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1.04~05 平溪三尖 分次完登記錄 (加映三坑山)
2011/05/28 16:03:57瀏覽2151|回應0|推薦9
愛登山的山友,有人立志收集百岳、有人收集五嶽/三尖/十峻、谷關七雄也常常聽到,但對我這種上班壓力大、休假不想太累、又要花心思在小孩身上的人的,大概都是可遇不可求;特別是百岳大概只能在夢中相見,10年來到現在也才完成10幾座。

偶然的機會觀賞『MIT台灣誌』在介紹平溪支線各站的風土民情時知道了"菁桐"有個俗稱小富士山的"薯榔尖",是日據時代『台陽礦業公司』日本人在當地的精神寄託,因為在山下遙望它就像是見到了家鄉的富士山。Google了一下,進而得知了平溪三尖的存在,又加上我從小愛坐火車,最好是那種可以開窗、過山洞會臭臭的普通車,對平溪支線特有好感(雖然現在的車廂都換了),所以決定找個時間去尋找"平溪三尖"。其實這件事一點也不偉大,大概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分次給它完成也沒關係,但就當作是自己完成一項迷你的小型完登計畫。

網路上所查到的平溪三尖介紹如下:
『薯榔尖』,海拔622公尺
薯榔尖、石筍尖及峰頭尖為平溪三尖,是北部山友假日常登門拜訪的郊山。薯榔尖與石筍尖相隔著一個小山谷,都是姜子寮山列之稜突起的山頭,位在菁桐坑之西北的薯榔尖,為三尖之首,因其山形似富士山,因此也被稱平溪富士山。站在薯榔尖三角基點處,可遙望菁桐坑和其南方的峰頭尖連峰,視野相當不錯。
『石筍尖』,海拔520公尺
石筍尖之所以被稱此名是因為由三坑山山頂或嶺腳滴水觀音停車場遠望看來,其山形如豎立之竹筍的原因,由菁桐平溪國中看如同無敵鐵金剛。除此之外,石筍尖又因看起來像皇帝座椅,而也被取了個「皇帝椅山」的名字。然而其山勢險峻、陡峭,因此登山時須手腳並用,因此建議民眾攻頂時須穿戴手套保護自己。
『峰頭尖』,海拔582公尺
位於菁桐坑南方,與薯榔尖、石筍尖遙遙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三尖連稜一路走來相當吃力,一般山友多採單登山頭。峰頭尖可自藤寮坑站登山口起登,經玉桂分校至峰頂,再回到菁桐坑。

獨自上山,看似簡單,實際上隱藏著危險性的"平溪三尖",結果花了我三天才完登,中間還多撿了一座"三坑山";第一天更是傻傻的誤入險境,受傷不說,就差沒筋疲力盡困在山中,以下文章採分日敘述。

【Day-1】2011.04.28  三坑山石筍尖(未果)  天氣晴(坐火車)
好久沒坐平溪支線火車了,雖然現在的車廂不能開窗,還是滿心期待的出發;今天非假日,一早出門必定遇到的問題就是公車擠、火車也擠!從板橋站一直坐到瑞芳站之後才比較舒坦。"侯硐"站與"三貂嶺"都可以轉平溪支線,今天想到三貂嶺站瞧瞧:(黑白效果)

"三貂嶺"火車站的月台狹窄,又稱為"岸式月台",此站曾是花東線鐵道的重要疏紐,也是平溪線鐵道真正的起點,不過現在因煤業沒落後人口外移,已降級為無人招呼站: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主線列車是使用電氣化、平溪支線則是用柴油動力:(黑白效果)

順利搭上平溪支線列車後,火車伴我深入平溪鄉與雙溪鄉。今天是非假日,車廂裡乘客稀少,窗外的景致讓我有想放長假的感覺,溪流裡不時出現的則是有名的壺穴地形,讓然心情愉快:(黑白效果)

到達"菁桐"站後下車,從板橋坐到這裡將近2個鐘頭,比開車多了一倍時間(因為是繞了一大圈)。以前最都多只坐到"十分"站,"菁桐"站倒是第一次來,非假日的車站還是有些遊客駐足,對著"廢礦區建築"與"許願牆"拍了張照片後直接往鎮上走去:

路上遇到外觀讓人很有感覺的"菁桐國小",似乎沒學生在上課,就跟著其他借廁所的遊客晃了進去,連廁所外的牆飾都讓我很喜歡:

洗把臉後就往今天的目標:"三坑山"與"石筍尖"前進。帶著GPS,再加上路標明顯,前半段的路並不難找:

這段步道也叫:菁桐古道,此處在溪流上方設計成特殊的柱狀橋面:

平溪支線在氣候上最出名的就是愛下雨,就算台北已經好幾天晴天了,步道一路還是濕瘩瘩的,當然菌類也處處可見,而且每朵都長得很好喔:

途經"石筍尖"與"三坑山"的岔路,今天的完美計畫是來個O型走,所以先取"三坑山"的方向,但步道馬上從石階變成路跡不甚明顯的山徑; 今天一個人走,讓我一度不確定要不要往前,不過在"週週"也累積不少經驗與膽量了,就衝吧。陸續出現的人工防護設施,再搭配GPS,讓我可以確定沒走偏,但濕滑的步道再加上要數度過溪,免不了要滑個幾次:

往"三坑山"的後半段較辛苦,登頂前還要攀繩陡上;在離開"菁桐國小"約一個小時後,終於到達"三坑山"基點了!三坑山(赫山),海拔476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山頂樹林圍繞,雖能由空隙遙望"石筍尖",但腹地不大,同時塞3個大人就嫌擠了:

離開"三坑山"後往"石筍尖"的方向地勢較高,不再濕滑難行,倒是有點悶熱,沒多久到達一個岔路,也是今天危險旅程的開始。岔路旁的步道說明牌標明由此處可以橫切至"石筍尖",但屬於次要步道;延續著稍早樂天的想法,再加上才中午,決定取此橫切的步道;一進入此"次要步道",馬上遇到瘦小的稜線,地上只跨著幾根竹竿,一邊還是深淵(別懷疑,這一帶的步道真的常遇到危險的深淵),登山隊綁的布條不超過2個,雖然心裡想東想西,但還是硬著頭皮前進(回家搜尋了一下,此危險路徑名為"石筍尖北稜"路線)。如圖:

之後沒拍啥照片,這一路還真的是在夾窄的稜線上上上下下前進(應該是行走在石筍跟石筍間吧),時為樹叢、時為陡峭岩壁,隨時隨地都要手腳並用,不久後遇到超過2層樓高的第1座繩梯,垂直的岩壁完全無支撐點,就是單純手腳並用掛在繩子上往上爬,至於繩子呢?當然是軟趴趴且年代久遠的感覺,站上去前後搖晃,必須全身使力才能一步步往上爬:

可怕的是 , 現在仍處在稜線上,左右是深淵,下面只夠站1個人,萬一失足或手腳沒力,不誇張,山難就會發生在這郊山的步道上:

平常沒在跑健身房,體重又不輕,爬上這高聳的天梯後大嘆一口氣,全身上下的每一分肌肉都用到了,若真要說從沒爬過這樣的山,絕對是一點也不為過!又經過了大約45分鐘,先攀上一段約5公尺的垂直峭壁後,到達了此行的轉折點:第2座繩梯,此天梯與第1座的高度差不多都是超過2層樓,但已明顯更加不堪使用,不知哪個倒楣鬼會將某處踏斷:

看看GPS,上去應該就是"石筍尖"了,開始有點疲憊的身軀使勁往上爬,只爬到一半,就發現岩壁無支撐點不說,繩索根本殘破不堪,層層繩梯落差過大根本就無法再往上了!因手部肌肉已略嫌無力,不敢再撐在繩索上晃來晃去,趕緊下撤!不甘心,坐著喝口水,3分鐘後再試一次,還是只能爬到一半,二度由繩梯下撤,且發現身體也漸漸力氣用盡。思考了一下,當下決定放棄嘗試繩梯,要想辦法靠著GPS腰繞到"石筍尖"的前方主要步道,應該有辦法脫困;因為若是回頭,一路又是上上下下,並且已經沒把握可以安全爬下第1座天梯了。

決定出發!此時,意外就發生了,這第2座繩梯的下方還有一段超過5公尺的峭壁,剛剛只靠著一條繩索與有限的踏點狼狽地爬上來,現在看了半天反而拿不定要如何下去,就在姑且一試的狀況下挑了一個姿勢下去,沒想到瞬間突然間滑落,四腳朝天跌在下方的小空地(幸好下面不是陡坡或石塊),東西掉一地,眼鏡也飛了,回神後才發現雙腳嚴重擦傷並流血,手指也撞傷,淒慘無比...

幸好老天眷顧,眼鏡順利找回,傷勢也不影響之後的腰繞。

坐在地上稍稍整理了一下心情,小腿則是用力過猛在抽筋,準備好後起身往回走到2個石筍中間的鞍部,直接往一旁山坡橫切下去,樹林裡不易前進,穿著短袖又處處被樹枝畫傷,不斷看著GPS想要往前接回主線,但現在正行走於石筍側面的陡峭邊坡,談何容易;數度找到點想突破,卻都因為這裡的筍子太陡而放棄(害我最近都不太想吃筍子),狼狽地經過了半個小時的努力,小腿又抽筋一次,終於接到石筍尖步道了!剛剛心裡越來越著急,現在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忍不住跌坐在步道上的我,剛剛因為礦泉水滾落山坡,已經無水可喝,本想要不要回過頭去找"石筍尖"頂部,但當下還是決定下山休息比較安全。Google Earth的軌跡記錄如下:

回程在主線步道上,邊走邊慶幸剛剛滑落只有雙膝擦傷,橫切山坡也有驚無險(其實應該是又驚又險),以後一定要做更多好事 ^ ^;到達"菁桐"後,找了間麵店充飢,也灌了一堆運動飲料,等火車來一路坐火車回家,幸好腳傷外表看不出來,不然一路上一定被指指點點吧,哈哈!今天我就這樣獨自一人完成"三坑山"卻路過"石筍尖",且全身傷痕累累的回來了。其實我贊同網路上一位山友說的,"石筍尖北稜"路線應該要封閉,因為實在滿危險的,除非有重新規劃過再來開放。

此次的GPS軌跡圖與高度落差圖:


【Day-2】2011.05.08  石筍尖+薯榔尖  天氣晴時多雲(自開車)
經過Day-1的震撼教育,這幾天對人生觀甚至因此有點改變,常常感嘆人類的渺小,明明山就在那邊不動,隨時等著你來挑戰,但只要滑一點、陡一點、高一點,科技再進步,渺小的人類還是得靠雙腳去克服,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式;再加上最近觀賞山難影片"127 Hours",更是感觸頗深!最近也常常Google"石筍尖北稜"的相關資料,大家都將它列為危險路段,成功的分享不少,但大部分是由"石筍尖"往北走,爬下2座高聳繩梯,也是危險萬分;而跟我一樣走法的沒找到幾個,真的要佩服那些挑戰成功的,或許是我對這樣的地形還無法克服,又或是那天狀況不佳、睡眠不足,不過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走一次了吧。

腳傷還沒完全結痂(其實傷的還不輕),約2週後還是忍不住進行了Day-2的行程,這天是假日,下了好幾天的雨,好不容易有機會放晴,就自己開車去,免除了坐火車的舟車勞頓。今天計畫要登"石筍尖"與"薯榔尖",與上次一樣的地點出發,不過是走主要步道先上"石筍尖",下山後續上"薯榔尖",完成一個小O型。在Google Earth上的路線圖如下:

一早把車停好在"菁桐國小"後方的免費停車空地後整裝出發,連日降雨,步道比上次來潮濕許多:

一路上順道賞了一下桐花,今天只有在"石筍尖"下山時遇到一隊人馬,其餘時間都是獨走,偶爾有桐花相伴:

"石筍尖"步道有一半是石階,後半段較原始,雨後濕滑危險,就算穿雨鞋,還是需戰戰兢兢、步步為營,因為我可經不起再來一摔呀:

不到1個小時就到達石筍尖,上面腹地不大且為大面積光滑石面,雖攻頂但仍須小心移動,找不到任何基點,這是久聞大名的皇帝椅,坐在椅上能綜觀"菁桐"地區與對面的群"尖",但聽說八字輕者不宜坐;八字多重我自己是不清楚,不過上次在這個山頭的後面峭壁跌落受傷,當然還是拍個照留念就好,這龍椅就留給別人來坐吧:

沒找到上次那座殘破不堪的繩梯,閒晃了一下後從另一個方向往"二坑"地區下山,一開始為濕滑山徑,到後半段才鋪有石階:

下山後隨即轉往"薯榔尖"步道,從"二坑"方向起登,一路都鋪有石階直達山頂,石階雖陡,剛好拿來練習上坡如何調整呼吸,不到1個小時就到了薯榔尖頂部:

回頭看是難忘的"石筍尖"與剛剛上山時的石階:

"一坑"方向,等等要往這個方向下山:

山頂有許多美麗蝴蝶翩翩飛舞,剛好這隻停著讓我拍:

"薯榔尖"基石與飄揚的國旗("石筍尖"也同樣立有旗杆喔):

休息片刻,吃個水果,隨即往"一坑"方向下山,此方向的難度比剛剛上山的那邊高上許多,陡峭的原始步道與光滑石壁的稜線,由此上山辛苦、而下山更要小心謹慎。約半小時即達山下,下次狀況好可以由此上"薯榔尖",挑戰一下,樹上的指示牌也標示著另一頭是通往"耳空龜山"的越嶺步道,待我有空回去研究研究:

出了"一坑"地區,沿著106縣道踢一段馬路回去,假日這一條縣道總是熱鬧萬分,重型機車、單車、休旅車相繼而過;今天早起,走回"菁桐"還不到11點,再度造訪菁桐國小,進去沖個臉:

回家才中午,下午還可以陪小孩,今天Day-2終於完成了"平溪三尖"中的2尖,GPS軌跡圖與高度落差圖如下,每個"尖"真的都不好惹啊:


【Day-3】2011.05.21  峰頭尖  天氣晴時多雲(自開車)

"平溪三尖"還差1尖,網路上查到的"峰頭尖"資料,大致上有兩個路線,一是從"菁桐"的"白石腳"地區起登,可原路來回或連走其他"尖";另一是從"玉桂嶺"地區走過來,我選的是前者。

今天睡太晚,起床決定出門已經超過8點了;前幾天又是連日陰雨,步道上一路溼答答的,跟網路上寫的一樣,這條路線很滑,走起來特別辛苦(腳的部分傷口也還沒全好)。今天的路程在Goole Earth上的路跡如下,"平溪三尖"的相對位置也一目瞭然:

車子停妥在白石腳地區的路邊,進入步道,一開始路況還好,就是濕,不久還看到一個疑似古道上的人工遺跡:

還有一小段雙線道可以會車呢^ ^:

這條基隆河的不知名上游小溪不時在側,步道上光是單程就要越溪4次,不穿雨鞋會很不方便;不過水質倒是清澈無比,完全不受汙染 :

此地為多雨的北縣山區,林相豐富:

樹葉上可愛的小蝗蟲:

不久後途經一片菜園,不過別被騙了,舒服的步道只到此為止,前面開始要辛苦了:

菜園旁的小池塘還長了好幾株美麗的荷花:

接下來的路都是像這樣,就有如走在枯水期的河道裡,每塊大石頭都濕滑無比不說,還一路給你陡坡,今天雖沒跌倒,還是滑了好幾下:

一旁流著涓涓細流的小瀑布:

植物茂密,也是爬蟲類與昆蟲的天堂,我就被這隻擋道的大蜈蚣嚇了一大跳:

好不容易上到稜線,但因為錯過"峰頭尖"的指示牌,GPS對"峰頭尖"的定義又不明確,結果多走了一段路,若再繼續走就能連走"九龍山"、"慈母峰"、"石燭尖"等等,只是過去應該一路都是光滑石面的稜線步道,雨後濕滑,須非常小心!

下午有事,原本也沒計畫要連走,便回頭,才在剛剛上行出稜線的一個不明顯岔路發現了指示牌,隨即轉往"峰頭尖",越過一個小小的假山頭,不一會兒就到達峰頭尖基點 ,此"尖"展望不若其他2個"平溪三尖"來的好:

拍個照該下山了,回程原路下,小心翼翼的走在濕滑的石頭上,不過"峰頭尖"似乎超冷門,今天是週六卻全程沒遇到半個登山客,下山前發現這隻可愛的樹蛙,真的超可愛:

分3天終於給他完登"平溪三尖"了!有點遜吧?今天的"峰頭尖"若扣掉多走的那段,單程1個多小時可以完成。回程的GPS軌跡圖與高度落差圖如下:

中午回到家,本想吃完飯可以好好休息,結果下午又被"堯堯"挖去大安森林公園玩球,真累呀!不過平溪線還有好多"尖"等著我分次去造訪,有了Day-1"石筍尖北稜"路線的驚險經驗,我不會再小看這裡的郊山了!在每次都做好萬全的準備、且謹慎應對的前提之下,希望之後的每一"尖",都能精彩且安全的完成!

ps:有機會還是想建議一下,若政府沒打算整理"石筍尖北稜"路線的話,應該要立個警告標示,建議別走,因為這條路真的是太危險啦...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版權所有,圖片禁止轉貼,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以免觸法!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ttleYellow&aid=52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