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22 19:11:11瀏覽607|回應3|推薦26 | |
自從出嫁以來,過年時節娘家一定全家聚會,一年就這麼一次全家團圓,名義上當然是女兒回娘家。 36年來不曾停過,可惜少了父親1人,4個兒女中多了6個孫子女。 現在又多了2個曾孫,外甥女肚子內還有1個。 我們這一代是戰後嬰兒潮,父母多半生4個左右。 輪到我們這一代當父母時,推廣「兩個恰恰好」,多半生2個左右。 而我們的下一代則進入「少子化」年代,很多人晚婚、不婚、不生或想生卻生不出來。 一個家庭由2人變成6人,再成為12人時,父親先離開,於是家族成員有11人,加入第4代則為13人。 雖然說是少子化,然而現在卻看到年輕父母帶孩子到餐廳用餐的人數越來越多。 那天(8/20)帶孫子出去用餐,竟然出現孩童椅不夠用的情形。 經濟蕭條?不!那是不便宜的餐廳耶。 少子化?不!放眼望去有1/3客人帶小孩耶。 餐廳為孩童準備的服務越來越好,有孩童專用餐、餐具,孩童椅,餐廳內外還有特別規劃的兒童區如圖書、玩具、沙坑等。 前幾年過年春節期間上演一部「大稻埕」電影,我個人非常喜歡。 因為那是我祖父的年代,也就是日本統治時期(清末民初)。 母親說我是在迪化街出生,那時祖父早已去世。 他從鹿港老家發跡,在大稻埕擁有家大業大的成就也不簡單。 那時代的有錢人擁有三妻四妾是普遍的事,祖父有三個太太,家族龐大,兒女那輩也就是我父親那一代就約有20人,遑論孫輩及第四代。 可是親人越多,彼此反而越生疏,我們這一代(第三代)可以說完全沒有聯絡。 只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父母親曾帶我們小孩到大伯家團圓聚餐,那時候大伯好像也過世了(父親和大伯應該相差很多歲)。 印象中,迪化街的古厝就是那種深不可測,中間有天井的長屋。 再一個月就接近農曆8/15中秋節,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 有時候我腦中會閃過父親的身影,思念那已隔世的父親,總覺得自己沒有善盡孝順之責。 我父親生於民國10年,現在是民國105年,如果父親還在世的話,今年應該95歲了。 想當年父親病危時住在台北捷運文湖線某家醫院,我意識到他的情況不樂觀,於是試著到最上面的樓層即護理之家看看,順便打聽入住的可能性。 沒想到我話還沒說完,櫃台小姐連正眼也不瞧,低著頭沒耐性地回答我:「不必等了,還有約50人排隊呢……」!我~啞口無言悻悻然離開。 沒多久外勞連行李護照都不要,逃走了。 這是什麼世界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