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07 00:04:18瀏覽1137|回應0|推薦15 | |
大陸評彈名人高博文(左) 中華傳統戲曲──江南吳越曲藝──評話&彈詞──[蘇州評彈/說書/南詞]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採用吳語(蘇州話)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 它產生與江南蘇州,流行江、浙、滬一帶。 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 評話的演出內容和表演風格比較粗獷豪放,所以又稱「大書」,表演者以男藝人居多,一般只說不唱,類似中國北方的評書。 演出內容大都是以中國古代歷代興亡的英雄史詩和俠義公案為題材,主要書目有《三國》、《水滸》、《英烈》、《隋唐》和《七俠五義》等。
彈詞的題材比評話要小,表演風格也比評話纖細柔和,所以又稱「小書」。一般為二人組合,一人彈奏三弦,另一人彈奏琵琶。也有單人演出或者三人組合,說唱相間。題材大多是家族興衰和愛情故事,傳統劇目有《珍珠塔》、《描金鳳》、《玉蜻蜓》、《三笑》等。
著名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至今不衰。 2006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增項目名錄。
[歷史發展]
蘇州評話源頭可溯至宋代說話伎藝。 在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 清代劇作家李玉的《清忠譜》第2折《書鬧》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蘇州說書中演說《嶽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贊的韻文,和蘇州評話相同。 明末清初的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一帶說書,與蘇州評話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成立了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 之後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前四大名家」:陳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 在咸豐、同治年間,出現了說《水滸》的姚士章等評話名家。 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亦傳到上海並得到相當重視,在蘇滬地區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後四大名家」為代表的一大批評彈藝術家,這是評彈藝術成熟的標誌,並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初開始,評彈活動的中心從蘇州轉移到上海,江、浙、北京、天津、武漢等地。其後50年,評彈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優良節目推出。 名家有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等;優良節目有《西廂記》、《文徵明》、《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1920年代開始無線廣播評彈節目。
1930年代,評彈在上海等地非常流行,許多彈詞名家如張鑒庭、張鑒國兄弟、楊振雄、蔣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從傳統的古典話本擴展到現代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等。
1950年代,上海和蘇州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這些團體集中當時評彈界的菁英,並編演大量優秀作品。
20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地區有幾十個專業團體的幾百位演員在進行演出,並有評彈的電視和廣播節目。
據統計,蘇州評彈最興盛時期,江浙滬評彈書場有1000多家,僅蘇州地區用於演出評彈的書場就有120多家,但隨著社會轉型,書場縮減不到60家,且只開日場,沒有夜場,運作水平低,管理粗放。
蘇州評彈根植於吳語土壤,但到了20世紀50年,隨著普通話的強勢推廣,吳語出現了急遽萎縮態勢,從根本上危及是蘇州評彈的生存。加之評彈藝人青黃不接、演出質量下降、聽眾流失等原因,蘇州評彈藝術一度陷入窘境。
[演出形式] 評話通常一人登臺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評話和彈詞均以說唱細膩見長,吳儂軟語娓娓動聽;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橫生。彈詞用吳音演唱,抑揚頓挫,輕清柔緩,弦琶琮錚,十分悅耳。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發展,曲調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近40多年來,評彈從內容到形式推陳出新,傳統書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書目陸續湧現,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小組唱、表演唱、大合唱等多種形式,其中以雙檔最為常見。。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 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表演分為說、噱、彈、唱、演五個方面。
說:演員通過語言來講述故事、描述環境、製造氣氛和刻畫人物 噱:書中的笑料,以引起聽眾對演出的興趣 彈、唱:評彈的音樂部分 演:主要包括「手面」和「起角色」 1手面:手的動作運用和面部表情 2起角色(面風):演員模仿書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使聽眾在視覺上和聽覺上,對書中角色有一個具體生動的印象
“手面”和“面風”。這種動作和表情,也分說書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兩大類。說書人的動作和表情,是解釋性的,並用以表達說書人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態度。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說書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講話,叫做“起角色”。 起角色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現,“登場面依然我”。說書人在書臺上,始終是以演員身份出現的。這和戲劇的表演,也有質的不同。 評話的演出,因演員的說法、語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說法嚴謹,語言經反復錘煉後基本固定,叫作“方口”。 有的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 有的演員說表語如聯珠,鏗鏘有力,為“一口幹”或“快口”。 相反,則為“慢口”。 有的演員以說表見長,少起角色,則為“平說”。 有的以起某個角色見長,如有“活關公”、“活周瑜”、“活魯智深”等美稱。
[特點] 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 其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而以前者為主。這就和戲劇白言有質的區別。它是講故事,而不是演故事。 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多說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誦的一小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 賦贊用以描景、狀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狀態及性格特徵。 掛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紹。 引子是說書人的書情介紹或點題。 韻白是韻文的表或白或鋪敘情節,或總結前段書情。
蘇州評話很注重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人物性格和情節的矛盾展開中產生的喜劇因素,叫“肉裡噱”。用作比方、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叫“外插花”。與此類似,用隻言片語來引起聽眾的笑聲,叫“小賣”。
[書目] 蘇州評話的傳統書目,約50多部。 一類說歷史故事,屬講史類,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嶽傳》、《英烈》等,為“長靠書”,又稱“著甲” 一類是“短打書”,講英雄好漢、義士俠客的故事,如《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台傳》等;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蘇州評話都是講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說。每天說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能連說幾個月,長的可達一年半載。這種長篇連說的特點,形成了評話特殊的結構手法。單線順敘,用未來先說、過去重談的方法前後呼應。用“關子”來製造懸念,以吸引聽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評話創作、改編了一批新書目,如《江南紅》、《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等。還出現一些中、短篇作品。
《鶯鶯夜焚香》盛小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ECi_NNcxM
《蘇杭好風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kTRgE_Zuk
《紅樓夢 彈詞開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IZg8DAEpo
長篇彈詞《啼笑因緣》盛小雲彈唱合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J411K7Nu?from=search&seid=6061368712838410590
《江南如詩》 高博文解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iIVMqDUHA
杜十娘 蔣月泉 (蔣調宗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OWPJmJyjg
參考/引用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5%B7%9E%E8%AF%84%E5%BC%B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F%84%E5%BC%B9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erzzvl.html
https://kknews.cc/culture/y2lglka.html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