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1 13:16:20瀏覽2880|回應1|推薦14 | |
文章来源:lohengrinz blog 你∕妳是否在下班後渴望能夠攀談的對象? 無論你心中多麼地渴望分享自己、了解別人,但事實上,你始終擺脫不了那深沈的孤獨。 這是「液態社會」的特徵,隨著網路技術的發達,使得傳統定型化的社群逐漸沒落,人們趨於以流動的方式來作為溝通的媒介。 人與人之間在溝通上的限制縮小了,然而情感卻越來越疏遠。我們以為在現代社會中,溝通聯繫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email、msn、手機簡訊,似乎何時何地皆可為之。然而,你什麼時候真正利用email與你的好友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 facebook整合了各種網路技術,將個人的「動態」及「靜態」生活公諸於眾,舉凡生活情形,即時動態,你∕妳的「一舉一動」都在「朋友」的掌握之中。 但我們卻質疑,在這樣的平台上,果真能帶給我一個更溫暖更活絡的友誼嗎? ◎友誼的假象:「好友」名單等於「好友」? 「你有多少知心好友呢?」 在facebook的使用上,我們試圖以「留言」作為友情聯繫的橋樑,在彼此「串門子」的過程中,我們的好友名單越來越長,然而對個別好友的理解卻越來越空泛。facebook便捷了我們與好友的溝通「方式」,卻使得我們溝通的「內容」越來越隨意、越來越忽略細節而言之無物。 當我們認真地完成一篇網誌,由於文章冗長,肯讀得人不多,通常換得的只是「乖」、「加油」或許一些以表情符號為主的留言。當我們發懶,只將心情「結果」抒發於平台,卻發現閱讀的好友不知道我們在說些什麼。 以網路文章來了解一個人,其實是一種被扭曲的溝通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的交流充滿了片面、經過包裝和偽裝的資訊,無法與朋友的人特質和心理狀態劃上等號。 因此,透過facebook,我們能掌握的最多只是朋友的心情好壞,卻仍然無法了解所謂的「朋友」,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試想,在早期,一段真摯的情誼是如何建立的呢?面對面,在沒有旁人的情況下,互相傾訴,正因為: 眼前只有你∕妳 這件事只有你∕妳知道 代表了你∕妳是位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facebook公開的平台上,其實你我皆只彼此的「網友」… ◎前後台的角色混淆 人生如戲,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面前,我們總是需要扮演一個適當的角色。在「台前」的我們是一個樣子,在「台後」,我們亦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而私人的一面,只會在特定的朋友面前展露出來。 在facebook中,我們的人際網絡被密集的綑綁在一起,任何人只要點下滑鼠,就可以輕易打探「朋友的朋友」,而我們本身亦可能成為被打探的對象。 但是,你會希望自己的「真實心聲」和「狐群狗黨」被你的「主管」、「父母」、「師長」、「情人」、「仇人」等身份的「朋友」知道嗎? 你會希望將自己「所有的面向」與「所有的朋友」分享嗎? 你會希望你的主管、上司、情人,仇人、家人「知道你目前在做什麼、想什麼」嗎? facebook多元化的功能,將我們「台前」與「台後」的多重角色整合到同一個平台上發生,這麼做限縮了我們進行「角色緩衝」的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朋友們對於我們在台前台後之角色期待的不一,更埋下了誤解和衝突發生的潛在風險! 試想,在同儕面前、在長輩面前、在情人面前,我們能同時透過facebook扮演好這三種角色嗎? ◎立刻停用facebook 網絡的發達,克服了過去許多在溝通的「麻煩」與「不便」。但事實上,許多「麻煩」和「不便」正是保障我們私人空間的主要條件。我們拒絕一切的網路機制將我們的人際網絡公開流傳,也拒絕在一個平台上,以一種角色,面對及回應所有的期待。 停用facebook,恢復人際關係的彈性及自主,就從現在開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