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級考試」這個塵封在父親的少年記憶中,沉寂多年的歷史名詞,在父親生前最後數年與我的閒聊間,又重新打開晾曬了出來,見證了父親經歷兵馬倥傯的慘淡歲月。

父親在小學畢業後,於1943年考入長沙市立中學初中部就讀。翌年,日軍發動第4次長沙會戰,並先行派遣軍機對長沙市區進行輪番轟炸,某日父親到了學校,只見校舍殘破,人去樓空,學校已無預警地停辦了,父親只得回到鄉間老家避難,賦閒在家。

抗日勝利後,父親承族中耆老指引,前往長沙市湖南省復員委員會登記,冀望重返校園。不過湖南省各中、高級學府,均於抗戰末期遷往湘西山區的國民政府管轄區,尚不及搬回原址復校,因此所有登記的中學肄業青少年,均乘坐政府所安排的美制軍用大卡車,浩浩蕩蕩地前往湘西山城沅陵,向國立第九戰時中學報到。

當時落後的中國社會,個人沒有身分證明,戶政沒有戶籍謄本,兵慌馬亂之際,學生們的相關學習證件,諸如畢業證書,在學證明,成績單,全數付之闕如。國立第九戰時中學安排報到各學員即刻參加「編級考試」,亦即出卷一分,內容涵蓋初一到高三合計6年的學程,姑不論應試者原先肄業的年級別,一律按照考試分數來重新分發就學。當時考試有國文,英文,和數學三門主科,尚有理化或史地等供較高年級學生測試之用。

編級考試時間冗長煎熬,題目五花八門,父親一試之下竟幸運地分到了初三,連未曾修習過的初二學程也免了。而與父親同行的彭伯伯,抗戰末期已進入高二就讀,但依這次編級考試的成績卻分到了初三,他心有不甘也只能自行返回長沙,另做打算。就此,父親隻身在湘西山城待了一年完成初中課程,國立第九戰時中學也在這期間奉令就地改制為湖南省立沅陵中學了。

畢業後,父親考入湖南省立第一高中學習了半年,又轉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就讀,雖手持高一上學期的成績單,但應遺族學校要求,再次參加了編級考試,試後父親如願留在遺族學校最高班高一下學期修習。爾後,父親求學深造,均按照正常的流程,繳驗個人身分證明,學歷證件,參與入學考試,昔時的兩次編級考試也逐漸淡出了父親的視野了。

試想,於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在羸弱的神州大地上,應急的「編級考試」伴隨著流亡學子,輔導指引了千萬的知識青年和青少年就學,也藉此培育了源源的國家新血,方能維持國家命脈於不墜。不過權宜的戰時舉措已完成了大時代階段性的任務,更何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已來臨,烽火時代的編級考試也終究引退謝幕,回歸歷史的塵土中。

(作者劉良昇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昇專欄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