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水利工程專家八田與一被一些人說成愛台灣,所以蓋了嘉南大圳,1942年日軍占領菲律賓,八田與一被派往菲國進行灌溉設施調查,途中遭美軍襲擊身亡。按照同樣邏輯,八田與一正要去「愛菲律賓」了。
1896年日本占領台灣的第2年,一些大眾畫家發行了台灣占領地的手繪本,這張繪本描繪了日本人嘲笑台灣人的情景。台灣人卑下無知,台灣女人卑微服侍著日本婦女。這種嘲笑台灣人的繪本,反映了殖民當局看待台灣人的目光,貫穿了半世紀。毫無疑問,八田與一是日本帝國忠實的公務員,然而,水利工程需要龐大資本和人力,不是個人主觀選擇,而是日本帝國擴張的一環。總督府協助拍攝的宣傳影片「南進台灣」,清楚指出:「台灣是帝國南方的第一關卡…稻米可以兩期收穫…。」,日本占領台灣以後,1910年併吞朝鮮,1932年占領滿洲,日本的統治和殖民,都帶著全局的眼光。
台灣水源充足,陽光普照,適合稻米、甘蔗和水果的種植,嘉南平原的水利開發,目的是提高稻米和蔗糖的產量,做為日本的糧倉,為帝國總目標服務。至於朝鮮,則開發工業能力,殖民滿洲則是農工漁業都有,在日本社會掀起移民的高峰,大量日本專業人才湧往滿洲,在帝國的占領、殖民和擴張的過程中,八田與一就是其中的一個螺絲釘,聽從著帝國政府的指揮,這也是嘉南大圳在日本帝國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儘管帝國是為了一己之私,但卻提供了美麗的謊言。他們告訴被壓迫和殖民的人民,正是因為接受了殖民統治,所以被殖民者才擁有現代化的建設,否則將永遠陷於落後。這是一場深刻的心靈戰爭,如果接受了這個說法,被殖民者等於承認自己無法現代化,只配被統治,而且對日本人永遠感到自卑,沒有勇氣反抗。日據時代台灣前輩,終其一生都在反抗這種心靈的矮化。
至於嘉南大圳對農民的影響,維基百科說:「嘉南平原生產驟增,60萬農民受惠…每年稻米和甘蔗及雜作的產量高達…」,其實是亂寫亂抄,最簡單的反證就是陳水扁,過去他不斷說自己來自台南佃農家庭,日據時代三代貧農,不識字,只能用粉筆在牆上寫數字,經常只能吃番薯籤。嘉南佃農被殖民當局當奴工使役,吃不上自己種的米,紛紛參與了農民組合的抗爭,他們到底受了八田與一什麼恩惠呢?三餐不繼的台南農民會去集資替八田與一建立銅像嗎?台南佃農是在光復後,實施土地改革後,才從被奴役的慘狀中解放出來。
日本殖民建設到底有多好?或著有多不好?必須是看回答的人是誰,如果是日本人自己說多好,那並不奇怪;如果是第三者的得失評估,也可唱不同的調。問題是,如果是被殖民者或其後代,肯定了日本殖民統治,等於是承認自己無能,而且很適合被殖民統治,這是台灣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的基本道德認知。沒有日本的侵略和殖民,其他國家百姓沒有能力發展嗎?當然不是!南韓人口土地都比日本小得多,今天電子工業和流行文化都超過日本,體育與日本相當,中國大陸更不用說,高鐵、航空、太空、電子商務都遠遠超過日本,體育更把日本壓到很下面,有誰需要日本的殖民才能進步呢?
肯定殖民等於自認無能
我的日本作家友人本田先生說:「有些台灣人在他面前稱讚日本殖民台灣,後來越講越不安,一開始我不了解,後來意識到,講話的人等於是承認自己非常無能。」我想此乃問題的關鍵,做為台灣人,無論現實或心靈上,都必須告別八田與一。至於台中市長林佳龍要重建日本殖民統治象徵神社,說是要恢復台灣人的光榮感,台灣人可不會這麼覺得,但林佳龍堅持自己因日本殖民統治而備感光榮,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