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21 21:37:46瀏覽864|回應0|推薦19 | |
防疫差異使中國上半年貿易順差而其他工業國都是逆差 一、經濟數據說明中國防疫正確 西方媒體一直唱衰中國經濟,認為中國防疫不躺平則經濟將受重創,但實際上中國經濟正從新冠疫情中強力復蘇。數據會說話,今年上半年,全球十大工業國除中國之外,全部出現貿易逆差。德國5月逆差10.4億美元,這是1991年以來首次逆差;法國5月逆差115億歐元,歷史新高;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日本及韓國都是逆差。得益於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幾乎所有資源出口國——包括中東產油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都是貿易順差。工業國中只有中國是唯一的順差,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順差高達4000億美元!為何中國能有鉅額順差?就是因為防疫做得好直接導致製造業生產效率優於其他國家。所以,中國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正確政策。國外疫情情況是與新冠病毒共存,歐美西方國家認為得了新冠就像是得了感冒,在家裡靜養幾天就好了。事實上,對於青壯年沒有基礎病的人群而言,很多人確實感染新冠之後,在家靜養幾天就好了。但根據外媒報導,美國患有“長期新冠”症狀人數“相當可怕”,發病率成人20% 兒童25%。所謂的“長期新冠”症狀就是過去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成年人仍有至少一種長期新冠症狀——疲勞、呼吸短促、腦霧、胸痛和頭痛等,這些有長期新冠症狀的患者坐在家裡,無法工作,無法照顧家人。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佈的統計數據,而在感染新冠人群中,具有長期新冠症狀的成年人發病率是20%,兒童是25%。 外界一般誤認為中國製造業正在失去競爭力、勞動成本上升、貿易摩擦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高,以及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似乎都在推動出口商離開中國。因此,有觀點認為,中國製造業的“巔峰”已經過去,並且其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將被地區內的其他國家取代。儘管有關外國公司將生產線遷出中國的傳聞比比皆是,但數據表明,此類動作的規模不足以扭轉中國製造業的基礎上升勢頭,也無法改變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最明顯的證據是貿易流動。儘管中國採取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但中國的出口仍然非常強勁。不僅如此,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最新數據表明,近年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不僅沒有減弱,而且越來越強。例如,中國製成品的出口增長速度一直明顯快於德國、美國、日本或韓國。其帶來的結果是,去年中國在全球製成品出口額中所佔的份額飆升至21%的新高,而2017年這一比例僅為17%。中國現在是比德國、美國和日本加起來還要重要的國際供應國。 二、中國經濟穩定的原因 根據中國大陸央視新聞報導,過去十年間,中國沿海11個國際樞紐港口的航線量增長了60%。海運服務網絡聯通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港口,成為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的國家。中國國家統計局一個研究小組對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損失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2020~2022年上半年,嚴格防控下中國經濟總損失率僅為2.3%。而偏緊防控(如日本、韓國)、被動防控(如德國、法國)、消極防控(如美國、英國)模式下經濟損失率分別達到3.9%、5.5%、5.9%。與此同時,在剔除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之後,中國在上述主要國家中,經濟損失率降至最低水平。國際媒體在一篇題為《中國的新冠感染“動態清零”政策包含對別國的教益》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的抗疫政策實現了低死亡率和最少的經濟混亂。中國的防疫模式,達成了兼顧抗疫和生產發展的效果。一個典型例證是,今年上半年,在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增長預期都在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數據卻成了增長的亮點。中國堅持採取“動態清零”,盡量減少了人力、物力與經濟社會成本,換來了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中國經濟低損失率背後,是中國在“動態清零”政策下,始終保持的供應鍊和產業鏈的穩定和韌性。在中國防疫政策下供應鏈沒有中斷,中國穩定保障企業生產。而中國生產製造的商品,則源源不斷地通過馬士基這樣的物流公司運輸到全球。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數據,在疫情期間,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從2019年的13%增加到2021年底的15%。 中國的疫情防控穩住了產業鍊和供應鏈,使得中國製造,成為滿足全球防疫、生產、生活剛需的壓艙石。疫情下依然平穩行駛在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在這十年間爆發式增長,已經達到開通當年的近900倍。現在,平均每天有42列火車,穿梭在中國和190多個歐洲城市間。在復雜的全球疫情形勢下,穩定的政策和環境更能吸引外資。疫情防控不力的美國,對華投資增長36.3%。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將特別提款權(SDR)中人民幣權重由2016年的10.92%提高到12.28%。這個數字,正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性的信心,也是對中國有效疫情防控的認可。美國的通脹不僅讓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了高昂的生產和生活成本,更把危機轉嫁給了全球。據國際清算銀行評估,近60%的發達經濟體年通脹率超過5%,創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最高水平;50%以上發展中國家的通脹率也已超過7%。而美聯儲應對通脹進行的快速加息,又使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規模擴大。相比全球貨幣,人民幣的表現較為穩健,兌美元貶值5.8%左右。在全球現在整個經濟和市場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中國還是給人一種增長的預期。 三、疫情鞏固中國製造大國地位證實清零政策正確 中國的嚴格防疫迅速走出疫情初期的衝擊,助其工廠在供應西方需求猛增的商品方面獲得優勢,包括口罩和試劑盒、計算機周邊耗材及西方員工在長期居家辦公需要的健身裝備等。紛至沓來的訂單令中國工廠應接不暇,中國在主要出口產品中份額不斷上升。與經濟學家預測的放緩恰恰相反,儘管全球經濟面臨飆升的通脹、美聯儲加息和俄烏衝突等不利因素,2022年中國依然保持出口熱潮。海外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仍高於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尤其是來自美歐地區與中國亞洲鄰國的需求。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出口激增等主要經濟指標的整體改善證明中國經濟有能力走出一條快速復甦的新路。今年前7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4%。路透社稱儘管全球需求疲軟,但中國出口增長勢頭強勁,認為中國經濟正從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下滑中復蘇。 台灣目前疫情相當嚴重,死亡已逾萬人,新增確診人數也高達46000人,但政府防疫措施依然採躺平模式,鑒於日韓疫情反彈,台灣須慎防新冠疫情趨向嚴重致影響經濟,新冠疫情在無作為下根本不可能自己消失,美國總統拜登信口雌黃說新冠疫情已結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目前台灣每天仍有因新冠疫情死亡事件,每日新增確診數仍在幾萬上下,由中日防疫政策及影響來看,清零政策較適合台灣。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