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6 18:56:00瀏覽149|回應0|推薦1 | |
星盤(Astrolabe)中之所示,如何影響著現在的生活
摘要 人究竟是否會真的永久死去,這議題是自古以來最讓人們感到困惑的問題之一,在古希臘哲學家對於“靈魂不滅”有著諸多討論。在柏拉圖全集的美諾篇中,蘇格拉底用提問的方式與美諾家中未受教育的童奴對話,證明了知識是存在於靈魂之中。 但這個至今仍未能得到科學證明的靈魂說,無論是在東西方宗教,皆有著自古以來的各種說法,並有著許多對於靈魂存有的不同解釋。 若如蘇格拉底靈魂不滅之所述,目前的知識是來自於靈魂,那麼,那些命理、星象、占卜等等的前因後果、預測未來的論述,是否真有其可信之處,深深地牽引與影響著人們的一生呢?
關鍵詞:靈魂、星盤、蘇格拉底、宿命。
壹、 前言 我們的身體是否彌足珍貴而獨一?抑或是如蘇格拉底在死前所言,身體是一種阻礙、是困住靈魂的一座監獄;而我們卻只能展望於未來,等待死亡來臨的時刻,藉著死亡之手來釋放我們被禁錮的靈魂。 但倘若身體是個巨大的障礙,那麼,目前的努力又是所謂何來呢?反而言之,靈魂若真能不朽,我們能將目前所學之所有,皆可存於靈魂當中,並將其生生世世帶著,是否會對現世的努力有著較多的肯定與堅持。 在《柏拉圖全集-第一卷,斐多篇、美諾篇》中有諸多關於靈魂與知識的討論;經由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用反覆對話的方式來檢驗,許多的知識並非現在習得,這些非經學習而得到的知識,應是原就存於靈魂的記憶中,只是在出生後全忘了,僅須經由身體慢慢回憶,從“憶起”中找到了“靈魂不朽”的證明。
貳、 古希臘時期關於靈魂的論辯 在柏拉圖《理想國-第三卷》中,蘇格拉底提出對於死亡看法,他說:
我們應刪去一些荷馬史詩中的詩句,並請求荷馬不要見怪,因為這些史詩是人們所喜歡聽的好詩,但我們應該要監督這些寫作的人,應該要剔除那些用來形容地獄確實存在、可怕淒慘的詞;我們擔心對於地獄的恐懼,會使者護衛者軟弱消沉,因而害怕死亡而變得不堅強勇敢。[1]
在前上述的對話之中,只見到蘇格拉底期望護衛是勇敢地、無懼死亡;因此,並不希望見到如荷馬(Ὅμηρος/Homer)一般的吟遊詩人,在詩歌中傳遞著地獄的淒慘,導致勇者有著對死亡的恐懼。在這個部分僅表現出消極地看待死亡,亦未顯露對於“靈魂不朽”的觀點。 然而,在《柏拉圖全集-第一卷,美諾篇》蘇格拉底與美諾的對話之中,因著對於美諾家中未受教育的童奴是否能教的議題上,則對於靈魂有了較多的討論。蘇格拉底對美諾說:
如果關於實在的真理一直存在於我們的靈魂中,那麼靈魂必定是不朽的,所以人們必須勇敢的嘗試著去發現他不知道的東西,亦即進行回憶,或者更準確地說,把他及時回想起來。[2]
在與美諾的討論中,蘇格拉底認為人人皆可以“回憶”的方式,來憶起原就存於靈魂中以前曾經學到過的知識,用來證明靈魂是不朽的。 但並非所有人都與蘇格拉底有著相同的觀點,因此蘇格拉底還用了其他的話語,欲扭轉美諾現有的觀念,以證明他自己的想法。他對美諾說:如果他(指的是美諾家中未受教的童奴)的意見不是今生得來的,那麼豈不是馬上就可以清楚地表明他是在其他時候擁有和學到這些意見的嗎?[3]又說:如果他以現在這種形式存在,當他還不是人的時候,這種意見就已經在他那裡存在了,那麼我們可以說他的靈魂永遠處於有知識的狀態,是嗎?[4]這些反覆的問答與討論,為的就是讓這些參與討論的人理解到靈魂是不朽的。
參、 黃道十二宮所體現的靈魂印記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不可言喻之事,若人們真如蘇格拉底所言,會有不朽的靈魂,那麼許許多多人生中未能解開的疑惑,或能因著星盤中所示,尋找出此生的功課,並與自己好好相處,認真看待命運所引領自己的每一步人生。 星盤中受靈魂力量牽引,最常討論的莫過於星盤中的第十二宮;十二宮是在人初始認識世界,代表出生時的狀態的上升點之前,雖是黃道中的最後一個宮位,但卻常被認為這宮位當中所顯示的,即為靈魂在進入身體前的狀態,且最能與心靈中的各種感受產生連結。 十二宮中含著靈魂的印記,非屬於意識狀態所能解釋的,因此較難被一般的知識範疇所理解。這些在靈魂中的記憶,會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例如:牡羊座或是火星落在十二宮,會無法展現出火星或牡羊的爆發能量,因此對所遇之事衝勁不足、畏畏縮縮。或是有些人莫名地對於某些情境有著深層的懼怕感,例如:怕火、怕水、懼高、怕牙籤等等,可能是靈魂的記憶中,曾因此受過嚴重創傷導致。 倘若我們能藉由星盤來理解人生之路,並試著感受每一刻之所遇,就如《柏拉圖全集-第一卷,克里托篇》中,克里托對著即將被處死的蘇格拉底所說:你現在大禍臨頭,卻仍舊能夠鎮定自若,泰然處之。[5]我們若皆能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即如蘇格拉底對克里托所言: 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著,而是活得好。[6] 星盤中所有的落星與配置皆有其特殊意涵,當自己可以理解自己今生所需遇見、與發生之所有,並且用坦然的心面對所有,或能解開一些對自我一生、與對他人行為之不明之處,方能好好活著、坦然面對死亡。
肆、 結論 究竟靈魂是否不滅,始終存有,或有一天可見到科學證實,但在實證來臨之前,我們能否坦然面對自己的一生,努力好好地活著,讓可能永續的靈魂得到最好的滋養,才是目前能做到的。與其展望未來、亦或是怨天尤人,不如實實在在地感受每一刻的發生。 《柏拉圖全集-第一卷,申辯篇》中,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提到了許多關於他本人對於宗教信仰的方式與細節。他說:如果你認為一個人要在掂量了生存與死亡之後才決定是否直得在某件事上花時間,那麼你錯了。他在採取任何行動時只考慮一件事,這就是他的行為是否正確,無論單人還是二人都一樣。[7] 一位智者用自己的生命展示了對死亡的態度,並將死亡視為奇妙的收穫;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更應好好地面對生死議題,不畏懼、處之淡然。才不至枉費蘇格拉底留下如此多的生死、靈魂的論述。
參考文獻 柏拉圖,《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郭文夫,〈論蘇格拉底生與死之抉擇問題—以柏拉圖〈費多篇〉(Phaedo)為研究中心〉,《哲學與文化》,(34卷3期,2007),頁 145-160。 黃頌杰主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南昌市:江西人民,2002。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