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5 20:51:32瀏覽841|回應0|推薦28 | |
2013/08/03 傍晚6 點開始到夜間12點,台灣有一群人為了替冤死的洪仲丘討公道,25萬人站上凱道手中拿著1985行動聯盟之公民之眼,向政府要真相! 這張公民之眼的設計撼動人心,述求簡單明確,一目了然,基本上它是以20世紀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
以下即為網路蒐集資料有關 1984這本小說的簡介:
小說《1984》和奧威爾
作者﹕心缘
http://www.epochtimes.com/b5/4/8/11/n624425.htm 【 大紀元8月11日訊】很多人看過奧威爾的小說《1984》後,都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這部小說寫於四十年代末,那時二戰剛剛結束,斯大林的大清洗也已經接近尾聲,中國的一場思想改造運動則剛剛要拉開序幕。不過小說所展示的場景與預見依舊讓許多讀者吃驚,特別是對那些今天依然生活在極權專制國家裡的人們。
《1984》中的主人公叫溫斯頓,他生活在一個虛擬的國家"大洋國"裡,故事發生在1984年。 溫斯頓是"記錄科"的科員,工作是修改各種原始資料,從檔案到舊報紙,全都根據指示改得面目全非。溫斯頓的家與所有私人居室一樣,有一個無孔不入的現代化設備,叫做"電子屏幕"。每個房間右首牆上都裝有這樣一面長方形的金屬鏡子,可以視聽兩用,也可以發號施令,室內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受這面鏡子的監視和支配。平時無事,電子屏幕就沒完沒了的播送大軍進行曲、政治運動的口號、或"第九個三年計劃"超額勝利完成的消息。這些噪音由中央樞紐控制,個人無法關掉。 在這樣一個極度空間裡是無個人尊嚴可言的,更別說反抗了,一切與"內黨"不一致的言行都會視為非法,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溫斯頓是個良知未失的人,他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唯一的反抗是寫日記以及與朱利亞偷情。他們用他們那脆弱的愛和身體語言進行無聲的抗爭,但即使是這些也是不被允許的。 後來,在一次偷情後聊天時,電子屏幕突然發出了可怕的聲音。他們最終沒有逃脫監控。兩人雙雙入獄,在獄中受盡凌辱及摧殘。如果肉體上的折磨還可以忍受的話,那麼強大的精神折磨卻讓溫斯頓敗下陣來。 "思想警察"大頭目奧伯蘭這樣對溫斯頓說: 溫斯頓的意志最後終於土崩瓦解了,他把能出賣的都出賣了,包括自己的意志、良知、尊嚴、愛、女友、信念,心裡充滿的只是對老大哥由衷的感激和愛,他終於迎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子彈,他是個幸福的人。 《1984》處處透露出了對極權主義的厭惡。 作者喬治 奧威爾1903年生於印度。1907年他舉家遷回到英格蘭。1917年,他進入伊頓公學。1921年後來到緬甸加入Indian imperial Police,1928年辭職。隨後的日子裡他貧病交加,此間他當過教師、書店店員,直到1940年,他成為New English Weekly的小說評論員,他才有了穩定的收入養家餬口。二戰期間(1940-1943),他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並在此間寫了大量政治和文學評論。1945年起他成為Observer的戰地記者和Machester 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動物農場》,1949年出版了《1984》。奧威爾患有肺結核,於1950年死去。 豐富的經歷讓奧威爾具有非同一般的洞察力。他對極權主義的危害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說過"如果極權主義成為我們普遍的生活方式,那麼所有其他的人類價值,像自由、博愛、正義、對文學的喜好、對平等的對話、文理清晰的寫作的喜好、肯定人人皆有道德情操的信念、對大自然的愛、對獨特的個人化行徑的賞悅,以及愛國心都將歸於消滅。"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