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太五46)」 ,主耶穌指出愛不應只侷限於某些人, 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博愛的思想。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太五46)」,主耶穌指出愛不應只侷限於某些人,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博愛的思想。這段經文可由三個方向來探討—愛弟兄愛仇敵、一視同仁、追求完全。
ㄧ、愛弟兄也愛仇敵 【自私的人】 人有自私的心理,常以自我觀點看世界,這是難以避免的。即是自私,如何愛人?人的行為在自我的心中都會有個合理化的過程,即然人大都是自私的,就要去除因無私的潔癖所產生的意念。 【無辜與罪過】 一般情況下,人不會故意犯錯,只不過是保護自己的利益,做他認為對自己或社會最有益處的事,所以就不存在「完全的自私」、「完全的罪惡」。(創二十1~7;路二十三3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心之過似乎較能取得諒解,不管對神或對人,但不要以為是無心之過而不加留意。 【譴責罪惡而非罪人】 恐怖份子與社會工作者,若論他們的動機並無明顯不同,但社會給予的評價卻有極大差距。祈禱文中提到(太六12),神照我們所行的報應個人,我們給與仇敵的應是饒恕,是愛,爲仇敵代禱,(太五44),也能搏得神赦免我們的罪。所以我們該譴責罪惡,而非罪人。 【愛仇敵】 (太五39)不要與惡人作對,抗拒本身就是負面的,罪惡是利用攻擊別人也避免面對自己的失敗,所以要愛我們的仇敵;也要愛自己內在的仇敵,愛可以改善我們與這這個敵人的關係。
二、一視同仁 【貼標籤】 (太五45)神即對義人與不義的人有平等的看待,我們更應如此。(約八3~11)我們常因「自義」的心態,論斷他人,產生「好人」、「壞人」的標籤,如同文士法利賽人對行淫的婦人一般,這樣的標籤容易造成盲點,扭曲了公義。 【自義】 人的不完美使人謙卑,正如有句諺語:「聖人知道他是聖人之後,他就不再是聖人了。」古聖徒常自謙為罪人中的罪人,因其知道自己存有的黑暗面,是因著耶穌的寶血,才得制服。我們不應過度自義,以致無法包容他的不完美。對於未信主的人,我們也應該一視同仁,不可因此失了愛心,與他們相較我們是何等的幸運,我們有耶穌他們也有,只是尚未尋著。
三、追求完全 【效法耶穌】 (太五48)主耶穌期盼我們能學習他的榜樣,追求完全,所以我們不能自滿於現狀,單求自己少犯錯誤,更應彼此切實相愛(彼前四8),積極行善(雅四17),才能徹底脫離罪的轄制。 【對環境的責任】 (太十四3~11)施洗約翰曾批評希律安提帕將原來的皇后休了,娶了他弟媳為妻,發揮他先知的功能。社會的敗壞使義人不能成為義人,因此我們若有愛,就該為我們的社會代禱,教會本身更應負起導正社會風氣的責任。 【愛神】 (太二十五40、45) 愛神的人應由愛弟兄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