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02 01:00:13瀏覽994|回應0|推薦22 | |
台灣的糧食問題 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台灣生存條件惡化當政者不可無感 糧食、能源及水是台灣生存面臨的三大問題,農委會公布台灣在2012年糧食自給率為百分之32.7,到2020年糧食自給率僅有31.75 %,相較於1985年的56%的糧食自給率,幾乎呈現腰斬的現象,較日本及韓國工業強國還低,面對糧食危機,台灣完全沒有主動控制能力。糧食關係民生最為重要,台灣為一海島,若海域交通被封鎖,無法進口糧食及能源則國家就崩潰了!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各式肉類與蔬菜及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無法想像有錢也買不到食物的情形?一般人認為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但近十年來,台灣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惡夢隨時可能發生!台灣每年需進口小麥100萬公噸、玉米450~500萬公噸及大豆240萬公噸,仰賴船運進口糧食需負擔高漲的運輸成本,進口糧食的價格也更高,最近,中共圍島軍演更讓人擔心台灣被封鎖後可能陷入有錢也買不到糧的危機中。 俄烏戰爭後,國際糧食開始出現短缺,聯合報報導,日本開始擔心糧食問題,日本2020年糧食自給率為37%,雖然比台灣高,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低。日本要求化肥與種子國產化,已將糧食視為國家安全威脅,甚至優先於國防。今年我國發生雞蛋短缺,台灣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稻米生產過剩,而小麥麵粉消費量大增,台灣無論在糧食自給率、稻米消費量問題都比日本嚴重,兩岸關係不斷惡化處於戰爭風險中,更加深糧食危機。 二、世界的糧食危機問題 (一)化肥供應減少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西方對俄羅斯的製裁、惡劣的天氣和出口削減加劇了嚴重的化肥短缺,加拿大能源研究員瓦茨拉夫·斯米爾稱超過30億人是因氮肥而得以存活,氮肥是 1960 年代推動農業部門發展的綠色革命的主要成分。使全球糧食產量增加三倍的化學肥料氮、磷和鉀實現了地球人口增長。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稱,俄羅斯出口全球近 20% 的氮肥,加上其受制裁的鄰國白俄羅斯,出口的鉀佔全球的40%。 (二)氣候惡劣導致糧食歉收、糧價上漲 由於氣候變遷,本世紀末以前,全球半數人口恐將面臨糧食匱乏危機。研究人員預測,氣候暖化可能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峻的影響,僅是氣溫因素對全球糧食生產就將造成可觀衝擊,還不包括氣溫升高引發供水問題,在熱帶地區,高溫將導致玉米和稻米收成銳減20%到40%。 氣候暖化也將降低土壤的溼度,進一步有損穀物收成。全球氣候異常,天災頻傳。全球主要穀物產地的澳洲、烏克蘭等國面臨長期乾旱,嚴重影響穀物產量,以致於全球庫存量不斷走低,但需求量卻持續增加,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三)全球耕地面積減少造成糧食減產 聯合國預計到2045年,全球人口總數將增至90億人,目前世界耕地面積日漸減少,對耕地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各國城市及道路建設中侵占耕地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由於管理不當和過度耕作導致的侵蝕、氣候改變,全球肥沃土壤每年約有750億噸土壤流失,台灣的耕地也被地下工廠及建築業侵蝕而日減,這將造成糧食短缺與糧價飈升,導致全球性糧食危機。 (四)中國和印度經濟起飛帶動人民所得提高追求高品質飲食 中國和印度經濟起飛帶動人民所得提高,中產階級興起,積極追求更高品飲食。原本以米食為主的社會,在生活漸趨富裕之後,人民的飲食習慣改變,開始喜歡各種小麥製食品,包括南韓、台灣在內的亞洲地區對小麥的需求也都持續增加。 (五)全球經濟失衡抑制了糧食生產 全球經濟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沒有形成產業互補,全球第一大農業國不是中國、印度等傳統農業大國,而是發達的工業國家美國。美國糧食年出口量占全球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和貿易壁壘壓低了農產品價格,打擊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占主導地位,可將發展中國家拉入到其產業體系中,使發展中國家改變數以百萬公頃計的農耕地種植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產“生物燃料”的農作物,放棄糧食生產造成糧食供應緊張。 (六)生質燃料的使用日益增加影響糧食 生質燃料的使用日益增加,引起各國擔憂替代能源崛起可能威脅世界糧食的供給,並使開發中國家的動盪加劇。 (七)世界糧食危機的影響 世界糧食危機對非洲貧困國家的經濟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進而威脅到世界貧困人口和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社會動蕩。2012年以來,主要產糧國糧食減產迫使許多國家不得不實行糧食出口限制和糧食價格控制措施,進一步加劇糧價上漲。持續乾旱導致的糧食減產必然助推通過飼料糧轉換的肉類和奶製品的價格上升,增加糧食進口國家的購買成本玉米同時也是家畜的主要飼料,畜牧業的成本隨之上升,肉類及奶類產品價格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三、糧食問題解決方法 (一)努力加固海外糧食供應鏈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以「出外耕種」為題發表文章稱中國大陸到海外尋求糧食安全,乾旱使依靠水力發電的一些中國城市氣溫飆升、河床乾涸,最嚴重的後果可能是對糧食供應的影響。此前俄烏戰事已導致從糖到食用油的全球短缺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到全球各地購買土地、糧倉和食品加工廠。專家說,鑑於收入增加和可耕地減少,只依靠國內生產滿足糧食需求不易實現。因此,在推動國內生產的同時,中國投資者努力在海外食品供應鏈的不同部分尋找立足點。 (二)效法中國大陸增加單位耕地產量 中國大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中國14億人口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目前世界糧食市場動蕩局面不會對中國造成太大影響。袁隆平分析說,中國很重視糧食生產和安全,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保護耕地,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政府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特別是最低保護價,保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對于目前世界糧食危機問題,袁隆平說,由於石油漲價,有些產糧大國將很大一部分糧食作為生物能源,其次,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晚上溫度提高一度,農作物減產百分之十,袁隆平開發的雜交水稻可大幅提高農地單位面積產量,彌補糧食不足。 (三)需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 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指標之一,自給率愈高代表糧食安全程度愈高,台灣糧食自給率很快下降至31.75%,過度仰賴進口及飲食習慣西化是關鍵。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相較先進國家,處於「絕對低的狀態」。不論如何提高糧食自給率須列入國安政策。 (四)效法中國大陸及印度海外租購耕地 中國與印度兩個全球人口最多的新興經濟體,為謀求持續發展,近年競相搶奪海外石油與礦產資源,如今又開始爭奪另一重要資源:租用或收購海外農地種植穀物,確保糧食安全。 (五)台灣農業危機需關心小農 台灣長期不重視農業,導致農業資源被財團奪取,加上年青人農作意願降低,農業面臨許多挑戰。推動小農耕作、改變飲食文化、重視農業價值,才能降低糧食波動的衝擊。 (六)政府應誘導改變飲食習慣 農業牽涉到基本人權、健康、生態與環境,乃至於歷史與文化的傳承與永續。各國政府都在保護自己的農業,台灣也不應例外。除了依靠政府的補貼與保護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出符合自己國情的永續農村與農業,政府應該保留台灣的農業和文化,維持農村地區人口在收入、教育品質與其他公共服務的品質;並且支持農村多元發展,農村也可以是觀光、休閒與遊憩的地方。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例如日本研發米漢堡,提高國人吃米的意願,以對抗西化飲食的衝擊。台灣一年進口100萬公噸小麥,但如果加一成米穀粉,口味不太會改變,這都是可以提高國內稻米消費的方式,減少小麥的進口。 (七)立法保護耕地,防止耕地流失及轉作他用 30年來台灣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好的農地要保護下來,但是法令鬆綁導致農地蓋農舍的問題相當嚴重,農地蓋毫宅應立法嚴禁,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通過,農地開放自然人可買賣,放寬農舍申請規定,實施後破壞大量農地。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