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腦筋不再一片空白,十四個思考角度讓你總有一大串創新好點子
2016/03/21 17:13:19瀏覽106|回應0|推薦0
腦筋不再一片空白,十四個思考角度讓你總有一大串創新好點子

[轉載自科技報橘網站]
5367345291_41a110b503_z

這世界上有一種詞叫「創新」,如果你去問創業者、投資人、學校、政府:「創新重不重要?」他們會毫不猶豫回答:「當然重要,創新是生命力,這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可如果你仔細檢視他們的所做所為,卻發現真正了不起的創新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多的反而是面對創新時的保守、懷疑和猶豫:「可行嗎?」

 

於是創新成了一個政治口號一般的存在,猶如「我永遠愛你」的承諾,只聞其聲不見其行。

 

實際上,中國創業者們當下流行的創新其實就是三種創新:

本土化創新:美國有什麼紅了,我趕緊在中國創一個,再根據國情調整改良,便是創新了。你發現今天應用市場裡各種應用,幾乎每一個都能在海的那端找到母體,但是人們是不會承認這是模仿的:「這是致敬,不是抄襲!」

優化式創新: 又叫微創新,看到別人什麼紅了,我抄了再優化細節,做的比他好。這一點被曾經的山寨帝國騰訊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在今天常常被很多創業者把經念歪,以為自己的 APP 只要同時來個微信 + 陌陌 + 淘寶的優點就能勝出,結果湊出個四不像。

 

跨界型創新:看別人在某個領域以某種模式火了,就想把這個模式套用到自己領域裡試一下。像是匿名聊天紅了,那我匿名購物呢;滴滴打車紅了,那我滴滴打人呢;tinder 翻牌子火了,那我職場社交翻牌子呢。

有沒有發現,上面每一條都有個前提:別人有什麼先紅了。說好的從 0 1 的創新呢,怎麼都是有樣學樣呢?事實上,這和中國社會的現狀不無關係。一來中國的教育向來強調「非黑即白、標準答案」,就很容易出現保守思維,完全的獨立思考、自由思想似乎是離經叛道的存在。造成的影響就是,大家創業想的不是市場不是客戶,而是有沒有成功的模式,因為成功的模式就是標準答案,成了不假思索的常識,你看 Facebook 做社群紅了對吧,那社群就是未來,我的產品也得有。

 

二來中國思維講求效率、模板和捷徑,不論你怎麼看,一個模式火了也就意味著他通過驗證(也許只是在美國市場或特定領域的驗證)。一個經過驗證的模式出發,總比完全沒有探索的區域風險低、成功率高呀!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按照這個思路,美國今天所有主流的網路公司:Google、蘋果、FacebookTesla……都會被歸結為不可靠的公司了。

 

在《玩產品的你要注意,就是這六個大坑,把「偉大的創新」秒成了渣》一文列舉了驗證創新的六大標準。那麼今天不妨換個角度,來探討真正厲害的創新究竟應該如何產生。需要註明的是,本文所言的創新多半是應用層面的創新,和基礎科學並無關係。

 

創新是可預測的

假設時間是 2019 年,VR 取得巨大的突破,設備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像今天的手機一樣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與設備有關的應用寥寥無幾,現在這些平臺開放了,你覺得該從何開始?

 

在這個時代,任何偉大的創新,從微觀來看常常來自 PM 對某個生活場景、日常細節、體驗痛點的洞察,但是放到宏大的背景上,一定是應用科技重大突破和當下社會宏觀趨勢交會的產物,才釋放出強大的需求。當技術已有所突破,又該如何尋找趨勢與需求?任何一種產品的流行,其本質在於對應人們某種普遍而穩定的需求,那麼從流行產品的演變更迭中去尋找線索,或許是一個辦法。

 

流行產品的升級

 

PC 時代的流行軟體,幾乎都能在手機上找到對應的 App,只不過由於互動習慣和使用場景的不同,他們大多已經高度精簡甚至面目全非。那麼,當下一個常用終端到來的時候,在新的裝置上會出現這些流行產品的升級版嗎?如果出現,它在新的終端上又將是怎樣的?

 

假設在 VR 上要做淘寶服務,首先可以享受虛擬的體驗式購物,戴上 VR 眼鏡,就進入商城,每一件衣服都別想用小模修圖照呼攏我哦,我會虛擬試衣!再進一步想,VR 時代的商城不僅會賣實際商品,還會賣很多虛擬商品:虛擬寵物、虛擬裝備、虛擬城堡、虛擬戒指特別款,這些虛擬物品的核心價值在於獨有的不可模仿的設計和視覺體驗,他們將使我們在虛擬世界中也擁有獨特的身份證明哦。

 

再來再來!VR 時代的商城可能不僅是賣商品,還有消費體驗,今天我要住總統套房哦,明天我要到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浮潛。VR 時代的交易商品比過去豐富了很多倍,從實體商品到虛擬商品,從購買商品到購買體驗,這麼龐大的商城怎麼運作?再往下看。

 

流行產品的配套

 

一個地方發現了金子,淘金者紛紛湧入,但淘金者最終發財的沒幾個,賣水給淘金者的卻發財了,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流行趨勢的出現,勢必帶動配套的基礎設施的繁榮,特別是那些對流行趨勢有一定制約作用的作用點。比如微信的公眾號紅了,微盟、微店這樣的微信協力廠商開發工具就會火起來;App 的社交化成為常態,則社群消費、社群支付之類的也不會差太遠。

 

以前述的 VR 購物而言,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能讓人人都輕鬆自如地創作出 VR 場景?當所有人都能生產 VR 場景,虛擬商品、虛擬體驗、實物的虛擬化才能興盛,於是 VR 掃描器、VR 攝影機、VR 建模工具一定會紅,快速搭建 VR 場景的 UGC 將如 2016 年發自拍一樣正常。

 

當那麼多的虛擬場景被創作出來以後,用戶如何在茫茫虛擬宇宙中自由切換、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如果按照現有的模型,就是搞一個巨大的虛擬應用商店?肯定不行,根本走馬看花。所以這個時候有兩個東西一定會紅,一是基於語音輸入和語義識別搜尋,二是記錄使用者的個性化推薦等等。

 

流行產品的負面

 

一種產品的流行,勢必帶來效率的巨大提升,但也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問題也就意味著機會。電腦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駭客、病毒、木馬的技術也一日千里,這時候就需要防毒軟體與資安專家。VR 的快速發展,一定帶來三個問題:

網路安全:如果有病毒能像貞子鬼魅一樣在 VR 世界橫行,甚至可以連接到你的傳感衣上,那實在太可怕了,出現資料損壞問題還好,如果把人嚇出毛病了問題就大了。

 

健康影響: 長期使用 VR 勢必對人的視覺感官造成危害,那監測裝置與預警程式就很重要。

 

回到現實: VR 是真正的沉浸體驗,往往會使人們忽略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如何確實連結 VR 與現實就很重要,千萬別窗外颱風地震,還沉浸在 VR 裡。

流行產品的相對面

 

某種產品爆發之後,人們的某一類需求被高度滿足,但是漸漸的這種興奮逐步蛻變為一種麻木、習慣和依賴,另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不被關注的需求開始被激發出來。當微博爆紅,無處不在的語言暴力帶給人們空前的壓力,於是人們又開始關注個人空間、隱私和安全,於是更加個人化的微信爆發了;當社群開始流行的時候,交際壓力越來越大,於是無秘這樣可以暫時摘掉面具、卸下偽裝的應用短時間內火了。

 

一旦 VR 火了,甚至人們以後不必面對現實世界也能在 VR 中生存,那麼現實體驗就變得稀缺了,一些特別的現實體驗經過包裝改頭換面,反而可以變成奢侈品一樣的存在。比如「斷開電子設備 30 天,像過去的貴族一樣生活」,這裡的現實生活不再因為生活必需而存在,反而是因為稀有的體驗價值而成為商品。

 

流行產品效能極致化

 

剛剛進入手機時代時,許多科技公司依然是 PC 時代的門戶思維,偏好大而全的產品,但手機並不支援複雜的互動,於是將其中一種效能做到極致的應用就會紅。比如說電腦上有 PS,但手機上修圖功能最極致就是自拍美顏,於是美圖火了。那麼 VR 時代,是更加專注細分效能的應用會紅?還是更加綜合媒體的形式會紅?

 

流行產品的下一步

 

飽暖思淫欲,或是倉廩實而知禮節,其實講的都是需求的相繼爆發。一旦某一類需求被高度滿足,建構在需求基礎上的新需求就會爆發起來。

 

譬如說消費升級,過去購物可能重視品牌與 CP 值,但個性化與富裕的新世代會開始重視商品的差異化、核心理念、感性價值和獨有的次文化群體身份價值。VR 的流行,是否會遵循從硬體設備、作業系統、分發系統等等的順序一一爆發?遊戲和色情會不會是第一引爆點嗎?

 

社會環境的變化

 

關鍵技術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產業格局變化,政府控制,及至最普通最常見的社會問題,都蘊含著巨大的機會。技術更的力量不僅僅是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與內心的問題、與其他技術副作用的問題,更包括直接介入到社會系統去解決人與人的問題。所謂痛苦,除了命運以外,都是源自人際、群體關係、分配不均與得失心,技術在這裡的作用是通過效率改善,來迅速調和群體平衡和利益結構。

 

比如說,微博的發展不僅是提升傳播效率,更是釋放民眾的話語權:人們覺得終於找到了一個途徑去發聲,去表明態度、參與公眾事務,讓政府第一次感受制衡;再比如,滴滴的出現叫車困難問題、解決司機生意不均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帶來互相的評價機制,既提升司機服務,也改善乘客和司機的緊張關係。

 

技術發展會推廣一套社會組織和連結的新模型,這就使人類社會最為關鍵的資源「資本、影響力、人脈、資訊」再次分配,這種力量比任何意識形態、道德自律、政府都更為強大。人們的生活並不自由自信輕鬆愉快,每天依然有那麼多的鬱悶、不安、空虛、悲傷,這就說明這個世界上仍有很多痛點等著我們去解決。

英文好就高人一等?把單字存口袋 薪情high 起來 圖 / 空中美語提供

創新的方法論

任何一種厲害的創新,本質上都是「想像無極限,眼光快狠準」的結合,關鍵字永遠是兩個:洞見和發想。洞見就是要不斷挖掘本質,找到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東西;而發想則是要忘記常識框架,從而用開創性的方案解決洞見所發現的本質問題。也就是提出正確的問題,不考慮任何已知正確結論的想答案。

 

問題特性法

 

創新常常要能將不相關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比如 iPhone 是把電腦、手機和 MP3 聯繫到一起。不相關的事物如何連結?這就需要不斷挖掘問題與特性。

挖問題:Henry Ford 說:「如果我問人們想要什麼,他們會說想要一匹更快的馬。」用戶回饋的訴求常常不是真實需求,真正的需求是「人們缺乏一種快速穩定的交通工具,現有的工具無法滿足工業化大生產的要求」不是不問用戶意見,只是不要把他的訴求當需求,更不能當做是深層次的問題。

 

挖特性:心理學有個著名的蠟燭問題:一盒火柴、一根蠟燭、一枚圖釘、一面牆,如何把蠟燭固定到牆上點燃、同時蠟油不會滴到地面上?人們在這裡的思維盲點,多半是因為火柴這個條件:只看到火柴而忘了盒子。挖特性就是要越過產品的功能和應用,去找背後構成這一功能應用的特性,同時更要找其他未被應用的特性(盒子)。

隨意關聯法

 

Wayne Lotherington 《創意沒什麼大不了:16 種創意聯想法》講得很清楚:不合法、不道德、不可能;隨機詞和隨機句;與最熱的東西連接;假設我是其他行業的專家來跨界;假設與其他產業的成功方案連接;提出不同角度問題;極度誇張或極度抽離;矛盾的概念……

 

結構手術法

 

任何一個產品,都可以由表及裡被拆解為應用場景、視覺交互、功能特性、媒體介質、邏輯模式 5 個層面,每一層又分別對應人們的需求、心理習慣,以及這個公司面對競爭態勢的差異化玩法。那麼我們對以上 8 個要素隨意做做手術,都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產品出來。比如,如果把 Facebook 的雙向好友關係改為單向,把每條資訊限制在 140 個字,那就是推特;如果把 Facebook 的媒體介質統一為精美的照片呢,instagram 開始出現了。

 

不可能倒推法

 

假設微信是可以被擊敗或者分眾,那麼這個挑戰者會是什麼樣的?不要覺得瘋狂,在 PC 時代我們同樣曾認為 MSN 難以跨越,在更早的時間裡我們以為 Yahoo 就是整個網路世界。那麼現在,樹立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開始不斷倒推,做各種假設推演。即便最終不可能的目標真的就是不可能,你所獲得的成果也遠比一般人多得多。

 

去除定勢法

 

我們每得出一個結論,或者設計出一個產品,都把整個過程理一遍,去看看其中有多少常識。很多常識只是某段時間內人們通用的做法,而不是權威真理,而如果假設它並不成立、有更多的可能,甚至反其道而行,則往往會發現新的機會。

 

檯面上所有的社群產品都有基於好友關係的 news feed(動態系統),但是在 Zuckerberg 第一次推出這個系統的時候,它幾乎立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似乎違反常識、干擾私生活。但現在產品裡放 new feed 似乎成了真理。換個角度,是不是一定要有這樣的系統,是不是一定要基於關係去分配?這只是現階段的最優方案,恰恰也是諸多資訊超載的根源,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思維惰性無處不在,人們無時不刻不在「理所當然、不假思索」的枷鎖中。

 

忘記分類法

 

分類往往是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一旦分類,你就會按照既有產品框架。但是未來的互聯網產品會不斷打破分類。類別並不重要,以後的產品會越來越不好分類,社交粘性和內容媒體相連,社群管道和商業交易連接,遊戲屬性和工具特性交匯,到最後你也不知道他是什麼。

 

常規方法

 

這便是一開始提到的方法,也是最常見的:發現一個痛點,解決一個問題;發現對手的弱點,予以改良;發現流行品的優點,套用到我的領域;找到國外的流行品,本土化;不過在強調定位的行動時代,缺乏差異化、無法讓人驚豔的產品很難獲得人心。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不是政治任務,也不是製造噱頭、炒作概念乎巄融資的手段。創新的核心基本是讓企業找到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然後才是用開創性的方案解決某個領域深層的問題,從而創造了巨大的用戶價值和商業利潤。首先要讓企業活下去,只有符合這個要求的創新才有意義;如果點子源源不絕、且有很多切實可行,那就找個筆記軟體記錄下來、等到時機成熟、資源豐富了再做也不遲。

 

創新就是提出正確的問題,找到關鍵的問題,用巧妙的辦法解決問題,注意看,這三個問題各有內涵。如果你的點子已經成熟,並經過了《玩產品的你要注意,就是這六個大坑,把「偉大的創新」秒成了渣》一文的考核,那麼就趕緊開動吧,至少用一個 MVP 測測市場需求呀。如果結論與預計不符,那麼有可能是你的結論錯了,可能是用戶引導沒做好、沒有達到你預期效果賴以成立的理想狀態。

文章來源: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3/18/14-thinking-skills-bring-you-innovative-idea/?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techorange+%28TechOrange%29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5088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