗎?
2015/05/26 23:58

因為我常常批評到中國人,所以常常有人罵我是反中的,卻完全不反駁我說的究竟符不符合事實。

我說,如果這種邏輯成立的話,

那麼可見孫文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魯迅說中國人很阿Q,都是崇洋媚外了。

就是因為深度地愛中國,所以希望中國人在世界上站起來,受到大家的敬重,而不是只是炫富與耀武揚威,如此與美國有何不同?

中國說自己天人合一,說西方把自然當作客體。

但是我怎麼看到的是中國的環境污染嚴重,而西方世界比較重視環保?

中國說自己是禮儀之邦,可是歷史上耙糞墳鞭屍這種戀屍癖或虐屍癖的行為從中國的古代一直持續到新中國不絕,李鴻章就屍骨無存,

中國人說民無信不立,卻拿著自己屠殺別人種族的證據,直接原封不動地拿來作為別的民族喪心病狂屠殺自己的證據!

我是中國人,從前我在美國及日本都可以切身強烈的感受到美日這些國家的人對我的種族歧視,即使我認為我文明的程度比起這些民族大多數人一點也不遜於他們!

但是,當旁邊與我無關的人們,一聽到我開口說中文,知道我是中國人,立刻出現的那種明明白白的種族歧視,讓我非常非常的不爽!至今難忘!

所以我不喜歡被外國人,拿中國人的這些事來批評我們!

而要改變這種觀感,不是學金正恩拿槍或大砲或放狗斃了人家,或學習美國一樣。

要改變這種屈辱,是改變我們的受人歧視的不文明的行為,才能真正獲得人家的敬重,只有到了那一天,才能夠挺直腰桿地驕傲的說: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6 23:01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作者:张宏杰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宏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第四章    

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  

  

当然,过分的稳定和过于严格的礼仪约束,会使一个社会失去活力。春秋时代中国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是因为列国竞争的环境,使得春秋时代远比西周时代的空气更为自由。    

在西周前期,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大一统运转良好,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社会安定,堪称“盛世”。然而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也被重重礼制严重束缚住了,除了一个周公,西周前期并没有出现伟大的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血缘联系越来越淡漠,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期。在这个动荡时期内,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多极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各国统治者急于延揽知识与人才,人才可以四处流动,从贵族、士人到普通农民,人人都拥有逃亡的自由,或者说用脚投票的自由。孔子见七十二君,就是说孔夫子他老人家走遍了七十二个国家。由此造成社会控制的松弛,人的身份不再是不可松动的禁锢,人的精神首次获得空前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说:“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言论之自由。至是而极……岂所谓‘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者耶?”    

而随着严格等级秩序的破坏,贵族精神逸出了上层社会的樊篱,流布到社会各个阶层,与社会底层的草根活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激活了整个社会的能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黄金时期。

首先从贵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并推陈出新的是士人阶层。春秋时期,夏商周时代留下来的典籍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进行精神上的探索。春秋时代的“士文化”,可以说是贵族文化的一种延续。事实上,百家争鸣之中,那些起自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惊人智慧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们接续的、依赖的精神资源是旧有的贵族文化。钱穆先生说:“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此下战国兴起,浮现在上层政治的,只是些杀伐战争,诡谲欺骗,粗糙暴戾,代表堕落的贵族;而下层民间社会所新兴的学术思想,所谓中国学术之黄金时代者,其大体还是沿袭春秋时代贵族阶级之一分旧生计。精神命脉,一气相通。因此战国新兴的一派平民学,并不是由他们起来而推翻了古代的贵族学,他们其实只是古代贵族学之异样翻新与迁地为良。”    


当然,士人们在贵族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出许多崭新的内容。士人们的心灵冲破了三代的鬼神崇拜枷锁,在精神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许多底层人士可以以智慧和知识为资本,抗礼王侯,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一个个活得顶天立地。他们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自主的欢欣和自由的快乐,也特别强调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论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们坚持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为标准,不屈从于任何权威,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许多人宁愿舍弃富贵,也要追求人格的独立。比如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齐国于陵子仲“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征。    

除了士人阶层,其他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人格追求。在春秋以前,自由、独立这些词是不属于贵族之外的其他群体的。到了春秋战国,在那些底层社会的人才终于不再受制于身份的限制,而是可以以自身本领为资本,主宰自己的命运。    春秋时晋国栾氏家族,依仗有一个著名的勇士督戎,公然与国家作对,相国范宣子为此事极度烦恼。范宣子有一个奴隶名叫斐豹,主动向范宣子请缨,说我可以替你杀了督戎,但条件是你要给我自由。    范宣子大喜过望,马上同意了这一要求,并且对斐豹发誓说:“而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就是说,我当着太阳发誓,你杀了他,我一定上奏国君,把记载你奴隶身份的档案烧掉。在随后的决斗中,斐豹杀掉了督戎,为自己赢得了自由。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30 10:31 回覆:

我把它段落排版一下重貼。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作者:張宏傑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張宏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5月第一版,


第四章    

不可複製的黃金時代  


當然,過分的穩定和過於嚴格的禮儀約束,會使一個社會失去活力。春秋時代中國之所以能夠生機勃勃,絢麗多彩,是因為列國競爭的環境,使得春秋時代遠比西周時代的空氣更為自由。    

在西周前期,在分封制基礎上的大一統運轉良好,秩序井然,紀律嚴明,社會安定,堪稱盛世。然而人們的創造力和活力也被重重禮制嚴重束縛住了,除了一個周公,西周前期並沒有出現偉大的思想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諸侯與周天子之間的血緣聯繫越來越淡漠,周王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的動盪期。在這個動盪時期內,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多極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使各國統治者急於延攬知識與人才,人才可以四處流動,從貴族、士人到普通農民,人人都擁有逃亡的自由,或者說用腳投票的自由。孔子見七十二君,就是說孔夫子他老人家走遍了七十二個國家。由此造成社會控制的鬆弛,人的身份不再是不可鬆動的禁錮,人的精神首次獲得空前的自由發展空間。同時,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所說:周既不綱,權利四散,游士學者,各稱道其所自得以橫行於天下,不容于一國,則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見七十二君,墨翟來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謂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言論之自由。至是而極……豈所謂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者耶?    

而隨著嚴格等級秩序的破壞,貴族精神逸出了上層社會的樊籬,流布到社會各個階層,與社會底層的草根活力和創造力結合起來,啟動了整個社會的能量,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可複製的黃金時期

首先從貴族精神中汲取營養,並推陳出新的士人階層。春秋時期,夏商周時代留下來的典籍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普通人也有機會接受教育,進行精神上的探索。春秋時代的士文化,可以說是貴族文化的一種延續。事實上,百家爭鳴之中,那些起自社會中下層知識份子的驚人智慧並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他們接續的、依賴的精神資源是舊有的貴族文化。錢穆先生說:春秋時代,實可說是中國古代貴族文化已發展到一種極優美、極高尚、極細膩雅致的時代……此下戰國興起,浮現在上層政治的,只是些殺伐戰爭,詭譎欺騙,粗糙暴戾,代表墮落的貴族;而下層民間社會所新興的學術思想,所謂中國學術之黃金時代者,其大體還是沿襲春秋時代貴族階級之一分舊生計。精神命脈,一氣相通。因此戰國新興的一派平民學,並不是由他們起來而推翻了古代的貴族學,他們其實只是古代貴族學之異樣翻新與遷地為良。    


當然,士人們在貴族文化的基礎上生髮出許多嶄新的內容。士人們的心靈衝破了三代的鬼神崇拜枷鎖,在精神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許多底層人士可以以智慧和知識為資本,抗禮王侯,主宰著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們一個個活得頂天立地。他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了自主的歡欣和自由的快樂,也特別強調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論語》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們堅持以自我的價值判斷為標準,不屈從于任何權威,如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許多人寧願捨棄富貴,也要追求人格的獨立。比如段幹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齊國于陵子仲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是春秋戰國時期知識份子的一個重要特徵。    

除了士人階層,其他階層在春秋戰國時代也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和人格追求。在春秋以前,自由、獨立這些詞是不屬於貴族之外的其他群體的。到了春秋戰國,在那些底層社會的人才終於不再受制於身份的限制,而是可以以自身本領為資本,主宰自己的命運。    

春秋時晉國欒氏家族,依仗有一個著名的勇士督戎,公然與國家作對,相國范宣子為此事極度煩惱。范宣子有一個奴隸名叫斐豹,主動向范宣子請纓,說我可以替你殺了督戎,但條件是你要給我自由。    

范宣子大喜過望,馬上同意了這一要求,並且對斐豹發誓說: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就是說,我當著太陽發誓,你殺了他,我一定上奏國君,把記載你奴隸身份的檔案燒掉。在隨後的決鬥中,斐豹殺掉了督戎,為自己贏得了自由。 

從這個故事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奴隸,在春秋戰國時代也可以憑自己的本事來改變自己的地位。斐豹敢於和堂堂一國之相來面對面談判,向他的主人開出交換條件,憑的是他的能力。做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記載的被解放的奴隸,斐豹身上體現了早期中國底層社會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貴族等級制度的反抗而范宣子也為這個奴隸的氣度所折服,不但接受了他的條件,還向他起誓遵守。這說明那個時代有作為的政治家的共同特點是識時務和通達。    

讓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俠客的故事:晉人豫讓本是大貴族智伯的家臣。智伯的對手趙襄子除掉智伯,為了洩憤,又把他的頭顱作成溲器。豫讓十分生氣,他為了給故主報仇,混進趙府做僕人,想趁機殺掉趙襄子,結果提前暴露了身份,被抓住了。趙襄子得知了豫讓為主復仇的動機,感于他的忠義之心,居然把他給放了。     然而豫讓仍不死心,於是拿漆塗在身上,讓自己身上長滿了惡瘡,又生吞木炭,讓聲音變得嘶啞。用自殘的方式,化妝易形,再次去刺殺趙襄子,結果還是被抓住了。趙襄子說這回我不能再放過你了,你死前有什麼要求就說吧!    

豫讓說,我只想刺你的衣服幾劍以盡我對智伯的心意。於是趙襄子就把外衣脫下來給他,豫讓對這件衣服連刺三劍,伏劍而死。    

很多人對豫讓的舉動不解。因為豫讓當年也曾為範家、中行家效力,這兩家都被智伯滅了。在臨死之前,有人問豫讓:你當初不為範家、中行家報仇,反倒為智伯賣命,為什麼今天智伯被人滅了,你就非要為他報仇?    

豫讓回答說:當年范家、中行家對我並不禮遇,而智伯待我像對待國士,我自然要用國士的行事方式來報答他。    

豫讓的這一句回答,開了兩千年來士為知己者死的濫觴。豫讓認為,自己不是任何一個貴族的附屬品,如果你不肯和我平等相交,我們之間就只有利益關係,人走茶涼。而如果你承認我的人格與你平等,對我以禮相待,那麼我願意為你這份尊重獻出生命。歸根結底,豫讓所追求的,是等級社會裏平民的個人尊嚴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在這個時代,平民階層首次開始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再被等級和身份意識牽著鼻子走。    

有這種人格追求為基礎,春秋時代的俠客們把中國俠文化的精神發展到了極致。《史記·遊俠列傳》對的基本特徵作了描述: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尊嚴,是俠客們的眼珠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30 10:51 回覆: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30 11:45 回覆:

記得讀到過一個日本人寫的帖子。他說,我們尊敬古代的中國人,看不起後來的中國人。因為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很不一樣

 

    這話聽起來刺耳,細一想確實如此。如果仔細翻閱中國歷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歷程如同直跌下來的三疊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驚訝。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

 

    如果你不信,我在這裏可以隨手舉幾個例子。

 

    先說尚武精神

 

    春秋戰國時代,那些爭雄競長的大國,個個都強悍好戰。《詩經·秦風·無衣》的“注”中就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班固在《漢書》中也說: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

 

    當時東方大國齊國民風強悍,百姓都是急性子、倔脾氣,和今天的韓國人差不多。貴族們常常在道路上駕車相撞,國家立法也不能禁止。

 

    連今天說著吳儂軟語的吳越地區,在先秦時代也是一片氣質剛勁的土地。《淮南子·主術訓》篇說: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爭死。”班固這樣描寫這片土地的尚武遺風:(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春秋時代,貴族個個都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一言不合,就拔劍相鬥。那時候的中國人,不喜歡一步三搖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所以《詩經》言莊薑之美,必先言“碩人其頎”。寫魯莊公之美,必說他“猗嗟昌兮,頎而長兮”。那個時代美男子的標誌是大個子,卷頭髮,濃鬍鬚,最好還帶點狐臭味。《詩經·齊風·盧令》讚美獵人,就說他“美且鬈,美且偲”,也就是說他鬈發多須。同樣,《詩經·陳風·澤陂》中說,“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於是令女主人公心生愛意,在單相思中苦悶不已。

 

    我們再來看看後來的中國人。

 

    在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意外地發現,中國的男人都如此文弱。他在寫給羅馬的信中說: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驚訝地發現,這個帝國裏最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像女人: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要是你對他們尊敬禮讓,他們便會比你更加謙和。”居留中國的幾十年裏,利瑪竇也看過上流社會的人打架,不過其情景卻讓他啞然失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他們很少殘殺,他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這種爭鬥的方式。這不僅是由於他們沒有什麼真正的男子陽剛之氣,主要是,他們大多數人連小刀之類的兵器都沒有。”“這些男人不惜每天花費兩個小時來梳理他們的長長的頭髮,考究地整理他們的服飾,他們就這樣悠閒自得地打發著美好的時光。”

 

    鴉片戰爭後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更驚訝于中國人的膽小。古伯察說:傲慢尊大的、看上去頗具剛毅的中國人,一旦遇到態度堅決,意志不撓的人,馬上就會變得軟弱,像患了癔病。面臨困難的中國人嘴裏常說‘小心’,即‘膽子要小’。”羅斯則說:中國兒童不像歐洲兒童那樣蹦蹦跳跳……對武力的讚賞已經完全沒有了。大男子當眾啼哭而不以為恥。”

 

    一個例子也許說明不了問題,我們再來看看俠義精神

 

    春秋時代,是中國俠文化的光芒最燦爛的時代。俠人義士們救危扶困,濟人不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報,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諾千金。趙氏孤兒、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候男人們的壯烈與決絕,告訴後代什麼叫輕生重義、生死相許

 

    春秋時代的俠客,最大的特點是極端重視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他們行俠仗義,不是為利,甚至不是為名,而是為了心中的一股豪氣。他們如同珍視眼珠一樣珍視自己的個人尊嚴,對“平等”兩個字的珍視甚至達到了敏感的程度。“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即使在座位安排這樣的小事上,他們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及至明清,“俠客”們卻自願攀附權力,淪為權力的附庸。春秋時代的俠客們天馬行空,無視法律規範,只聽命于自己的良心。而《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卻個個自稱“民”,以向權力規則屈服為榮。第四十五回鑽天鼠盧方初次見到包拯,對身邊的展昭說道:盧方乃人命要犯,如何這樣見得相爺?盧方豈是不知規矩的麼?於是自上刑具,而“眾人無不點頭稱羨”。

 

    春秋時的俠客傲視王侯,對任何人都不假辭色。如魯迅所說,春秋時的俠客,是以“死”為終極目的,他們的結局也確實是一個個慷慨赴死而去,而清代小說中的俠客,卻個個成了地主官僚,黑白兩道都吃得開。如《三俠五義》所寫,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家裏廣有田產,實乃地產豪紳,五鼠則是陷空島漁霸。

 

    讀《春秋》《戰國策》和讀清代《三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兒女英雄傳》這些“俠義小說”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清代俠義小說已經完全成了忠君事上觀念的宣傳品俠義精神受到專制倫常觀念的深刻侵蝕,禮教尊卑鮮明地取代了自尊獨立魯迅說,《三俠五義》中的英雄,表面上是俠客,實質上卻是奴才,“滿洲入關,中國漸被壓服了,連有‘俠氣’的人,也不敢再起盜心,不敢指斥奸臣,不能直接為天子效力,於是跟一個好官員或欽差大臣,給他保鑣,替他捕盜”。他們“雖在欽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對一方面固然必須聽命,對別方面還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著加足”。

 

    說過了俠,我們再來看看

 

    後來被統治階級作為統治工具的“孔孟之道”,誕生之際其實並不像後來那樣充滿奴性,而是有著剛健清新的一面。春秋士人每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所學之“道”淩駕於權勢之合則留,不合則去。這一點,以儒家最為突出。孔子周遊列國,不留戀高官厚祿,不屈服于任何政治權威,只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則遠比孔子更鋒芒畢露。孟子性格外向,感情豐富,行事張揚。他自負到公然宣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他特別強調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與國君交談之際,也毫無奴顏媚態: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胸有浩然之氣的他居然敢說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類在後世看來有些大逆不道的話。

 

    秦漢以降,雖然在世俗層面,士人們遵守權力秩序,但是在精神層面,他們中的許多人卻以“聖人”自期,追求“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保持著一定程度的人格獨立。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嚴光,曾出山幫助劉秀取得天下,劉秀登基後想召他做官,他不肯接受,隱居富春山耕釣自娛。及至唐代,雖然唐太宗發明了使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的惡毒辦法,但是李白仍然可以做他的帝師夢,希望自己能在“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逃離權力的控制。歷朝歷代,都有人選擇以“隱士”這個高潔的姿態終老一生。

 

    及至朱元璋時代,士人們做隱士的自由首次被剝奪。朱元璋不能容忍在他至高無上的皇權之下存在另一種高傲,認為拒絕為他服務的士人必定是看不起他。他發佈命令: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在這道前無古人的“寰中士大夫不為所用律”下,蘇州才人姚潤、王謨因徵召不至,被朱元璋斬首、抄家。貴溪儒士夏伯啟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梟令,籍沒其家”。中國士人從此失去了最後一塊保持獨立個性的空間

 

    到了清代,儒生出身的大臣們更被馴化得百煉鋼成繞指柔。歷代王朝莫不要求大臣們成為有操守的名臣,然而清代帝王卻首次提出,一個大臣不應該追求成為名臣,因為過於堅守道德原則,也會妨礙他們不打折扣地、像狗一樣地為皇帝服務。作為臣子,不但身體要屬於君主,他的心靈也應該屬於君主,不應該有任何自己的獨立意志、個人尊嚴。雍正皇帝就曾直截了當地在《朋黨論》中說:你們各位大臣如果將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惡者惡之,是非畫一,則不敢結黨矣。”乾隆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奸臣”固然並非國家幸事,“名臣”的出現其實也不是什麼好事。國家只需要唯命是從辦事敏捷的奴才。他說:乾綱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因此清代這些飽讀四書五經的大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思想無操守,除功名利祿外無所關心。在皇帝明察之下,他們老老實實,賣命效力,以圖飛黃騰達。皇帝一旦放鬆警惕,他們就會大肆貪污,盡一切可能盜竊皇帝的家產。他們選擇了動物式生存。所謂操守、尊嚴和人格,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著邊際的空話。

 

    先民們的天真爛漫和心無雜念,如同狂風暴雨洗後的天空,高遠而純淨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詩經》裏面充滿了生命的歡欣,充滿了野性、活力、大自然和美。所以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唐宋時代,中國人在思想上的原創力不再,但是文學藝術方面的創造力卻突然勃發。唐詩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生命力,精神蓬勃,氣象光輝。其風格或者高昂明朗,或者雄渾壯大,或者具“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宋詞則為中國人表達情感開闢了新天地,其清新婉約和生活化更勝唐詩一籌。李澤厚說:只要中國人還說漢語,只要中國人還用方塊字在進行寫作,那麼唐詩宋詞的魅力是永恆的。”

 

    然而宋代以後,詩人們的才性、閱歷、學識均大幅崩塌。他們畫地為牢,處處模仿著過去,重複著過去,以詩寫得像唐或者像宋沾沾自喜。遇到花朝或者月夕,或者其他任何人生情境,他們都已經形成固定的解釋方式、感受方式和表達方式。他們拾前人牙慧為榮,不敢越藩籬一步。明清五百年的詩壇,沒有一點激情和衝動,沒有一點真性情,甚至沒有一個真表情,除了納蘭容若外,居然沒再產生一個有影響的詩人。宋代以前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它創造著,體驗著,發現著,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宋代以後的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本文摘自《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張宏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5月第一版)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6-12 16:27 回覆:

更正一下。

為了讓大部分台灣人看得懂內容,我把字體轉成繁體字,作者張宏杰就被自動轉成張宏傑,我也沒有注意到。所以更正一下順便跟作者及讀者道個歉。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議。
2015/05/26 21:23

http://haodoo.net/?M=hd&P=sc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5-05-28 00:43 回覆:
《怎樣看待簡體字?》
2009/7/27 香港讀友蒙天放來信:

我們應怎樣看待簡體字?簡體字是新字。聽說在英文世界裡,每天都有新的生字誕生,那些用英文溝通的人們,應怎樣看待那些新字呢?選擇不理會?有選擇的採用?人家用我不用?不論答案是甚麼,當人們和你溝通時,用了新字,你想去知道他說甚麼,就要學。

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有人用、不繼用,就會有改變、不繼變。秦始皇命李斯統一文字,全國上下都要用小篆;但那些文化不高的奴隸,因小篆書寫不便,便自發地改用隸書。東漢時,因大多數人都在用隸書了,政府因應現實,而將隸書定為法定文字。除著時間的推移,魏晉時又流行起楷書,到唐朝時,政府又一次順應民意,將楷書定為法定文字。楷書,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所謂繁體字。另有一種字體叫草書,大約在東漢末年出現,在文人之間流行,簡體字的很多字,就是直接從草書中得來的。中共政府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推行簡體字時,其實民間很多人已在使用,政府將草書中那些字規範化,推出簡體字,只是又一次順應民意罷了。

《漢語大字典》有超過五萬個字,沒有人全都認識,那個不是邊用邊學?走出來一個簡體字,學了就是,那是一種知識,不是甚麼異端邪說。全部簡體字大約有三千多個,大部份是邊旁簡化,例如「金」字,從「金」字邊旁簡化的字,就有大約一百個;還有「言」字、「門字」、「貝」字、「月」字、「糸」字、「車」字、「馬」字、「鳥」字、「風」字、「食」字、「倉」字、「韋」字、「侖」字……還有那些用倉頡打不出來的邊部……實質上,整個字簡化的簡體字,只有一百個左右。

正如你所說,大部份網上中文書,都是用簡體字顯示的。將簡體字改為繁體字,不是一個按鈕就可解決的問題。我敢打賭,用改十本書的時間,就足夠你學識大部份簡體字,那為甚麼要自尋煩腦呢?你開設這個「好讀網站」,不是想人家有好書看嗎?為甚麼要設下樊籬,使十三億中國同胞望門輕嘆?


天放兄:

謝謝來函。怎樣看待簡體字?這得看對誰而言。

就大陸同胞來說,老一輩的,逆來順受慣了,他會回答你,反正就是這麼一回事,甭折騰了!年輕一代,自幼學的看的就是簡體字,像空氣一樣自然,他會回答你,這是什麼狗屁問題!

就大陸以外的同胞來說,你要我認同你,你卻刨了我的根,這是一個傷感情的問題。怎樣看待簡體字?眼不見為淨是一種。你愛用簡體字你去用,我只看只用我的正體字。至少在美國沒有簡體的中文報紙,台灣更不用說了。

對香港人來說,無法眼不見為淨,這必定是個很痛苦的問題。要香港人不瘋狂,也許你的想法,將簡體字當新字來看,是一個不錯的解脫。

我是十幾年前才有機會看到簡體字,心中並不舒服,且有很多疑慮,曾就此請教過台大中文系一位教授,他僅是微笑不答。後來對簡體接觸多了,才體會到那是無奈的苦笑。很多問題是目前問不出答案的,也許是要靠時間,靠智慧的後人去解決的。目前如何看待?以下是我這幾年累積出來的幾點粗淺想法,希望除了回答你的問題之外,對智慧的後人也有所幫助。

美國用新字創造新文化,大陸用新字消滅舊文化

我這一輩子讀過的英文書比中文書還多,深知文字只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英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任何人都可隨意創造新字來表達一個事物,這是英文的強處。科學新知時時有人創新,新字或舊字新意也因應而生。像Tree這個簡單的字,資訊人講起來是有不同的意思。沒人用的字自然會消失,但舊字也會因新的運用而復活,變成另一個時代的常用字。像google這個字,原意是很大的一個數字,沒幾個人知道也沒幾個人用,但目前已變成一個常用的動詞。哪一天,Google被取代了,google一字也就變成歷史上的一個名詞了。

美國在各項領域都領先,美式英文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勢的文字。中國人再多,科學上比不過人家,文化上又自廢武功,那只有關起門來,自家玩玩官方的簡體字吧!

古時交通不便,又沒有收音機、電視可統一發音,隔了座山,口音就不同。若以字母拼音,就會像歐洲一樣,變成很多國家,經年戰亂不休,因而訂定統一的文字是必然的結果,也是先賢的智慧。雖然各地各字的讀音會有差異,至少很多觀念可以在文字上溝通,並長遠流傳。

簡體字的推出也有它的時代背景

若仔細追根就柢,順應民意的說法可能有誤。像阿拉伯文及西伯來文都是橫式,但由右至左書寫。若有哪一個政府強制改為由左至右,絕非順應民意,因為要改變習以為常的東西,理由絕非一個方便能解釋得通。

當時的想法是要打倒推翻過去的一切。古時可焚書坑儒,但不太有效。改變文字,讓古書難讀,沒人能讀、愛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當時的簡體字更簡,後來發現行不通,才又追加了一些字。當時的最終目標是廢除中文字,改為拼音,因更行不通而放棄。

近年來很多事情被平反,孔孟學說也不再是禁書,能回復正體字嗎?

一聲令下很容易。可惜這是政治和面子的問題,沒有偉大的政治人物或適當的下台階,很難辦到。但偉大的政治人物或下台階遲早會出現,道理很簡單,首要拼經濟,人民生活富足了,再來就是拼科學、拼文化,除此請問中國還有什麼可驕傲之處?

外文的古典名著多到數不清,請問中文有幾本?美國雖然只有兩百年的歷史,但這兩百年來不斷創新發明累積了多少新文化?中國這兩百年呢?除了鬥爭的藝術,還有什麼?再去掉過去的五千年,還剩下什麼?

美國一年出版的新書是中國的多少倍?美國一年創造出多少新字?中國呢?中文古典名著留存的少,並非中文不好,而是受歷史上其他問題的影響。若沒人喜歡閱讀、沒環境鼓勵著作,不是改用簡體就可以解決的。

用簡體字究意有什麼好處?

目前能列在台面上明說的,哪一條不是為了粉飾當年幾個人所做的錯誤決定而硬掰的。要承認文化大革命荒唐了中國二十年很容易,順從民意,為過去的幾個人和黨道個歉就了事了。要回復正體字則不是口頭上說說就了事了,所以我才說是要有偉大的政治人物真的站出來做了。

時候未到之前,稍微能說得上口的,講白了,就是傻瓜容易學。可是把全中國的人都看成傻瓜,哪傻瓜還能創造出什麼新文化?有多少人喜歡閱讀寫給傻瓜看的書?若傻瓜只需要認得三千字。請問大陸這幾年較有名、較風行的著作,有哪本書只用到三千字?是可用的字變多了,還是傻瓜變聰明了?當然是可用的字不再受限,文化水平也提高了。文字不再受限,作家們才能用不同的字描述想法,寫出好書。

提高全民教育水準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西方,實施十二年的國民教育,這一點頗難,連台灣都做不到,所以台灣和中國被列入二流、三流或不入流的國家也就沒什麼好爭議的。

十二年國民教育做不到之前,最好是維持簡體字。

學三千個中文字要多少時間,六年國民教育不就夠多了嗎?文盲是不識字,大家都認得幾個字,中國的文盲問題不就解決了?這是為什麼「廠」一定要寫成「厂」,像「厂」這樣的符號如果還看不識,那不是傻瓜,而是豬了。

說好聽,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或照《狼圖騰》一書所說,古代的中國人是由狼所控制的一群羊。現代的中國人呢?甘心被當豬耍,旁觀者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習以成俗的文字,要逐字檢討如何簡才合理,實無意義。若說有些中文字難寫,英文也有很多難拼對的字。如果說只是簡化一些常用字,那像英文字的常用字如 you,是否也可同理簡為 u 就好?如果是,何不再制定一套簡體英文,這樣中國不但沒有中文文盲,也沒有英文文盲了。

部首,英文也有,叫字根。簡化部首,就似簡化字根,讓少數幾個人決定,不如讓使用者的習慣決定。若有人認為good和google都有兩個 o,真多餘,他改為 gud 或 gugle,若有人跟著他用也是好事,若立法廢掉原來的兩個字則不是好事。網路流行,英文也有很多流行的簡字方便輸入,如 lol,也沒什麼不好。

實際上,大陸也出版正體字的書,能讀、愛讀正體書的人也不少,中文電腦字碼也涵蓋了正體字,中文系教的也是正體字。能讓簡體、正體逐漸並存,喜歡看簡體的看簡體,喜歡看正體的看正體,沒什麼好爭的,也許才是未來華人的福氣。

閱讀是習慣的問題

像我自幼看慣了正體字,若有時間看中文書,只會選擇正體版。因此好讀網站的定位很簡單,就是讓喜歡看正體的人有正體的好書可看,除此無他。

電子書的最大問題不是簡體或正體,而是品質。

常在網路上找電子書的人應該都有這個經驗:想看某本書,沒想到居然有,喔,是簡體,沒問題,ALiBaBar按一下,就變成正體,雖然會有些失誤,如「蒙面人」變成「蒙麵人」,但可以接受。可是這裡好像少了幾個字,那裡又好像少了好幾段;怎麼「項太太」變成「頂太大」;咦,什麼是「頓上」,喔,是「臉上」;嘿,為什麼該是「不高興」,卻寫成「下高興」……;這樣的書怎麼讀啊!

過去七年我整理校正過很多書,每本書都是從頭至尾至少看一遍,或參照原書補缺,有些很容易改,有些要猜半天,當然經驗越多,越容易判斷常見或常會發生的錯誤。改的最多的不是簡體轉正體的誤差,而是原先輸入或掃描的錯。

當然每個人看書都有盲點,我也不例外。有些小錯,快速閱讀時,肉眼會自動校正或填空就跳過去了,因而沒改到。將好書放在好讀網站上,不但讓更多的人有一讀的機會,也讓更多的人可以協助指正錯誤,因而書的品質越來越好,也就越多人愛讀,也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協助指正錯誤。

習慣看簡體的人,若能在好讀網站找到想看的書,可以用軟體將內容轉成簡體電子書,品質應該會比能在簡體網站上找到的要好非常多,這也許才是好讀網站對十三億中國同胞的最大貢獻。

周劍輝 200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