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東坡《前後赤壁賦》與大自然、藝術和人生之間的關係 • Coursera 中國人文經典導讀學習心得
2014/07/26 20:23:46瀏覽1188|回應0|推薦0

   

   

 

 

 

 

 

Coursera 網上課程

 

 

https://www.coursera.org/about/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s

 http://zh.wikipedia.org/wiki/Coursera

 

 

 

 

 

我們的使命

 

  

Coursera 是一個教育平台,它與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和機構合作,提供任何人可學習的免費在線課程。

 

我們期待在未來所有人都可以獲得世界最高水平教育。 我們希望教育改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其家人的生活,以及他們所在社區。

 

 

 

                                            Coursera 中國人文經典導讀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chinesehumanities

 

 

      

英雄本色

 

核心閱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太史公自序》

延伸閱讀:《三國演義》(第2145回)

精讀《史記.項羽本紀》:探討司馬遷推崇的中國英雄傳統之意義及演變。

 

 

政教道統

 

核心閱讀:《原道》《師說》

延伸閱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落齒》

精讀《原道》:探討韓愈推崇的古文承載的道統、文體雙重文化意義。

 

 

江河歲月

 

核心閱讀:《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延伸閱讀:《老殘遊記》(第2回)《醉翁亭記》《岳陽樓記》

精讀《赤壁賦》:探討古典美學、大自然與抒情傳統的關係。 

 

 

魂兮歸來

 

核心閱讀:《狂人日記》《阿Q正傳》

延伸閱讀:《呐喊自序》《影的告別》《自嘲》《墓碣文》

精讀《狂人日記》和《阿Q 正傳》:探討魯迅於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的意義。

 

 

 

 

 

 

蘇東坡《前後赤壁賦》與大自然、藝術和人生之間的關係

 

Coursera 中國人文經典導讀江河歲月課程學習心得

 

 

 

海南儋州東坡書院東坡笠屐雕像

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08/06/36387/

 

 

  

 

蘇東坡

  

http://zh.m.wikipedia.org/zh-tw/苏轼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fromtitle=苏东坡&fromid=53970&type=syn

 

 

 

 

 

 

武元直《赤壁圖》

http://www.lingmeiprinting.com/contents/145/1399.html

 

   

   

 

赤壁賦

 

 

http://zh.m.wikipedia.org/zh-hant/前赤壁赋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80.htm

 

  

 

《赤壁賦》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東坡因為以文字針砭王安石新法的流弊,陷入烏台詩案,在湖州任上被捕下獄,遭御史臺極力請求處死之禍,幾至送命,元豐三年 (1080)二月貶謫黄州(今湖北黄岡)團練副使,無簽署權。這段期間,蘇東坡因生計困難,開墾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自號東坡居士,人生無端受到嚴酷打擊,為平息心中的憤懑、痛苦,唯有以老莊佛學的思想自我提昇,幸而在躬耕農事時,與田野父老的交往中得到許多溫暖,蘇東坡的人生觀因此更接近趨向現實的層面。

 

 

 

   《前赤壁賦》與大自然、藝術和人生之間的關係

 

 

蘇東坡《赤壁賦》的筆觸,文采清逸超然,音韻鏗鏘跳躍,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赤壁山景,泛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湖面,和明月星辰漸漸閃現的夜空,描寫得宛如一幅優美而玲瓏剔透的水墨畫,達到文字「化剎那為永恆」的藝術境界。

 

蘇東坡以儒家的學說入世,然遭到非難橫阻,遊赤壁懷古,寫景抒懷,感慨人生如寄,藉與客問答之間,辯證儒道一體之兩面,一方面肯定儒家「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宿命思想,一方面又超越其上,「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以一種感恩知足,表現出道家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更進一步,「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明確揭示道家一貫超脫世俗羈絆、超脫物我之上的達觀特質,行文中哲思之高邈,恍然令人忘我而進入幻象之境。

 

《赤壁賦》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對欣賞大自然山光水色月夜星空的讚歎,到享受現實中醇酒美饌樂韻的歡樂,然後提升至撫今追昔的懷古之思,最後更再上溯,窮究時空物我宇宙人生之哲理,而於達到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時嘎然而止,回落「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現實情境之中,予人如夢初醒,生出不知是真是幻的悠長感歎.........

 

 

 

 

       後赤壁賦圖李子牧

http://www.qdsnwh.com/uploads/allimg/111031/33_111031100913_1.jpg

 

 

     

 

 

後赤壁賦

http://baike.baidu.com/view/91909.htm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08704

 

  

 

 

《後赤壁賦》與大自然、藝術和人生之間的關係

 

 

在一個美麗的深秋月夜,「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蘇東坡興起再遊赤壁之念,寫下又一篇千古絕唱《後赤壁賦》,同樣的赤壁,十月之望的景象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與七月既望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迥然不同,蘇東坡寫《後赤壁賦》文筆的藝術造詣一如《赤壁賦》,將肅蕭的深秋之美,刻畫得靜穆森嚴,更以孤鶴道士的意象,賦予山靈顯現的啟示,開拓出天人之間相互關照的奇幻情境。

 

《後赤壁賦》以充滿生活的情趣為開端,蘇東坡為不辜負良辰美景發出的慨歎,讓客獻鮮魚,婦取藏酒,使再遊赤壁之行豐富而引人。秉持儒家信念在朝為官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幾乎送命,後雖免於一死,貶謫黃州,但心靈受到重創,如陷孤絕之境,此時此刻的蘇東坡忘情於山水,接受大自然的撫慰,以大自然來平息心中的傷痛,於是我們看見蘇子不畏山險,獨自登上赤壁,極其深入地去探索大自然,終與大自然的山靈相遇,感受到大自然最原始的莊嚴肅穆面貌,窺見靈界令人驚悚的幽深氣象,而山靈感於蘇子的純淨,亦幻化為孤鶴道士相訪,深具天人之間不可言說的真實情意。

 

《後赤壁賦》充滿人世間親友互動的意趣,更寫下如楚辭般超越世俗的天人互動境界,我們看見蘇東坡從大自然中得到來自天界的力量,這力量,正是道家超脫困境的一種自我拯救。

 

 

 

前後赤壁賦的異同

 

 

前後赤壁賦都是以最精湛的文筆描寫赤壁,以景抒情,最終上溯宇宙人生的哲理之思。兩篇文章相異之處,在景的方面,因時序轉換,我們看見了景觀推移的美麗變化;在情的方面,《前赤壁賦》尚有藉主客間的問答,剖析心中的矛盾,再以辯證抽絲剝繭化解心中的疑惑,最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後赤壁賦》雖仍有客,但經過《赤壁賦》的領悟,蘇東坡心中已經沒有疑慮,人事已盡,於《後赤壁賦》想要表現的,是一種聽天命的境況了,而天命不違,二度予以深情的回顧,孤鶴雖然「掠予舟而西也」,道士也「不見其處」,但深情的回顧是無言的允諾,像《定風波》中相迎的「山頭斜照」。 

 

                                                                                                   

李老師認為《抒情的境界》一書中闡述的抒情傳統美學,精準地形容出蘇東坡《赤壁賦》的文學內涵以及文化底蘊:「文學的世界代表一個文化的理想世界,雖不足以反應真正的現實世界,卻能充分表露民族心靈的真實形貌。中國的文學傳統是抒情的傳統,透視了藝術和生命的境界,與悲劇精神有著密切的關聯,抒情的表現是在面對大自然時揮灑出來的,也是在面對社會時宣洩出來的,抒發了對人間情愛的關注,對歷史流程的感懷,對無限時空的悸動。在抒情的境界中還蘊涵了幻想與神話的世界,超脫凡塵,遁入神仙國度,更體現了智與美的融合,傳述獨特的創作風貌。」

                                                                                                                                            - 7.23.2014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Shiang&aid=1537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