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09 16:37:56瀏覽3387|回應4|推薦5 | |
「天下文化」出版的「蔣家門外的孩子」在各大書局上架以來,反應相當不錯,今天還接受一家雜誌的專訪,暢談自己親自執筆的寫作心得;我突然有所領悟,如果我年輕時不從政,極可能會走文學或寫作這條路。讓我再次將我為這本書所寫的「自序」放上部落格,歡迎各位網友給我指教。 自序 為父親而寫 這本書得以問世,和美國兩大報的資深記者有關。一位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駐亞洲地區主任布瑞薛(Keith Bradsher),另一位是《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駐亞洲地區主任德密克(Barbara Demick),他們分別於二○○二年底及二○○三年初來台,對我進行專訪。
《洛杉磯時報》見到「紐時」專訪後,至為重視,於是指派德密克來台。由於當時大陸SARS橫行,她只得自香港繞道漢城來台,和我做更深入的多次訪談。同年六月二十日她以「A Taiwanese Scion's Story Is Full Of Twists」為題,在該報頭版新聞版面,長篇報導了我奇特身世的故事。在採訪過程中,她跟我說,美國人對我這類活生生、傳奇性的遭遇,不僅會同情而且會著迷;她還和洛杉磯好萊塢幾位有名的導演好友,提過我的故事,都認為是非常好的電影素材。她建議我多花些時間自己來寫書,她說:「這比從政做到總統都還重要!」德密克女士的一番話,讓我陷入沉思。看到她的報導之後,我便認真而嚴肅的擬定了親自撰稿出書的計畫。
在寫作過程中,我也想到過,這本書對蔣家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這當然不是我所願見,但忠於事實的陳述,又是我寫書的最低要求和原則,我只能要求自己忠實,不能要求所有人客觀,就像畫家嘔心瀝血的畫出一幅美極了的旭日東升圖,但看畫的人,由於主觀意念,可以很合理的把它當作夕陽西下來欣賞。《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的兩篇報導,對蔣家沒有一個字批評,是我最欣慰的地方,也讓我相信,這本書在整體上,對蔣家會是好的。
寫到從政經歷這部分,我著墨不少在外交領域,因為它畢竟是我所最愛;若要細寫,可以有比現在多好幾倍的篇幅,足以出專書,這或許是以後的事。我在書中提到幾個外交任務的細節,無非想呈現一個很單純的信念:從事外交,一定要有鍥而不捨、不畏艱難的毅力,更要有掌握時機和當機立斷的能力。如果人真的有來生,我生命中的外交章節,儘管萬分辛苦,我還是願意於來生重走一趟,因為我樂在其中。
從提筆寫下這本書的第一個字開始,到點下最後一頁的標點符號,一路上,父親經國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腦中、在我眼前、在我身旁。多處我提到他,他是給我生命的父親,也是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慾的人,我不會因為他不是神,而減弱了我對他的愛和崇拜。許許多多的事情,就只因為他是我的父親,我才奮力而為。在我內心最最深處,我知道,也因為他是我的父親,我才會寫這本書。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