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好的超越藍綠呢?
2014/07/11 00:19:27瀏覽720|回應0|推薦4

聯合報這篇社論,替太陽花學運,做了很好的總結:

試問「學生黨工」與「青年顧問」之高下


行政院最近成立「青年顧問團」,並以人選出色、難以割捨為由,臨時增加了錄取名額。雖其中並無外傳的學運要角參與,「太陽花學運」成員仍紛表不屑,陳為廷批青年顧問團只是「自慰會議」,其他成員則稱這是政府「摸頭、打高空」。足見,同是年輕世代,太陽花成員對「青年顧問團」頗不以為然。

然而,就在行政院為「青年顧問團」招兵買馬之際,甫出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重組黨中央人事,卻一舉拔擢多位學、社運要角接任黨的高層幹部。諸如,律師黃帝穎出任黨中央發言人,「捍衛苗栗青年聯盟」的清大博士生傅偉哲擔任青年部主任,太陽花學運幹部黃曼婷擔任副主任,「基進側翼青年政團」成員陳子瑜出任社運部副主任,其中數人仍是在學學生。同樣是進入政治體制,太陽花成員未對進入民進黨擔任幹部的同志冷嘲熱諷,卻一味批判「青年顧問團」;如此雙重標準,豈非十分耐人尋味?

近一年來的青年社會運動,率皆打著「公民覺醒」的旗號。既號稱代表「公民」,當然要超脫黨派立場,也要超越政治對立;因此,對於成員選擇「走進體制」,理應抱持一致的邏輯。在此一前提下,對於朝野政黨競相籠絡年輕世代參與政治,不論是從「政治消費學運」、「政客利用青年」的切入點批判,或是由「從體制外走到體制內改變政策」的積極觀點給予期許,都是可以討論的事,且應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

但是,眼下的情況卻非如此。年輕人加入「青年顧問團」,可以有更便捷的管道提供政府的施政諮詢,但如果這被一舉抹煞為「摸頭」,或者說成是青年向當權者「輸誠」;那麼,學運社運幹部變成特定政黨的「專職黨工」,難道不是把學社運變成通往政治的「敲門磚」或「終南捷徑」,甚至自甘成為政黨的「棋子」?無論如何,若對加入執政陣營的就一面倒地痛批,對於加入民進黨的卻一面倒地讚揚,絕對是雙重標準。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青年參與政治,而在所謂「公民覺醒」或「超越政黨」是不是被政黨操弄及利用了?

太陽花學運落幕至今已一段時日,經過時間的沉澱和淘洗,應有助於外界更瞭解這場運動的全部面貌。儘管參與者想法未必完全相同,然發起者立場一致,這方面已無需贅言。於今看來,這場學社運領袖大致分成兩類發展:其一,是成為民進黨政治甄補的對象,進入政治體制內;其二,是繼續街頭運動路線,在不同抗爭場合衝鋒陷陣。而這兩條路線之分,究竟是選擇不同,或者只是「分進合擊」的手段,也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從占領國會開始,民進黨似乎刻意與學運保持距離,以求學運的清純面貌與純粹性可為街頭帶來參與能量。事後來看,包括「蘇下蔡上」的發展,都顯示這是一種「分進合擊」的精明手段,蔡英文人馬與學運的關係亦躍然紙上。及至張志軍來台,此一手段運用得更為巧妙:黨中央在公開立場上保持最大的理性,「樂見兩岸交流」;然而,在街頭如影隨形的隊伍中,卻仍是太陽花那批相同的面孔在帶頭。可以說,不論學運青年選擇進入政黨體制或持續街頭抗爭,都仍是基於相同的意識形態和黨派立場。

從政黨的角度看,無論是透過「青年顧問團」擢才以汲取新世代意見,或者透過學社運的鍛鍊來甄補政黨幹部,其實都是政黨發展更新的一環,無可厚非。從青年學生的立場看,選擇走入政黨充當幹部,或選擇走入政府體制協助提供諮詢,都不失為改變現狀、實現理想的必要手段;畢竟,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問題是,如果民進黨一方面高舉「政治退出校園」的大旗,一方面卻大肆透過學社運來培養、汲取黨的校園幹部,就不免有失磊落。而學生若擺出一副「公民代表」的姿態,實際上只是為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服務,那麼就無關青年理想,而只是玩弄政治騙術或淪為政治棋子罷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nger6317&aid=1495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