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帶狀皰疹
2017/07/05 14:01:43瀏覽2151|回應0|推薦1

把握治療黃金72小時!避免帶狀皰疹神經痛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最新一期美國臨床皮膚科學雜誌建議,帶狀皰疹發生的72小時內為治療黃金期,如果發生皰疹後神經痛,也要及早治療,避免變成慢性化。台大醫學院博士拉菲爾人本診所黃忠信院長觀察眾多的皰疹後神經痛案例,對此準則深表同感。

60多歲的陳先生 ,一天突然感到頭皮微熱、眼睛乾燥,旋即就醫,診斷為帶狀皰疹,過幾天從額頭開始一路往下冒出成列的紅疹水皰,一度危急左眼,經過治療,皰疹開始結痂,原以為即將痊癒,沒想到卻開始劇烈的神經痛,從頭頂爆出放電式的抽搐,接著延及耳朵及後腦杓,每小時發作一次,晚上開始夜不成眠,苦不堪言。陳先生開始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去疼痛科服用抗癲癇的止痛藥讓他昏昏沉沉、難以思考,也嘗試各種民俗治療,但還是持續疼痛,直到 後來再搭配神經調節治療修復神經,才終於脫離疼痛的折磨。

黃忠信院長表示,皰疹病毒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水痘病毒,急性發作過後就潛伏在神經節中一直到成年或老年,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發病形成帶狀皰疹。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為首要任務,並配合神經調節治療,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與免疫力,以減少皰疹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並減緩神經破壞程度。

大部分的病人在水皰結痂後即痊癒,少部分的病人像陳先生一樣,在發病期間神經受到破壞而導致長期劇烈的神經痛。這種神經痛不同於一般發炎所造成的疼痛,所以消炎止痛藥無效。臨床會開給抗癲癇或抗憂鬱劑,從中樞神經壓制疼痛感覺,但神經若未修復,病患就必須長期依靠藥物減緩疼痛,且這類藥物多少有些副作用需適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神經就像植物的根一樣,需要有足夠的血液供給養分才能修復,所以黃忠信院長建議有「皰疹後神經痛」的病人,除了使用藥物控制疼痛外,進一步透過神經調節治療,增加神經系統的血流供應和營養狀況,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黃院長特別叮嚀如果是年紀大的、有糖尿病、洗腎與免疫力下降等患者,更應在帶狀皰疹剛發生時,就積極治療,可降低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生機率,萬一發生了,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加以治癒。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一旦發生其止痛治療是目前醫學相當棘手的問題!因為保守療法如物理治療、止痛劑、鎮靜劑、抗鬱劑等效果都不好,並且抗憂鬱藥和抗癲癇藥會傷肝、腎、心、以及抑制骨髓功能等副作用。脊髓神經電刺激手術則需要開刀將電極植入脊髓硬膜外,技術困難之外,手術後照顧也是一大問題,再加上電池價格昂貴健保不給付。

    病理學已證實:帶狀泡疹的病變屬神經炎症,而泡疹後神經痛則為脊髓神經炎的變性及破壞導致神經損傷所致。人體雖然在病毒感染之後會產生抵抗力,但水痘病毒每次從神經節跑出來的數量有限,人體因而產生的抵抗力不足以預防下次帶狀皰疹的發生。

    最近醫學研究已經發現身體組織的「血液循環」和「免疫力」是由「自律神經」所調控的!所謂「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透過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來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可以針對被帶狀泡疹感染的神經節的「循環障礙」和「免疫力不足」來治療。首先,改善帶狀皰疹區域皮下組織的血液循環,血管擴張帶走發炎細胞素和神經疼痛傳導物質,達到迅速減輕甚至消失止劇烈的神經痛;帶狀皰疹區域經數次治療後亦不再擴大,一週左右就可以結痂。其次,可以增加神經系統的血流供應和營養狀況,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更進一步解除神經痛和預防帶狀泡疹後神經痛的再復發。最後,針對人體因抵抗力不足的關鍵因素,可以明顯強化受病毒感染神經節和全身的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活動以防止神經繼續受到病毒攻擊和發炎反應的繼續傷害變成脊髓神經變性及壞死。這就是為什麼「相應神經調節療法」能夠治療疱疹後神經痛的原因。總之,「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運用一種無侵入性純物理性的方法來調節神經的活性,乃是融合「主流醫學」的知識科技和「自然醫學」的自然療癒優點的結果,是一種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侵入性、無藥物副作用「安全又有效」的止痛新療法!

帶狀疱疹的主要特色是簇集型水泡,沿著單一側周圍神經做帶狀分布,常伴有明顯神經痛。許多人一開始會因單側局部神經痛表現得比皮膚徵兆早,常誤以為是頭痛、心絞痛、胃痛、闌尾炎或腎結石等疾病,直到出現紅疹或水泡時方才恍然大悟。

帶狀疱疹通常一生只發生一次,但免疫力差、年紀大的人,復發機會便很高,開始時在受病毒影響的神經會感覺抽痛,然後長出疹子及水痘。帶狀疱疹若長在額頭及眼睛附近,這恐怕會侵犯到第5對腦神經的眼分枝,危及眼角膜,影響視力。若長在臀部、陰部附近,則將侵犯第2薦椎神經,影響排泄功能。其實,帶狀疱疹病患只要及早診斷和藥物治療,是可以將發病的嚴重程度與後遺症降到最低的。

提升免疫力 皮蛇不上身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病毒的再活化。當民眾感染過水痘後,水痘病毒會潛伏在人體內某處神經節長達數十年之久,當人體因為年紀大、感冒生病、作息不正常、抵抗力變差時,它就會被活化,影響局部神經及神經節,形成帶狀疱疹。

出疹和疼痛是帶狀疱疹的2大症狀,皮疹通常會自然痊癒,但重點是如何解除神經痛?雖然並非每個患者都會留下神經痛的後遺症,然而50歲以上的病患確實要特別注意。目前仍無確實能治好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方法,除了藥物以外,經皮電刺激或是神經阻斷術等都是可能的治療方式。

要預防水痘病毒被活化,刺激帶狀疱疹發作,建議要建立良好生活習慣、規律生活作息、睡眠充足、營養均衡、規律運動,避免過勞及壓力,提高免疫力更是首要之道。

成功斬「皮蛇」

帶狀疱疹致命率非常低,死因多半是患者原本就有其它疾病,如罹患糖尿病、白血病、癌症、愛滋病的老人家,就有可能在罹患帶狀疱疹時引發嚴重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

帶狀疱疹屬病毒感染,好發在60~80歲年長者身上,通常是一開始先從單側某個部位的皮膚開始出現燒灼痛或刺痛,緊接著出現皮疹、水泡,有時也可能僅有疼痛感卻不長水痘,但卻會讓人痛到難以忍受,甚至求診請醫師開止痛藥。

60歲以上罹患帶狀疱疹的人,約有1/3可能會出現神經細胞受損後的併發症,其中最令人困擾的正是「疱疹後神經痛」,這種後遺症有時長達數週、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嚴重者甚至會蔓延到全身或侵犯到內臟,所以若發現疑似「皮蛇」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並照醫師指示用藥。

切勿迷信民間偏方 正確用藥方為上策



而民間對於「皮蛇」存有不少迷思,其中便有罹患「皮蛇」時若讓患處擴散繞身體一圈將會致命的說法,導致許多老人家發現自己有類似症狀時非常恐慌,加上因為罹患帶狀疱疹後,身上會不斷出現紅疹、水泡,非常疼痛,讓許多老人誤信民間療法去「抓蛇」,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帶狀疱疹其實傳染力不高,所以通常發生在免疫力低的老人身上,平日生活中需注意均衡營養,避免酗酒或飲用過多咖啡、茶等影響睡眠的飲料,若發現罹患「皮蛇」,千萬不可誤用偏方草藥治療,或是聽信密醫「抓蛇」,應盡速就醫服藥,以免病情加重。如本身患有糖尿病、白血病、癌症、愛滋病等疾病的老人家,感染帶狀疱疹更應該即刻就醫,早期發現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

帶狀疱疹發作時的症狀主要是神經痛和出現皮疹,但是並不一定哪一樣先出現。比較多的人是先出現神經痛,幾天之後才開始發現皮疹,但也有少部分人是兩者同時出現,或是先出現皮疹後來才神經痛。而為了避免帶狀疱疹的發生以及後續可能的神經痛,醫界最近幾年開始研發所謂的帶狀疱疹疫苗,台灣已在2013年引進帶狀疱疹疫苗,提供有需要的民眾自費使用,如有需要的,可洽詢各地醫學中心,以降低發生的機率。

帶狀疱疹
如果能得到早期的診斷及治療,通常對減輕帶狀疱疹症狀及縮短病程都是有幫助的,所以必須及早求診於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包括皮膚科或是疼痛科的醫師都好。其實治療帶狀疱疹病不困難,只要把握黃金時機,以下7個注意事項供各位參考:

1. 發現疑似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治療時最忌諱聽信偏方,應交由醫護人員處置。
2. 建議在紅疹、水泡發生的72小時內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越早服用越有效,將可大幅縮短未來神經痛的時間。醫師有時也會合併開立類固醇藥物來治療。
3. 若實在無法忍痛,可請醫師開止痛藥,若是輕微疼痛也可冰敷。
4. 穿著寬鬆衣物,避免壓迫患處,預防磨破水泡導致潰爛感染,留下疤痕。
5. 多休息、減少壓力,藉由提升免疫力來對抗病毒。
6. 若出現發高燒、咳嗽、頭痛等症狀則應立即就醫。
7. 有一些護膚霜可直接用於皮疹上,但請先諮詢醫師後再使用。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一種非常疼痛的水泡型皮膚病。顧名思義,臨床表現就是條狀或帶狀的水泡樣紅疹。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水泡只 會沿著身體的左側或右側生長,並不會繞成一圈,所以「疱疹繞身體成一圈會死人」 傳言並非事實。

 

疱疹的水泡就是沿著身體表面的感覺神經生長並造成了神經發炎,所以會有劇烈疼痛的現象,而且幾乎都在還沒發 疹之前就會發生,所以有時會出現誤診的情形。例如發生於左胸心臟之前的疼痛常被誤認為心絞痛,病人常被抓去 心電圖、超音波、抽血等檢查,等到三天後看報告,發覺長了水泡,才知是帶狀疱疹。又例如發生於腹部的帶狀疱疹,更需仔細跟腸胃炎、闌尾炎、胰臟炎、膽結石等作鑑別診斷,否則被抓去開了冤枉刀,就太划不來了。 除了胸腹之外、四肢及臉部也有機會發生。如果不幸長在臉上,除了可能影響視力造成失明之外,更有機會造成難 看的傷疤。長在會陰部位的帶狀疱疹除了疼痛難以啟齒之外,也會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後遺症。 有趣的事是,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所引起的,但是病灶的分布卻大異其趣。

 

水痘多發生於小孩,病灶的分佈是全身散在性的,並不會侷限於身體的某一部位。帶狀疱疹的另一個親戚是單純疱疹,具有反覆發作的特性,好發於口腔周圍、生殖器周圍、臀部等,病因則是另一種病毒的感染。發生於生殖器的單純疱疹是性病的一種,是經由性接觸而傳染的,但帶狀疱疹則否。 臨床上對於疾病成因的解釋是:初次感染水痘病毒之後病人會形成水痘,病癒之後病毒潛入體內的神經節與宿主和平共存,等到宿主免疫力下降或合併感染其他疾病時,病毒就會選擇病人最弱的神經爆發出來,沿著神經感染皮膚 ,形成疼痛的水泡。所以在癌症接受化療的病人、器官移植的接受者(需終身服用抗免疫排斥藥物)或是愛滋病患 者,帶狀疱疹會特別容易找上門來。

 

在年齡的分佈上,帶狀疱疹特別容易好發於中老年人,一般咸信是因為年長者體內水痘的抗體隨著年紀而下降。至於季節與性別則無明顯的差異,這些特點都跟水痘有很大的不同。近年來由於普遍接種水痘疫苗,使得水痘變得非常地少見,偶而可以見到的案例都是成人型的水痘。成人型的水痘,水泡的數量會比兒童的水痘來得多很多,症狀也會比較嚴重。另一個更少見到的情況是兒童的帶狀疱疹,尤其是發生於免疫力正常或是接種過疫苗的兒童身上, 究其原因有許多疑點尚待釐清。 如果都不治療的話,帶狀疱疹是有可能會自癒的。從最初的水泡期至黑色的結痂期,最後至完全脫落為止。疼痛的症狀也會隨著水泡的消失而逐漸緩解,所以臨床上醫生只是幫助病人減少疼痛的症狀,傷口換藥避免二次的細菌感染。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話,口服抗病毒藥物Valtrex或是Famvir則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有效地減少疼痛,縮短病程。

 

一般而言,視其感染的部位及病人的免疫能力而定,帶狀疱疹的痊癒約需3至4星期。除非病人的免疫力特弱,絕大 多數的人一生只會得一次帶狀疱疹。 疾病的對抗需要醫生與病人雙方的通力合作,帶狀疱疹也不例外。只要確定診斷是帶狀疱疹之後,大家就不用再去求神問卜,畫符貼草藥了。趕快與醫生合作,一起趕走這個令人討厭的疾病。      

 

時序入秋,天氣越來越不穩定,尤其免疫力一旦變差,皮膚疾病就容易上身,帶狀皰疹就是其中之一,所幸這個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並不如一般想像的那麼難治療。不過,今年78歲的王伯伯發病的時候,嚇了好大一跳,不但痛到影響正常作息,脖子上還起了許多的水泡,去皮膚科就醫才知道是罹患了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就是老一輩說的「皮蛇」,由於王伯伯有聽過,如果讓脖子皮膚上的這些水泡繞成一圈,恐怕會致命的民間傳說,嚇得他趕緊去找民俗療法專家來幫他斬皮蛇。果然在完成斬皮蛇的儀式之後,帶狀皰疹的水泡慢慢消失了,但痛苦的是,疼痛還是沒有改善,尤其到了夜晚,會痛到睡不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後遺神經痛影響生活品質

為何王伯伯脖子上的帶狀皰疹明明已經消失了,疼痛卻還是沒有好轉,痛不欲生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分析,不是皮膚症狀好了,就代表帶狀皰疹已經完全康復,這也是帶狀皰疹在治療上最麻煩的地方。王伯伯這種情況叫做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根據醫師多年來的觀察,恐怕有高達7、8成的患者,即使帶狀皰疹的皮膚症狀已經恢復,但患部卻仍然感到疼痛。

由於帶狀皰疹的病毒特性就是噬食神經,所以,會造成神經受損發炎,並導致起疹子、水泡等的皮膚症狀,然而當免疫系統發動攻勢戰勝了病毒之後,或許水泡的皮膚症狀已經消失,但是神經受損的部分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修復,因此,才會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情況。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時間,有的人可能會持續痛個1、2週,也有人痛到1個月以上的時間。疼痛的強度還算在人體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是,長期下來也是相當惱人,嚴重影響心情與生活品質,所幸一般是會康復的,潘企岳至今還沒有聽過有人會因此痛一輩子的情況。

不典型帶狀皰疹患者較易神經痛

帶狀皰疹主要是受到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一種感染症,與引起幼童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旦感染過這種病毒,它就會長期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細胞裡伺機而動,包括脊髓神經、三叉神經節、膝狀神經結等,只要當哪一天宿主的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會沿著神經跑出來到處作怪,一般就是在皮膚上出現簇集型的水泡,沿著一邊的神經以帶狀形態分布,並且會出現抽痛感。

不過,臨床上也不是所有的患者一開始就會出疹子,讓人容易明確判斷是罹患了帶狀皰疹,有些患者發病初期並沒有先發疹,而是先出現疼痛的感受,當疼痛感出現在背部,就可能誤診為背痛,疼痛感來自腹部的話,也有可能誤認為是腎結石或闌尾炎等其他毛病。因此,比較不典型的帶狀皰疹患者,容易因此延誤用藥治療的黃金時機,增加了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機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好發的對象是年紀大的老人家,因為年長者的神經系統比年輕人的神經系統較為老化,遇到損傷的時候,復原的速度當然就會比較慢。

另外一個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好發族群,則是當發生帶狀皰疹的時候,皮膚症狀所出現的水泡範圍很大的患者,就容易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主要是因為水泡面積長得越廣,代表濾過性病毒侵犯的神經系統越多,所造成的神經發炎區域就可能比較大,因為要等到每一處神經發炎的部位全部恢復健康,當然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就成了容易受到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困擾的族群。

藥物治療加速神經修復

潘企岳表示,一般在治療上就是給止痛藥或是神經痛藥物,止痛藥強度要達到中強度以上,才止得住患者的疼痛感;至於神經痛相關的藥物,則是希望幫助疼痛根源的神經發炎、加速修復的時間,就能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也有醫師會開維生素B??的保健食品,因為維生素B??具有加速神經修復的作用。

有的醫師甚至會開立抗抑鬱、抗痙攣的藥物,不是患者有憂鬱症或癲癇的情況,而是這一類的藥物通常是作用在中樞神經上面,就可藉此阻斷因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所產生的疼痛感受。只是對於這些治療帶狀皰疹所使用到的藥物,並不是每一種都有健保全額給付,通常健保有給付的部位是三叉神經第一對分支、生殖排泄系統附近部位的帶狀皰疹。

多休息、睡好睡,不讓神經痛上身

想要對抗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醫師給患者最大的建議就是要多休息,因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及睡眠,導致患者沒有充足的睡眠,當然就不會有好脾氣。根據醫師門診觀察指出,帶狀皰疹遺留下的神經痛,會造成患者的血壓升高,因此,如果沒有保持良好的情緒,恐怕容易引發心臟病、腦中風等病,更容易造成猝死,尤其是年紀大一點的患者來說更要注意。

心情不好又加上睡不飽,免疫系統也不會有良好的戰鬥力,由於影響帶狀皰疹發作的關鍵就是免疫力的情況,因此,患者一定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一旦免疫力上升,身體就有能力壓下病毒,修復受損的神經。所以,除了充足的睡眠與好心情,包括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都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門,至於在飲食方面,潘企岳認為沒有任何禁忌,什麼都可以吃,但最好還是盡量避免吃刺激性、辛辣食物。

皮損只是表象,神經損害才是根本

在目前醫療條件下,50歲以上帶狀皰診患者約有30%以上會留下後遺神經痛,年齡越大,患後遺症的機會越大,疼痛程度也越嚴重。這種神經痛持續的時間較長,病程短者幾個月,長者十餘年,患者苦不堪言。一般認為帶狀皰疹的皮疹消退以後,局部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者稱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其典型症狀是:原皰疹部位的皮膚劇烈疼痛。有的人局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有的人不能觸摸,甚至衣服磨擦都能引起「火燒火燎」樣燒灼痛,疼痛區域內夾雜有麻木或者的難以忍受的瘙癢,那個奇癢無比的滋味,伴隨著各種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長期慢性疼痛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治療,可導致精神抑鬱、焦慮,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自理能力喪失,痛不欲生,俗稱「不死的頑症」。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典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是一個世界難題,儘管近年來在神經生物學研究方面有所進展,但臨床治療尚不滿意。帶狀皰疹相關的神經痛對許多藥物不敏感,治療上非常棘手,目前的種種治療方案,效果並不理想。特別是早期如果僅僅關注抑制病毒,或者單純依賴止痛藥物治療,而未對神經實施有效保護,神經痛的程度將更為嚴重,持續時間也更長。

單一治療無效,更應關注神經修復

針對帶狀皰疹,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皮膚上看得見的「皰疹」,更要關注皮下正在被病毒蠶食、破壞的神經。如果在急性期不能有效地控制神經炎症,保護神經,那麼在接下來的3~4周時間裡,神經纖維就可能產生明顯的損傷,最後發生神經纖維變性、萎縮、壞死,導致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

針對帶狀皰疹病毒導致的神經損傷,十院康復科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能有效抑制病毒對神經侵害的方法。經過20餘年的臨床實踐與探索,由許綱教授領銜的十院康復科團隊提出,從皰疹初起時就必須關注受到病毒侵害的神經。

通過感覺神經的定量評估,可以動態檢測皮下神經的損傷過程。治療上倡導早期抗病毒與保護神經並重,儘早控制病毒發作,使皰疹儘快消退,同時採用神經營養藥物,對抗抗神經纖維的炎症反應,從而保護神經,減少病毒對神經的侵害。後期針對遺留的神經痛,從營養神經、促進受損神經修復、調節神經功能角度入手,重點在於促進受損神經修復,真正實現「治痛」,而不僅僅是「止痛」。

【內容出處:網路隨意整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1058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