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依相對論淺談宗教中心思維天國、涅磐、無極
2010/12/10 16:43:05瀏覽426|回應0|推薦4

依相對論淺談宗教中心思維天國、涅磐、無極

(1)一分為二是奧秘

我們都知道20世紀出了一位很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確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相對論的哲學思維。從相對論回頭探討宗教裡3種中心思維天國、涅磐、無極,這在信仰上如同義語,以下為個人淺見,與大家分享。

      前已分享神本與人本的宗教思維,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差別在那裡?

基督徒:找到回家的路。

非基督徒:還沒找到回家的路。

雖然找到回家的路,但不代表能回到家,這裡的家即是指同義語天國、涅磐、無極,因為回家的路上有太多撒旦的引誘與試探,如何不被引誘與試探,無論是屬肉、屬靈需不斷學習提升,如同一般宗教所說的共同語言「修行」,才能覺悟,才能回到家(天國)。所以傳福音就很重要了,當福音傳遍滿地,撒旦自然退去,回到家(天國)豈不近了。如何依相對論去解釋天國、涅磐、無極?我們知道一部經書,各有不同觀點的闡述,即便是一般所謂能與神對話的先知、聖人,也會因著不同學識、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意涵闡述。

·        聖經:一開始 『起 初 神 創造 天 地(創一1)』。

·        經:認為宇宙是幻化出來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無到有,)

·        易經:無極是中國道家觀念,是宇宙萬物之本源,太極前之狀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代表了陰陽;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

    那麼相對論的哲學奧秘在那裡呢?以上無論是論點、意涵都相通,足以說明一分為二是奧秘是基礎。而最早闡述這些基礎的論點即是聖經。那差別在那裡呢?前已分享過即神本與人本的差別。人既然是上帝創造的,人講的哲理會跟聖經相通之處也就不奇怪了。《羅馬書8:28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聖經已明白的告訴我們了不是嗎?

(2)為二返回一是修行

無論神本或人本所闡述的一分為二有如天與地、無與有、陰與陽、天使與撒旦、愛與恨、靈與肉、善與惡、福與禍、對與錯、真與假、貴與賤、天堂與地獄、能量與物質‧‧‧等,多奇妙阿,這個相對的《二》不但對立,同時也並存,如麥子、稗子並存一般(馬太福音一三24-3036-43),捆綁著我們的靈與肉,既然一分為二是奧秘,如何為二返回一,即是所有宗教界的課題了。無論神本或人本的意涵最終都返回一;回歸到天國涅磐無極;回歸到根源;回到家不是嗎?

 (3)返回一與修行

      宗教裡又有那些話語可以體會到返回一(根源)的意涵呢?列舉一二:

·        聖經:聖經裡麥子、稗子的比喻(馬太福音一三24-3036-43)‧ ‧‧直到收割。因為成熟了才能分辨出麥子與稗子,最後才能知道如何處置麥子與稗子,神已明白的告訴我們在世上所有生活觀當中,敵對勢力並存的必要性,要我們學習接受、面對()並成長()而成熟到足以懂得處理愛恨、善惡、是非‧‧‧等,不再被愛恨、善惡、是非‧‧‧等捆綁,不一分為二自然返回一(根源)不是嗎?

·        經:經裡無有、生滅、善惡、是非‧‧‧等,其中心思維就是不要有分別,不分別是根本,因為一切為空、唯一究竟、無二究竟,闡述唯一無二的涅磐界,足以說明自然返回一(根源)不是嗎?         

·        易經: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描述狀態的變易,世間萬物的變化。闡述 的是中庸之道,當陰長陽消或陰消陽長代表變化,當陰陽平衡有如天枰 成靜止狀態,不一分為二說明了自然返回一(根源)不是嗎?

 (4)不同的理解和解釋

           一種意涵,若以不同人的思維用文字、語言要表達出來,就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都存在你我心中,沒有發掘出來,如同聖經裡一開始『起 初 神 創 造 天 地(創一1)』,對於根源的闡述歷經不同年代不同歷史不同人就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經由整裡將會發現殊途同歸,都在闡述教人如何回到根源,若人人能理解古聖先賢用不同的文字、語言作解釋及表達再經由修行去體會而達到那種境界,自然不會分別那部經典才是真理,既無分別自然返回一(根源)不是嗎?唯有神本與人本的差別而已,『差別』並非『分別』,因為神與人不是相對的,聖經一開始『起 初 神 創 造 天 地(創一1)』,已經明白告訴我們了不是嗎?。以下為個人體會宗教裡對根源的文字闡述,列舉一二與大家分享。

·        聖經:天國→神、上帝、真理、絕對、完全、永生、合一

·        經:涅磐→佛、真理、滅渡、無漏、重生、空、靜止、定、極樂、究竟、本性、解脫、覺悟、淨土、圓寂、一體、合一

·        易經:無極→太極、中庸、平衡、道、真理、合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y550208&aid=468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