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9 00:21:05瀏覽2652|回應29|推薦344 | |
這陣子心血來潮,進入粉紅棉花糖部落格的<我的文摘>閒晃,回味一下自己收藏的好文,赫然發現,我收集的格友文章幾乎有一半是烹飪、烘培類的,或是與餐廳推薦有關,看了心中不禁竊笑,果然是內有所短啊! 棉花糖的媽媽生前一向是個烹調"低手",加上身邊眾多孩子圍繞,吵來打去,根本忙得沒時間講究精緻烹飪。記憶中,媽媽彷彿只負責把食物煮熟, 確定每天餐桌上有"少魚少肉"、多蔬菜就很滿足,一來家中食指浩繁,買菜錢一個銅板要當兩個用,二來媽媽的烹飪技術只適合簡易的炒青菜,複雜的烹飪方式只會讓她更加手忙腳亂。所以啊,我們家的魚只有<煎的魚>和<味增魚湯>兩種口味。 媽媽堪稱一絕的傑作是她包的粽子和餃子。小時候鄉下沒賣水餃皮,包水餃得自己擀皮,媽媽擀的水餃皮又大又厚,包起來的水餃大如包子;有次我硬著頭皮帶水餃到學校當午餐,當我掀開蒸得熱騰騰的便當盒時,我的好朋友大大的一聲驚呼"哇~~ 好好吃的包子ㄡ!!",我狠狠的賞了她兩個大白眼,"怎樣! 這是我媽包的水餃啦! 少見多怪!" 不過還是忍不住跟她一起笑得東倒西歪。我媽媽包的粽子更是不遑多讓,因為她野心很大,想把每種好料都包進去,所以每個粽子的size足足有別人的兩個大,吃一個就飽了。 儘管自己不擅庖廚之藝,媽媽卻很早就看出來,棉花糖將來也會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低手廚娘。小我二歲的妹妹在小六時,已經做得一手好菜(依棉花糖家當時被媽媽調教出來的味蕾而言),當妹妹已經晉級,懂得幫忙媽媽準備拜拜的三牲祭禮時,棉花糖卻還是很少在廚房現身。 棉花糖第一次下廚的經驗,至今仍是大姐夫拿來講笑話的材料。話說那年棉花糖正是青春無敵的大三姑娘,放寒假在家閒晃,而糖家大姐那時剛生產完在坐月子,有天傭人阿桑請假,於是媽媽要我過去"看看"。好啦! 我去了,大人看了,可愛的娃娃也看了,時近中午,棉花糖肚子開始咕咕叫,看著"躺"在床上"坐"月子的大姐,我突然開口說: "我來準備中飯",大姐狐疑的看著嚇一跳的棉花糖,半响才說: "阿桑有做麻油雞和一些菜,你就隨便炒個雪裡紅吧!" 哦! 這應該沒問題,我常常看人家炒菜的,就大火嘛,然後鏟子不停的在鍋子裡翻來翻去。於是洗菜、切菜、大火熱鍋、"嚓!"的一聲把菜丟進鍋,然後翻呀,炒呀,真叫人興奮,棉花糖在做菜呀。。。 咦?!! 怎麼菜都變成黑褐色,而且乾巴巴的? 棉花糖挾一片起來嚐嚐,嗯?! 為什麼像樹林裡的枯葉那樣是脆的? 我輕手輕腳的把那鍋"菜"盛在盤子裡,心虛的放在餐桌上最不起眼的角落。大姐夫回來吃中飯了,看到小姨子來幫忙非常的不好意思,又是鞠躬,又是謝謝。他一面喝著Asahi,一面挟菜入口,突然他那三船敏郎似的帥臉皺成一團,吞也不是,吐也不是,我趕快趁亂溜到廚房去洗鍋子。 事後大姐一番盤問,才知道棉花糖炒菜既沒放油,也沒加水,任憑它大火把一鍋菜都給炒乾。 要來美國之前,我大肆採購,除了買漂亮的衣服,也買了好多食譜,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廚藝實在太差,舉凡傅培梅的、黃淑惠的、以及各種養生食譜,簡易食譜、宴會食譜,林林總總買了一堆;來美國以後又陸陸續續買了不少英文食譜。結婚以後,這些中西食譜也真幫了大忙,家裡大大小小宴會都是自己張羅,也靠著這些食譜做了不少"國民外交",而老中們的pot-luck party ,眾煮婦們花樣盡出,我更少不了要諮詢這些食譜。 離婚以後,我便不再在家裏宴客,除了與朋友聚餐,我慢慢回歸簡單自然又健康的飲食。我把一箱油漬斑斑的中西食譜通通送給我那酷愛烹飪的摯友,每次她煮一道傅培梅的三杯雞,燉一盅黃淑惠的火腿冬瓜,總不忘邀我一聚,而我只要負責烤個蛋糕,或帶瓶紅酒過去,就有滿桌佳餚和一屋子的朋友等著我。遠離庖廚的B咖廚娘,不亦快哉! 棉花糖是個笨手笨腳的B咖廚娘,前陣子還為了做一道粉蒸排骨而被水蒸氣嚴重燙傷了手指,但我還是深信,女人為心愛的人洗手做羹湯總是心甘情願的,而相愛的兩個人能夠一起下廚做菜,和閨房畫眉之樂是一樣甜蜜的,您說呢?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