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11 13:04:11瀏覽415|回應0|推薦0 | |
準備好用大數據管理變革了嗎? [轉載自哈佛商業評論雜誌網]麥克.塔辛曼 Michael L. Tushman , 安娜.卡恩 Anna Kahn , 瑪麗.伊麗莎白.波瑞 Mary Elizabeth Porray , 安迪.賓斯 Andy Binns
企業領導人可以立刻做五件事,來作好準備。 資料科學將逐漸成為變革管理可實際運用的工具,雖然這天可能尚未真正到來,但組織現在就該做好準備。現在就未雨綢繆,收集適當類型的資料,並投資建立分析能力的企業,在未來十年裡,會處於最有利的位置進行變革。 打造預測模型的關鍵,是要知道自己想預測什麼,以及收集預測所需要的各種不同大量資料集。雖然變革管理的預測模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組織可採用適當的工具,取得正確的資料,以便走向正確的道路。我們建議組織採行以下五個步驟。 開始使用數位參與工具新一代的員工即時意見工具,已開始取代舊式的員工意見調查;這些新工具可提供的資訊,絕不只是員工每一年的想法是什麼。這些工具和變革管理有明顯的關聯,而且能幫忙回答以下這類問題:各個地點對變革的接受程度都相同嗎?是否有一些經理人傳達訊息給員工的能力,優於其他經理人? 我們正和一家大型的觀光旅遊公司合作,引進一套員工即時回饋意見系統。這讓我們有機會針對公司內特定的群體,實驗不同的變革策略。即時回饋意見,讓我們能迅速知道員工對溝通或參與的不同做法的接受程度如何,如此就可以在數日內讓我們的行動最佳化,而不是像傳統方法那樣需要數個星期。然後,我們把這些資料輸入預測模型,讓我們精確地知道,有哪些行動可以加速特定員工團體採取新的實務、流程或行為。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工具,像是文化智商調查,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每天或每週抽樣員工群體,以產生即時見解。Waggl.com更進一步,促成公司與員工針對變革工作持續對話,讓變革經理人把這類談話的主題,緊扣現在正在推行的行動方案的進展。這些工具對變革計畫已產生巨大衝擊,但隨著我們學習建立變革的預測模型,它們創造的資料流會變得更重要。現在建置這類工具,有助於確保資料驅動的變革計畫在未來能夠成功。 運用社群媒體分析工具,了解利害關係人的情緒變革經理人也可以在企業之外,尋求有關變革計畫影響力的見解。例如,顧客、通路伙伴、供應商和投資人,都是變革計畫的重要利害關係人。他們也比員工更可能在社群媒體上,評論公司正在進行的變革,進而針對他們對變革的反應,提供一些可能很重要的見解。安永(EY,本文部分作者任職的公司)開發出名為SMAART的社群媒體分析工具,能了解消費者和影響力人士群體內的情緒。例如,在一個製藥公司的專案中,我們得以區分可帶動對客戶品牌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資訊來源。我們現在開始應用這些技術,來了解變革行動的外部影響,而這是一個簡單的躍進動作,可以在企業內部擴大應用。文本語言分析的進步,讓我們現在得以掌握人們詞彙選擇裡蘊含的行為線索;就連冠詞和代名詞的使用,都能顯示人們的感受。把這些工具應用到匿名公司郵件,或waggl.com之類談話工具裡的對話,可針對推行變革的準備程度,以及員工對不同變革行動方案的反應,提供新鮮的見解。而分析內部溝通所取得的見解,若再結合外部的社群媒體資料,效果會更強大。 取得當前變革專案的參考資料組織似乎常常很執著於衡量營運績效的微小變化,取得銷售、庫存週轉率和生產效率的資料。然而在變革方面,除了要知道哪些專案達到目標之外,幾乎沒有組織逐一追蹤各個專案的表現。雖然專案各自都有獨特之處,但在流程改善、系統變更、併購和結構重組專案之間,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企業有機會取得以下各項資訊:參與的團隊、參與變革的人數、施行的時間、採用的戰術等。建立這類的參考資料集,可能不會有立即的益處,但隨著整體資料集擴大,會更容易建構組織變革的正確預測模型。 使用資料來為變革職務挑選人員企業數十年來都使用資料驅動的方法,為資深職務挑選候選人。目前有部分企業,例如零售業者,正使用預測分析法來雇用第一線員工。在籌組團隊時應用這些工具,既能改善專案績效,也能幫忙建立新的資料集。如果每個變革領導人和團隊成員在專案進行之前,都先做過心理測驗和評估,那麼你在尋找造就成功變革專案的因果模型時,這些資料就是可納入模型的變數。這甚至還可以延伸運用到較不正式的角色,如「變革倡導人」,好讓組織了解這些角色所需的成功特質,藉此優化選擇。按照這些原則,加州新創企業LEDR科技公司率先運用一些技巧,來預測團隊績效。它整合各個資料來源,用來幫助團隊預測團隊動態方面可能面臨的挑戰,以便事先防範。 建立儀表板我們想像每個組織都有自己專屬的管理儀表板(dashboard),這個儀表板是和公司領導團隊合作開發出來的,反映本身的優先任務、競爭位置和未來計畫。以這種方式,儀表板可提供一些見解給組織正在進行的特定轉型投資。構成這些指標的大部分資料,現在都已經可以取得,但沒有人收集。改變邏輯公司(Change Logic)的一位客戶建立了一個儀表板,以確認不可或缺人才的招募和流失情況。這個儀表板雖然不如我們預期看到的一些模型那麼精細複雜,但它正在教導高階主管團隊,如何運用資料,作為人事決定的參考。 打造這類工具需要時間。我們認為,各組織現在就該開始建立儀表板,並盡可能自動化。今日,變革儀表板很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像是版本控制問題、人為疏失和內部政治。儀表板自動化可讓它變得更透明、客觀。 隨著組織收集更多資料,建立更正確的模型,變革經理人能自信地使用它們,來制定能讓組織達成目標的策略。應納入哪些利害關係人?同樣擁有這些特質的群體適用哪種方法?具備這些特徵的計畫,伴隨什麼樣的風險?加速實現商業利益的技術是什麼,它們的相對成本又是什麼?特定類型投資的原因和後果是什麼,例如,培養領導力、大型團體活動和層層溝通(communications cascade)?這些問題都會透過資料來解答,並成為量身訂做的轉型計畫的參考。 制定這些類型的指標,不會很快,也不容易。這不是一次性安裝,而是要投入多年努力去收集資料、建立模型和改進儀表板。建立可供使用的可靠資料集,需要時間。資料品質的問題無所不在;各處也都需要有共同的資料語言,讓組織知道正在衡量本身打算衡量的指標。在其他領域,這一直都是困擾資料分析的問題;變革管理沒有什麼道理會不同。 雖然需要時間,但我們終究能了解各項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並可靠地預測變革計畫中的單一行動或措施,會如何改變特定指標的表現。這會讓變革投資從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轉變為以資料為基礎的判斷。變革管理原本是以專案為基礎的一套做法,不容易說明為何應進行足夠的投資,運用資料科學之後,就可以轉變為針對商業成果與如何達成那些成果,提供一些建議。這最終會促使眾所周知的變革計畫指標「失敗率」下降。在這個過程中,最後我們有可能解開這個大謎題:為什麼這麼多轉型行動都失敗了。 (劉純佑譯) 文章來源: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7621.html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