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人生哲學
2024/04/01 17:12:43瀏覽434|回應0|推薦0
楊坤碩/台北撰述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國古代的一句諺語,意思是:如果對一個人有懷疑,就不要任用他;既然已經任用了他,就不要再懷疑他。這句話強調了用人要信任的原則。但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思維在管理和領導中存在一些盲點,因為人的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是會變化的,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人一成不變的人設。

一個人今天是忠誠可靠的,不代表明天仍然是忠誠可靠的。此外,環境也會發生變化,一個人過去能夠勝任的工作,不代表未來仍然能夠勝任。因此,在用人時,不能僅僅依據過去的經驗,而要對人進行持續的考察和評價。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思維其實也存在著邏輯陷阱,這種思維方式容易導致對於某些特定群體或個人的偏見和歧視。當我們盲目相信某些人,而不去懷疑或挑戰他們的能力和動機時,很可能會忽視其他更有潛力的人選。

不加以懷疑和審慎地使用人才,可能會忽略潛在的風險因素。每個人都可能有犯錯或不誠實的時候,如果我們過於相信某人,而不去檢視其行為和表現,可能會為組織或團隊帶來損失或風險。過度信任某些人,而不給予其他人相同的機會,可能會剝奪其他人的發展機會。如果我們不去疑問或挑戰現有的人選,就無法真正發現和培養潛在的人才,這會限制組織或團隊的發展空間。

來看一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例子所造成的苦果:在《三國演義》中,蜀漢丞相諸葛亮面對馬謖時,雖然懷疑他的能力,但仍給予機會。孔明用馬謖,有用新人之胸懷、用疑人之魄力,卻無用新人、疑人之策,最後導致街亭之失、蜀漢第一次北伐以失利收場。這表明在用人時,應該保持警惕,而非無條件的信任,諸葛孔明心胸寬大、光風霽月,然而在失敗的北罰戰爭之中這些個人高尚的品質又有何意義。

因此,更合適的思維方式應該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這種思維方式強調了對於人才的審慎和懷疑,同時也強調了對於懷疑者的重視和利用。這種方法有助於減少偏見和歧視,提高對風險的警覺性,同時也能夠更公平地給予每個人發展的機會。透過對人才的懷疑和挑戰,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評估他們的能力和動機,從而更有效地利用人才,實現組織或團隊的目標。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rsucomment&aid=18045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