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04 20:28:13瀏覽109|回應0|推薦0 | |
◎曹剛文 甲骨書:甲骨刻辭應該是我國最早的書,因為這是有實物可證。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陽殷王朝都城遺址所發現的甲骨刻辭,大約是紀元前十四世紀的卜辭。 鐘鼎書:至今所發現的鐘鼎器,多是殷商時代的古物。上面的刻辭,往往只記載器物作者的名字或刻有「子孫永寶」之類的銘辭,其中也有長篇的銘辭,如毛公鼎的刻辭就長達四百四十九個字。 竹簡書:古代的簡牘制度,也有稱為方策制度。主要是以竹木為材料,也有少數用金玉。簡牘始於周代(西元前十世紀),至秦漢時最為盛行。很早以前的殷商時代,我國的書籍形式便是竹木的簡牘制度,而且沿用的時間很長,甚至在紙的發明初期,仍被沿用著。 帛書:縑帛的書是種質地細密的絹,由於簡牘的書有很多不便,進而發展為縑帛的書。古代用絹的寫本,到現在很少流傳,因為絹容易損壞,不便保存。 石書:「石經」就是把文字鐫刻在磨光的石面上,最早的應該是在周宜王時所作,為刻著狩獵詩歌的石鼓文(大篆,即籀書)。秦始皇巡遊各地時,也刻石以宣揚他的功德。石刻的方法多為兩個平面的浮雕,不同於西洋的薄肉雕,其中央以線刻,除了能與建築緊密結合以外,也是我國浮雕藝術的一種特殊風格。這種浮雕方法,可能對後世的雕版印刷術有重要的啟發和影響。 概括來說,在西元前一千五、六百年以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就已有了各種形式皆不同的書籍,但是它們卻僅為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所用,至紀元前五世紀還是僅為朝廷的史官所用而已,春秋以後,才逐漸為一些士大夫所接近,乃至於普及庶民,但也是隨紙張大量製造逐漸演變而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