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草嶺古道
2013/01/20 22:23:12瀏覽899|回應0|推薦0

  草嶺古道,是一條連接台灣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與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山區的步道。屬古代淡蘭古道一部分,亦為目前僅存的路段之一(淡蘭古道為台灣原住民所開闢,今萬華到宜蘭間的道路)。

  「草嶺」之名得自海拔較高處道旁山嶺芒草生長茂盛,幾乎不存其餘樹種,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山區路徑,古道全長約8.5公里,途中有雄鎮蠻煙碑、虎字碑等古蹟,於埡口及宜蘭縣部分可遠望龜山島,經過新北市及宜蘭縣兩縣分界山的「草嶺」,故稱之為「草嶺古道」。在失去運輸用途後,古道近年來已成為熱門景點,目前由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負責經營管理。

  淡蘭古道的開闢大約是在清乾隆末期,當時由白蘭氏開闢暖暖經十分、楓仔瀨、頂雙溪出宜蘭的山路;嘉慶1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開闢了自四腳亭經蛇仔形至頂雙溪,越草嶺以出宜蘭的山路。在道光3年臺灣北部望族林平侯(林本源之始祖),因當時艋舺、萬華到蛤仔難(噶瑪蘭)的交通非常不便,而斥資拓修楊廷理所開之路線。清咸豐6年,林平侯之子國華繼承父志,修築基隆經瑞芳、頂雙溪到三貂嶺的路線,從此淡蘭通道成為暢通東西之間的重要孔道,行旅興盛達百年之久。

  古道的鋪設以我國南方丘陵山路的築路技術,採用當地最常見的砂岩作為材料,石磴如梯,後來歷經日人的拓寬、頭城鎮公所的開路以及東北角管理處重新以砌石鋪設,而成為一條古意盎然、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健行步道。

  古道沿途可見夾道的常綠闊葉樹林和人工栽培的針葉樹,以及最具亞熱帶雨林特色的筆筒樹。沿著緩坡上升一路經過古樸的跌死馬橋、仙跡岩、清代總兵劉明燈所題刻的雄鎮蠻煙碑以及虎字碑,距離峰頂的觀景亭就不遠了。登至最頂時,路旁可見一間石材建造的福德祠,形式古樸,祠裡同時供奉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祠前立有北宜兩縣的界碑。古道沿途設有三座涼亭、解說牌、林務局護管所服務區及公廁等設施,全部的腳程大約需3-4個小時。

雄鎮蠻煙碑(三級古蹟): 清同治6年(1867年),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為了鎮壓山魔所題。此碑位於草嶺古道半山腰,寬336公分、高119公分,每字寬55公分、高70公分。後人有詩讚美雄鎮蠻煙碑:「『雄』危聳旁其卯星,『鎮』迫龍更抱心胸,『蠻』氣霏霏龍吸雨,『煙』兌亨亨虎吞風。」

虎字碑(三級古蹟): 位於離古道最高點約130公尺處,海拔約330公尺。清同治6年(1867年),劉明燈路經之處被風暴所阻,取《易經》「雲從龍、風從虎」之義,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其字寬40公分、高1公尺,為草書字體。

埡口平台及觀景亭: 埡口處有一平台,為整條古道地勢最高點,向南可遠眺太平洋、龜山島及宜蘭縣頭城鎮大里聚落。古道西側山丘上建有觀景亭,視野更佳。


護管所: 原為林地護管所,興建於1970年,防護森林發生火災、盜伐、濫墾之情事。1990年,改建為旅遊解說服務站,以滿足日益增加的遊客需求。

大里天公廟: 本名慶雲宮,建於1836年,主祀由福州供奉來台的玉皇大帝。平時香火鼎盛,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九是當地慶典「拜天公」之日,會有從各地來參拜的信徒。廟下方有一大石,上有何應欽將軍親筆所題「蘭陽第一勝景」字蹟。

大里遊客服務中心:位於大里天公廟南側,隸屬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遊客旅遊諮詢服務。

地址: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之大里之間。 

交通資訊:
1、火車 搭乘北廻線(宜蘭線)至福隆站下車,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2、客運
(1)於台北搭乘國光客運往羅東、宜蘭方向客運車,於福隆站下車,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2)於基隆搭乘基隆客運往福隆方向客運車,於福隆站下車,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3)可搭乘台灣好行-黃金福隆線。

3、自行開車:
(1)國道1號:於八堵交流道下,轉走瑞濱公路,再接台2線濱海公路至福隆,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2)國道5號:過雪山隧道由頭城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轉台9甲線,過即可到達。或至福隆,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3)宜蘭:可走台2線濱海公路往基隆方向至大里,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4)基隆:沿台2號省道往頭城方向抵福隆,再沿步道即可到達草嶺古道。

*************************************
歷史小記
草嶺古道據聞古代由台灣原住民平埔族逐步闢建,方便連絡雪山尾稜兩側的交通。

清代以前
  據《台灣省通志》記載,一位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白蘭氏首先闢建了台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淡即淡水廳,以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今宜蘭縣),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就叫做「淡蘭古道」。由艋舺前往噶瑪蘭,必須經過三貂嶺與草嶺兩座山脈,因此,淡蘭古道又可分為「三貂古道」與「草嶺古道」。 又有一說淡蘭古道是由嘉慶12年(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

清代
  清朝同治年間,於同治5年調任台灣的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就任一年後,在他走過的淡蘭古道上,先後留下了金字碑、雄鎮蠻煙碑以及虎字碑,即使劉明燈對當時的台灣貢獻與影響不多,但也因這些古蹟而被歷史所記載。 1881年左右,淡蘭古道是唯一由清政府認定的官道,沿途設有隘寮(募集壯丁保護行旅安全,類似現今保鏢)、遞舖(傳遞信件貨物的轉接站)、驛站,十分方便與安全。因此台灣先民到宜蘭開墾時,大多都是經過淡蘭古道;而官方巡視與交通頻繁,亦造就淡蘭古道上許多古蹟。

近代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1897年10月8日看到虎字碑,寫出以下的文字:「接近嶺頂時,新路與舊道會合了。這裡有一塊大石,約六尺長,石面平滑,刻有草書體的虎字,筆勢雄渾,右側刻有同治六年冬,左側也刻有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等幾個字。這是由台北進入宜蘭的越嶺道在修復的時候,所建立的歷史紀念物。附近沒多遠的地方就是嶺頂,也就是基隆郡與宜蘭郡的分界線。」 宜蘭線鐵路1917年開始興建,1919年3月24日,位於平原的宜蘭=蘇澳間先行通車。同年5月5日,八堵=瑞芳間亦告峻工,但由於草嶺隧道工事尚在進行,此段尚不能直通宜蘭線,暫稱「瑞芳線」。 宜蘭線全部通車前,草嶺古道仍為兩地間的交通要道。旅客需至鄰近車站下車後,更換草鞋徒步過山。直至1924年隧道完工,列車得以直通運行才漸趨沒落。 草嶺周邊古道經歷約130年的演變,功能早已式微,今日僅存「三貂嶺古道」、「草嶺古道」與「隆嶺古道」三段,其餘路段已被鐵路、公路所取代。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YiChing&aid=724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