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副總統之選舉,黨不提名,蔣介石與居正由國大代表連署提名為總統候選人,連署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者,則有孫科、于右任、李宗仁、程潛、徐傅霖6人。
蔣介石的「選賢與能」因為黨內保守勢力阻礙而改變初衷,事後認為這是一大失策。他於1948年6月27日在西安曾對張治中說:「從4月到現在,是最黑暗的局面。癥結就在我(蔣)當了總統,我在廬山已經決定不當總統,希望胡適之出來當選,這是一種轉機,一個重大的關鍵,能夠照我的願望做到便好了!但是大家都不贊成我這樣做,這是最大的失敗!這個失敗是一時挽轉不過來的。」
副總統之選舉,蔣支持孫科而反對李宗仁,但一向親蔣之徐永昌則逕投李票。其原因,徐以為:
一、年來時局江河日下,若不即有改革,必至於崩潰無救。
二、孫、于、程諸氏,數年來身居中樞要職,迄無匡救建議與言論,任何人均不能信賴其今後能有所振作。
三、李宗仁競選宣言曰:肅清貪污,改革政治,清算豪門資本。此皆總統立場之言,在副總統似無發表上項宣言的權利。但水深火熱的今日,卻獨能抓獲人心;然彼固亦接近豪門資本者,而任用李品仙(安徽省主席)有貪污之稱,與其夫人干涉政治等等,其疵點亦多,不過彼倔強有信譽。在無可如何之今日,多數人士總冀其能以去就匡救蔣先生之失,較其他諸氏所宣布者,既不能痛下針砭,恐仍依附其間,不得已而求其次,此亦多數代表之意見也。
蔣介石對李宗仁不服勸告,至為憤慨,1948年4月12日,在紀念周中援引民國二年黨員不聽孫中山之命而致黨之分裂,作為鑒戒,矛頭指向李宗仁,並自記曰:
競選副總統之黨員,至今仍不相上下,而李(宗仁)之行態,更為卑劣。
根據保防單位之密報:李宗仁「利用人民厭戰心理,散布其能調和李濟深反蔣健將與政府關係,團結國民黨陣營,並透過李濟深與中共洽商和平等空氣,爭取思想左傾代表同情。」
是以副總統之選舉,暗潮洶湧,投票3次,各候選人皆未超過半數,第4次以得票數較多之兩名李宗仁、孫科競選,李以較多票當選。蔣至失望,感曰:「此非只政治上受一重大打擊,而且近受桂系之侮辱,亦從來所未有者矣。」
孫敗李勝主要原因,為桂系結合對中央不滿的派系,與蔣對抗,李之同系程思遠認為:「當時對現狀不滿和反對中央這兩股主流,恰巧為李宗仁用上。」
民國38年4月16日,當時已下野的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飛抵杭州與代總統李宗仁開會。圖為李宗仁(左一)、吳忠信(左二)、周宏濤(左三)、白祟禧(左四)、張群(左五),蔣中正則立於屋內門口。這是蔣與桂系「李白」難得留下的歷史畫面。(國史館提供)國民黨之內訌,隨戰局之逆轉而加劇,對共和平之幻想,亦相對的提升。當淮海、平津戰役失利之際,謠傳繁興,大家「以為蔣先生一走,和平立現;尤其美國人以為出現了聯合政府,即是和平。所以一般人民聞蔣先生出國,多有放炮竹以誌欣慶者。」一向支持蔣氏的徐永昌,此時對蔣亦頗有微詞,認為蔣「自欺乃驕」,有勸蔣「罪已下野」之意。
張群謂蔣曰:「本(國民)黨幹部及立法委員中,對公(蔣)皆有不滿之表示,且聞已有200餘人簽名,要求公下野之消息。」蔣曰:「若輩之意,欲使余心灰氣餒,翩然引去,以遂其對匪求和之願望,可概也夫。」
蔣即約見國民黨中常委代表及高級幹部,商討時局及應付方針。卲力子發言時,謂此時雖欲與共黨言和,而已不可得矣。蔣測邵意,以為「似捨投降一途,已無路可走矣。」聞之「至為痛心」。
談及政府遷徙事,有以此舉將使人心渙散,不啻分崩離析,其將何以再樹重心為言者。蔣曰:「所謂重心也者,不在乎首都之在何地,而繫於我一人之所在也;如我在世一日,即反共一日,以底於成而後已。故我在何地,即其重心所在。」
最後蔣告以勦共作戰到底之決心。並謂「萬一將來南京不守,我亦必於其他地區繼續勦共,須知今日共匪所欲得者,非南京也,而為我一人也。」
蔣氏之自信如此,未必能信於人也。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