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到底如何看待台海武統戰爭
2022/04/24 10:06:11瀏覽731|回應0|推薦28

美國到底如何看待台海武統戰爭

 

一、兩岸戰爭不直接支持美國利益,不應該由美軍來打 

    2022420日,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一篇由史考特麥克唐納(Scott McDonald)撰寫題目為「台灣之戰是美國和中國的轉移」的文章,主要認為軍事保衛台灣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國大陸一直在進行一場有系統地削弱美國權力和影響力的行動,然而軍事保衛台灣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軍的使用必須基於對美國利益的客觀權衡,台灣這個主權國家自 1949 年以來一直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實體進行統治,從長遠來看,入侵台灣很可能會失敗,入侵也會對雙方造成重大傷害。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願意戰鬥。儘管中共早就宣布願意忍受經濟痛苦以確保台灣屈服,但它面臨的可能是俄烏戰爭中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當考慮到中國襲擊台灣的全部成本和可能的結果時,這樣的冒險很可能會在美國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以有利的方式結束。美國內部尤其是國會越來越希望美國在中共入侵時出手保衛台灣。然而,美國對台灣的防禦缺乏明確的理由。為了證明使用武力的合理性,必須對美國的利益構成客觀威脅,美國政府是為了捍衛美國公民的個人權利,在沒有對美國發動攻擊的情況下,美國參戰無正當性。有人認為,如果不保護盟友,美國的信譽就會受損。然而,美國對台灣沒有安全保證——與中華民國的共同防禦條約於 1979 年被廢除——並且故意迴避支持承諾。此外,美國沒有義務保護另一個國家,因為它實行自由代議制。雖然美國受益於開放、自由國家的擴散所推動的貿易和互動,但從某種情況中受益與它的存在對美國的生命和財富造成了負擔之間是有區別的。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國公民肯定會目睹經濟動盪。隨著供應鏈中斷和過境南海貨物的運輸成本增加,許多貨物的成本將上升。然而,改變的經濟形勢本身並不構成對美國公民權利的威脅。價格可能因多種原因上漲;美國政府、軍方或其他方面都不會對此進行干預。更不祥的是,如果入侵成功,它將擴大中國的地緣戰略影響力,將其防禦擴展到西太平洋,並為其潛艇提供一個可以直接進入深水的港口。然而,這一切都不能阻止美國在西太平洋保護其公民或使用其軍隊。相比之下,在沒有直接威脅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參戰,將犧牲美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來滿足另一個國家的需要。而且,這將分散美國準備捍衛美國利益的資源,同時強化中共的台灣人想要統一,但美國及其走狗不會允許的認知。相反,應該迫使北京及其臣民看到台灣不想加入他們的行列。 

   雖然打仗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但讓中國發動戰爭更加困難才是正確作法。因此,美國應該協助台灣準備阻止或擊敗中國的入侵,美國應該奉行積極的、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而不是通過對中國的每一個錯誤信息或不當行為做出反應來放棄智慧的行動主動權。為此,華盛頓的外交政策應該忘記北京政權,專注於在支持自由和支持商業的印太國家之間建立有目的的伙伴關係。目標是塑造一個志同道合的伙伴自由貿易、和平解決爭端的地區。兩岸戰爭不直接支持美國利益,不應該由美軍來打。這樣做將超越政府保護美國公民的職責,並不必要地讓美國捲入一場代價高昂且令人筋疲力盡的事情。這樣做會使資源和注意力從塑造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這一重要任務上轉移開這將為美國、台灣和該地區帶來更大的長期利益。相反,美國應該通過增加武器銷售和訓練來支持台灣,同時強調中國以武力威脅的不道德行為。若中國愚蠢到入侵台灣,則將捲入一場代價高昂的冒險中,這將損害中共的形象並威脅其地位。 

二、美國不應放棄台灣但必須鼓勵台灣領導人為台灣防禦承擔更多責任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另一篇由塞繆爾·加德納-伯德撰寫題目為「美國如何讓台灣正確」的文章,則認為美國不應放棄台灣但必須鼓勵台灣領導人為台灣防禦承擔更多責任。作者認為美國不應該用洛杉磯換台北,也就是說美國不想犧牲自己去保護台灣,這是美國決策者在決定是否應該與中國為台灣開戰時應該考慮的命題。中美若在台海開戰,很易誤判並升級為核戰爭。因此,美國應尋求除戰爭外的所有可能可能抉擇,以符合《台灣關係法》的方式為台灣提供不對稱防禦激勵措施。在台灣問題上,中美存在明顯的利益不對稱,對於中國來說,台灣問題是一個內部政治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合法性的核心問題,台灣只是未完成內戰的象徵。對美國來說,台灣很難代表美國的切身利益,中國武統台灣不會威脅美國的生存、領土完整或政治制度。中國將在充分了解利害關係並理解失敗可能導致中共統治結束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如果入侵停滯不前,中國將被迫升級衝突,判斷美國不會為了一個偏遠的島國而犧牲自己的安全。美國不會願意參加一場需要對中國領土進行打擊以壓制其導彈力量而甘冒有核戰風險的戰爭。有些美國議員呼籲採取鷹派政策來保衛台灣且提出立法,預先授權美軍反對中國的入侵,其他人則呼籲結束戰略模糊政策,堅定的保衛台灣的承諾,甚至有人建議美國應該部署戰術核武器來威懾中國的進攻。但這些提議不僅缺乏戰略意義,而且與美國人民意願矛盾。 

   美國人抽象地支持保衛台灣,但表示不願在台灣戰爭中犧牲。大規模台海戰爭可能會造成遠遠超出美國人願意容忍的美軍傷亡人數。與台灣武統戰爭相比,全球反恐戰爭發起的戰役成本相對較低。美國人民習慣於對弱小國家取得的快速勝利或對非正規部隊的長期戰役。美國人不願支持一場長期且代價高昂的戰爭,以對抗近乎同等強大的對手。美國不應該放棄台灣,但必須鼓勵台灣領導人為台灣的防禦承擔更多責任而非犧牲美國人來保衛台灣。對於一個面臨生存外部威脅的國家來說,台灣武裝部隊一直有人手不足、訓練不足且裝備不足的困擾。美國應該通過有條件援助來激勵台灣轉向不對稱防禦。美國不應出售精緻且易受攻擊的武器平台,而應提供更便宜、更有效的反艦導彈、水雷和致命無人機,以確保在與中國的戰爭中始終爭奪空中和海上優勢。延長中國入侵或阻止既成事實的“豪豬”戰略將使美國有時間在其盟友中尋求支持並開展協調一致的製裁行動。在衝突開始之前,美國可以空運人道主義和防御物資,使台灣有能力在圍困期間維持自己的生存。這種策略可能不會受益於更明顯的武器系統或部隊部署的公眾吸引力,但它是協助台灣的最佳方式。作者稱不要誇大台灣的重要性,也不要將其視為應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的自由堡壘。情感訴求通常掩蓋了對戰略的清醒判斷。從歷史角度看,很難說美國在台灣的利益源於捍衛民主的願望。美國保衛台灣的鷹派戰略顯然源於抑制中國崛起的動機。台灣是關鍵的熱點地區,喪失台灣可能會顛覆美國的防禦範圍,並使人們對美國的承諾產生懷疑。但更有可能的是,美國對中國的失敗會對聯盟的信譽造成更大的打擊。台灣的滅亡雖是國際社會的災難,但是否承諾在核升級的邊緣保衛台灣的問題應按其本身的條件進行,而不是納入維護霸權或支持民主的項目。美國有興趣幫助一個小型民主國家進行自衛,但它不能承諾在一場有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成為戰鬥員。 

三、台灣各界應嚴肅看待武統戰爭 

    武統戰爭到底會不會發生,事實上台灣是完全被動並沒有發言權,但兵兇戰危,發生戰爭會使很多人家破人亡,應盡量避免發生戰爭。在中美鬥爭之際,蔡政府應避免配合美國口頭挑釁中國大陸,雖然台灣大多數民眾居安不思危,認為解放軍不會攻打台灣,但台灣有甚麼底氣能嚇阻解放軍攻台呢?蔡政府仗恃美軍會及時馳援台灣的風險極大,前些時候,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丹尼爾·戴維斯的文章透露出不好的訊息,美國認為武統戰爭是有可能發生的,美軍在台海戰爭中被擊敗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五角大樓和蘭德公司進行的戰爭分析稱中美之間的台灣軍事衝突可能會導致美國失敗。如果中國全心全意地奪取台灣,那麼可以在幾天到幾週完成。中美台三方面軍事實力是決定武統戰爭很重要的因素,以前中國大陸因軍事力量遠不如美軍,投鼠忌器,不敢真正攻打台灣。目前,中美雙方軍事實力是有史以來最接近的情況,中國海軍力量已大幅崛起,中國大陸有東風21、東風26、鷹擊12及醉心從055驅逐艦試射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等航母殺手,又有高分衛星監視美軍航母,武統戰爭一但爆發,美軍航母不見得敢馳援台灣。至於台灣的軍事力量這麼多年來無啥長進,美國不賣台灣F-35隱身戰機及神盾艦,不提供攻擊性長程武器給台灣,無論質與量,國軍都遠遜解放軍,更何況軍隊士氣因缺乏中心思想還不如兩蔣時代,所以武統戰爭對台灣而言,不是輸贏問題而是能堅守多久問題。 

    兩岸戰爭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一些政客為圖謀政治利益口頭不負責地挑釁大陸不斷仇中破壞兩岸關係,而許多台灣人並無戰爭威脅的感覺,政府官員明知戰爭危險,卻不努力避戰。據香港中評社報導,美國前副助理防長亞伯拉罕·鄧馬克,在出席新書《亞洲世紀的美國戰略:賦權盟友與夥伴》的討論會時,被記者提問若是到了北京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最後關頭,美國支持台灣會延伸到什麼程度?,鄧馬克稱:“美國對於台灣並沒有像對日韓等盟友那樣的防衛承諾。儘管美國有法律要求美國自己維持防衛台灣的能力,且提供台灣防衛自己的能力。但我們並沒有前去防衛他們的法定承諾。”,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認為台灣的不安全有三個根源,一是一旦中國攻佔台灣成為事實後,美國無力也無心翻轉,二是中國大陸攻台軍力充足蓄勢待發,再加上大陸民意厭惡台獨,台灣已失去避戰最后防線。三是蔡英文對大陸的挑釁,其實,加速武統戰爭還有第四個根源就是去中國化及台獨漸進化,台灣不顧血緣文化一直想與大陸切割,加速中國大陸領導者武統台灣之決心。解放軍在對岸的沿海部署了許多兩棲武器系統,075甚至076兩棲攻擊艦都磨刀霍霍,武統戰爭基本上是在台灣本島開打,外島已無作戰價值,戰事也不會發生上在大陸土地上,所以損失慘重的是台灣人民及財產的損失。武統戰爭最好能避免,國防部說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不知有否調查國軍之鬥志,許多高官子女及民代都不當兵,戰死的是人家子女,所以台灣各界都應嚴肅面對武統戰爭問題,不要隨意挑釁對方,應該避戰為上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7355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