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1 00:45:00瀏覽3854|回應2|推薦100 | |
行醫、經商、從政… 林元清分享精彩人生 --記華府國建聯誼會「集思廣義同心協力」專題演講 2018年6月2 日(星期六),繼今年初的華府國建聯誼會年會中的演講會之後,再度由中央研究院院士莊德茂醫師推薦林元清醫師,以「集思廣義同心協力」(United our vision by working together)為題發表公開演講,林元清醫師現任美國聯邦衛生暨人道服務部副助理部長兼全國少數族裔健康辦公室主任(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Minority Health and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Minority Health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他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就他穿梭醫、政、商界的精采人生經歷,與上任8個多月來的工作情況,發表演說,再度吸引滿場的聽眾。
林元清醫師
林副助理部長華府國建聯誼會的演講會
*家學淵源父親的影響
父親是南投人,母親是台南人,雖然林元清在廈門出生,他笑著說:「我仍然是百分之百的台灣囝仔」,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清晨,得到機場場長的臨時通知,三歲多的他隨著父母和姊姊,搭乘不得已迫降廈門高崎機場加油的國軍最後一架軍機,經香港,最後降落在高雄小港機場。
林家從福建搬到南投集集到他已是第6代,林元清的父親小時候,有一次嘴巴化膿感染,集集沒有診所能治療,只好走了一天的路到彰化基督教醫院,那裡有位洋人醫師幫他把濃引出來並開刀,儘管治好後嘴巴還有一點歪,但是那時他就相信醫術能救人。年少時的他在故鄉集集,只能做伐木工、礦工、賣菜、與賣麵等等,後來在一家診所做了兩年學徒,存了一些錢就搭船到廈門尋找機會,但還沒下船錢就被騙光光,到了廈門只好做礦工與賣麵討生活。直到一九三八年,日軍佔領廈門後,參加廈門日本博愛醫院醫護人員召考,考上後並經過5年的醫師訓練成為醫生,後來擔任廈門監獄的醫官,而當時監獄裡的犯人常常患腳氣病死亡,他用自己的薪水買富含維他命B的米糠,炒熟後磨成粉,分送給監獄裡的病人,因而大大地降低死亡率。
而後在南投和台北行醫,看到父親總是把病歷分為兩大疊,其中一疊是免費看病的窮苦人家,另外一疊則是普通的收費病人,並說:「他們生活困苦,我們如今熬出頭了, 應該多幫助他們才對。」就這樣一直做到72歲才退休來美。林元清強調:「父親是影響我一生最重要的人。」
林副助理部長
*年少輕狂的日子
林元清小時候是個不愛讀書,卻是個愛呼朋引伴玩的孩子王,擔任集集鎮衛生所主任的老爸,怕他在鄉下會貪玩成性,就將還是小學二年級的他送到台北讀書,後來不放心,乾脆舉家就北上,而且聽說西門國小不錯,就在學區內的建國、信義路口,開了「信安醫院」,最初時很辛苦,6個小孩和爸媽一起排排擠在小小的榻榻米上睡覺,但是全家都在一起。林元清也很爭氣地考上建國初中,卻在初二時迷上武俠小說,而留級一年,不過這一年反而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淚點,經過這個挫折,從此讀書或做任何事都更專心,最後還是考上最好的建國高中,三年後考進第二志願的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在北醫時,他很努力讀書,也很喜歡運動,最愛踢足球、打橄欖球,也是柔道高手,也都是校隊,曾擔任柔道隊隊長帶隊打到全國大專杯第二名,只輸了體專,而且幾乎年年參加救國團活動,尤其愛海上戰鬥營。而中學時沉迷武俠小說中的情節,也開始慢慢發酵,學醫可以懸壺濟世,學柔道也夢想著未來可以行俠仗義,其實更建立了他日後堅毅不拔的個性和強壯的體魄。
早年曾經兩度爬喜馬拉亞山
*習醫救世的胸懷
醫學系的臨床實習期間是在空軍總醫院,每科都要實習,當看到骨科病患截肢和細菌感染後都很臭,他心想:「以後什麼科都可以做,就是絕對不要做骨科。」
當他1973年6月抵美,帶了兩卡皮箱,其中一箱塞滿生力麵,身上只有300美金就來了。第一天進入巴爾的摩醫院(MedStar Union Memorial Hospital)時,就發現當時台灣醫學的水準與美國還差一段距離,但是台灣囝仔決不能被人看扁,於是他幾乎每天都在圖書館讀書甚至睡在圖書館,而且每次開刀之前,一定要先到解剖室對大體動手先做過一遍之後,才會去做手術,因此奠定很好的基礎。有些連老師都沒開過的刀,也叫他試試看,他也都能漂亮過關,讓老外教授刮目相看,所以最後在500多個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擠進5個錄取的名額內,進入全球最頂尖的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接受骨外科住院醫師三年訓練,自此改變從早年排拒骨科的想法,成為命中注定得一輩子與「骨頭」為伍。
在顯微鏡下用比毛髮還細的針線修補老鼠的微細血管
由於在華府國建會兩次的演講中,他都曾不經意的提到:「我姊姊是林幸惠。」所以在會後的電話訪談中,我特別請教:「您的姊姊是林幸惠?也很有名嗎…?」他笑呵呵地回道:「是啊!她在慈濟裡很有名阿!」原來,他的父母和大姊都是信佛,也都是慈濟志工,儘管他與夫人和小孩都是受洗的基督徒,但是「我佩服證嚴法師,所以也常隨著慈濟人到海外、到台灣的偏鄉和山地去義診,這與我所信的宗教一點也沒有衝突,與基督教博愛的精神一致。」
慈濟之外,只要全球各地發生災難或者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地區,就可以發現他的足跡,從玻利維亞、馬拉威、四川汶川、尼泊爾、海地、聖多美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薩爾瓦多……等,無役不與。
在台灣南橫原住民部落利稻‧霧鹿‧下馬之巡迴醫療
在成都的華西醫院,救助汶川大地震中受傷的災民
在1990年波西尼亞的戰爭,受重傷的士兵穆久,需要做雙腿及右手的截肢,而輾轉由戰地轉來嘉惠爾醫院找到林醫師,經過用心及手術治療,而免於截肢,如今在南加州做電工的工作。 *聯邦工作的挑戰
談到他二○一七年上任之後的工作情況,他用一些圖表分析,以及列出參與少數族裔有關的健康工作計劃,和一些感想與心得。
早在1935年,美國就被發現在族裔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不平衡,當時非裔平均壽命60歲,白人為69歲;2014年再統計,非裔壽命延長到72歲,白人平均壽命到79歲;而亞裔移民也有其獨特的需求,尤其是華人,肝癌和胃癌的高發比率,比整體美國人罹患該兩種癌症的比率多出4倍以上。
林元清說,亞裔人口雖只占美國人口約5%,但B型肝炎患者中亞裔卻占了50%。胃癌也是亞裔特有而華裔尤多。他說,幽門桿菌是引起胃癌的最大的一個原因,也是可以預防的。這與飲食習慣使用筷子有關,與體質也有部分關係。一旦檢查出來就需要吃抗生素消滅,以減少胃癌的發生機率,並推廣使用公筷。
他特別強調推動疾病的預防是工作的重點。「有些朋友,甚至自己是醫生,也不知自己得了B型肝炎,到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而走掉的,非常可惜。」他也說,甚至如心臟病、腦血管中風等,及華人患病率較高的糖尿病,都是可以按時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Prevention, Early detection, Treatment )的,才可以保持健康。
在林醫師的辨公室開會,研討政策及執行
此外,林醫師還特別提到美國現在也正面臨嚴峻的「鴉片戰爭」,特別是類鴉片(Opioid)的毒品氾濫非常嚴重,每年導致6萬多人死亡。政府部門多管齊下,衛生部門要求每年少開1/3的類鴉片處方藥物,執法單位積極截斷非法毒品的來源,並致力宣導 : 「上癮就是疾病,一旦上癮就要接受治療,一定要遠離毒品。」。
另外他也提到,在印地安族裔、西班牙裔,以及黑人婦女都有嚴重的肥胖問題。雖然肥胖不是病,但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他希望教育人們從小做起,適當地飲食控制,堅持運動,將肥胖度降至最低。
其實健康與否不只和族群有關,與住的環境、醫療、教育、工作、經濟狀況,甚至運動的環境都有關係。在他的帶領下,少數族裔健康辦公室是通過研究,調查各裔的健康指數,並進行比較,再制定衛生政策和計劃,來改善少數族裔人口的健康狀況,進而幫助於消除少數族裔和其他族裔之間的健康差距,為少數族裔提供公平、優質的醫療服務。
拉回國建聯誼演講會的主題「集思廣義同心協力」
*集思廣義同心協力
「許多人可能都會問,為什麼許多在上位的人,能力沒有特別強,也不帥或不漂亮,到底他們有什麼特質呢?」話題一轉,林副部長非常謙虛的說:「綜觀前面拉拉雜雜講了很多故事,其實個人沒有什麼能力,如果有那麼一點點的成就,都是因為有許多人幫忙和支持。」他表示,現在聯邦政府每個月要與12個聯邦政府相關部會開會一次,也要與部內八個辦公室和部門主管開會一次,分享與協調工作的進度。「想要憑個人,或一個辦公室的能力,是無法解決這麼多的問題。」
於是他將演講拉回主題「集思廣義同心協力」(United our vision by working together),他認為有三個元素,第一是要心存善念,時時助人(Reach out to help those in need),不只要找到需要幫助的人,也要找到最適合的方法去幫助人,先從幫自己的家人、朋友開始,也是儒家齊家、治國、再平天下的概念。第二就是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Reach outside of your comfort zone),幫助其他的人,而且不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也要兼顧別人的利益,就是思利及人。第三是要透過幫助別人的方式,去建立有助於自己成長的人際關係(Build support through your growing network),這樣方可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而且讓大家都成為你成長的資源。
最後,林副部長也希望在座的國建聯誼會成員,對解決少數族裔的健康問題提供建議,有想法可以直接打電話給他,如果能集合大家的意見,絕對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
林副部長與國建聯誼會成員大合照
*成功的人生其來有自
他從二○○一年起擔任加州聖瑪利諾市議員,二○○三年後連續出任三任市長。二○○四年還與人共同接辦六家醫院、中心健保及兩家療養院及安養中心,並任副董事長。該體系在全美 Beckers Review 私人醫院排名第十一,被稱為「美國的華人醫療奇蹟」。臨床之餘,還兼任南加大講師,並擔任臺北醫學大學董事、仁愛醫科大學董 事長及北加州醫學院副校長等職。
儘管早已年屆退休年齡的林醫師,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二○一七年欣然接受川普政府的任命,挑起重責。然而他非常好動的個性沒改,早年曾經兩度爬喜馬拉亞山,而今在華府的週末除了上教堂之外,也參加許多僑社活動,如古文詩詞讀書會,或帶著夫人爬山、划船、郊遊,或到世界各地旅遊,藉以保持充沛的活力。
林醫師全家福
林醫師週末帶著夫人划船
總是笑容滿面,做事不疾不徐,說話條理分明,待人熱情誠懇,有領導魅力、人際廣博、視野寬闊、執行力強……,卻為人謙虛、毫無架子、他就像鄰家的大哥哥一樣,令人如沐春風。
相信凡事都有因果,家庭圓滿、事業有成的林元清是美國第一代新移民的典範,華人之光。
本文刊登在華府新聞日報2018年6月16日〈人在洋邦〉專欄,美南報系全美十大城連線刊登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