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核能發電的必要性(二)
2014/05/01 06:31:35瀏覽225|回應0|推薦9

 

一、避免溫室效應帶來劫難必須使用核能

由於氣候變遷,本世紀末以前,全球半數人口恐將面臨糧食匱乏危機。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教授David Battisti指出:「氣溫因素對全球糧食生產將造成可觀的衝擊。」,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委員會」(IPCC)200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議上指出,如果地球暖化繼續,全球將面臨糧荒、水災、旱災、物種滅絕等「末世」巨災,製造數十億「氣候難民」。由於燃燒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之一,而核能發電的穩定性及便利性又非再生能源所可取代,因此為避免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的災難,核能發電的必要性是無庸置疑的。核能發電每年為我國減少3,000萬噸排放,幾乎減少的13 %CO2的排放,相當於每年替社會節省3,940億的碳稅。更重要的是,若不大力發展核能,不知如何年達到京都議訂書的減量目標?

二、由經濟效益看必須使用核能

由於化石能源蘊藏量有限,全球人口又不斷增長,因此儘管能源價格短期有上下震盪,但長期看來均會上漲,火力發電燃料所佔成本甚大,燃料價格的飆漲會造成發電成本大增以致虧損,而核能發電鈾燃料成本所佔比例較低,雖然鈾燃料價格亦上揚但整體核能發電成本仍然下降。核能的經濟效益是世界發展核能國家的共同現象,歐洲與美國的發電成本大致與台灣相同。

三、由化石燃料的枯竭看核能發電的必要性

化石燃料的耗竭是21世紀人類文明最大的的危機,沒有了石油交通工具將停擺,石化工業也沒有原料,人類文明將大幅倒退。現代農業相當倚重合成化學肥料,這些肥料需要相當多的能源來合成。如果沒有了豐富而廉價的能源,我們勢必無法提供足夠的肥料維持目前農場的高效率糧食生產,環保人士提倡的可再生能源除成本高外其產能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因此使用核能是必須的,它可延長石油及天然氣的壽命,利用這段時間人類可發展替代能源。

四、由科技的進展來看核能發電的必要性

目前核能電廠大部分是以熱中子引發鈾-235核分裂產生能量,由於地球上的鈾礦資源有限,先進國家已研發出快中子滋生式反應器,最後之目標是發展核融合反應器即人造太陽,由於核能科技的進展日新月異,故核能是是追隨時代腳步的能源。核能發電可以科技改良,徹底解決人類能源需求是具有發展願景的能源所示。

五、由國家能源政策來看核能發電的必要性

南韓科學技術部對2007年至2011年的第3個全面核能發展計畫中,希望將南韓的核能工業提昇為全球前5大國之一。在強調核燃料生產的同時,積極建造韓國自行研發的進步型反應器,APR-1400。我國與南韓相同均是能源進口國,為了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我國必須效法南韓大力發展核能,在緩和溫室效應前題下,廉價穩定的核能是發展重工業及經濟的基礎。最近有兩項經濟建設包括台塑一貫作業煉鋼廠及中油雲林石化科技園區,可提供就業機會達21萬人,但因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受阻於環境評估審查,若採用核能則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於國家經經濟發展。

六、核能是承先啟後的關鍵性能源

由於石油即將枯竭,世界各先進國家均積極規劃以氫能源替代石油,這是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的新一代產業革命,氫燃料電池技術不但可以驅動汽車,船隻和飛機,還可以為手機,電腦,工廠及家庭提供穩定高效無污染電源,實際上氫經濟比石油經濟的影響還要廣大和深遠,利用廉價的核能製造氫氣是未來可能的方向,核能可以迎接氫能時代的到來故核能是承先啟後的關鍵性能源。核能製氫甚具吸引力,因為此種解决問題的方法是對技術依賴性較高,而不是依賴天然的能源資源,因此可以提高國家能源的安全保障。

七、核能與其他能源相較最能滿足台灣需求

台灣缺乏能源所以不能放棄任何可資利用的能源,但再生能源有其限制,例如風能、太陽能及生質能均須大量的土地面積,台灣地狹人稠有一定的限制。風力發電並不能解決台灣電力需求的問題,台灣夏日缺電但夏日風力不足,以風力發電著稱的丹麥,其冬夏發電差距不大,且北歐冬季須取暖反而較夏季耗電量大故適宜發展電力。台灣的能源均須靠進口,不但運輸費時,貯存亦很困難,核能發電所用的鈾燃料體積甚小,相較於煤和石油易運易貯。核能的優勢則在國防上能抵抗海上封鎖,安全儲量時間最長,由於可維持一年半以上運轉可稱半自產能源,同時核能的使用可減少進口石油及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故核能與其他能源相較最能滿足台灣需求。

 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順序做正確的事是國家富強的動力,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資料全世界共434個機組在運轉,興建中的有69個。

八、核能發電的正當性

外界對核能發電正當性的質疑主要集中在輻射安全及放射性廢棄物的妥善處理兩方面,其中輻射安全包括民眾的輻射安全以及對環境的保護。   

1.民眾的輻射安全

核能電廠的運轉對環境並無影響,依據歷年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及台電放射試驗室對核能電廠環境輻射監測的結果顯示,核能電廠造成之廠外最大個人劑量約0.01毫西弗/年,遠比法規限值(1毫西弗/年)為低,且不及台灣地區自然背景輻射(2毫西弗/)之百分之一,在自然背景輻射變動範圍內,故電廠的運轉對環境並無影響。

2. 放射性廢棄物的妥善處理   

  反對核能的人士最常用的理由就是放射性廢棄物無法妥善處理並遺害千年,從人類歷史的演進看來,能源的應用是由簡入繁,從燧人氏的鑽木取火到現代核能的使用,其間科技的進步何止千里,人類的瑰麗燦爛的文明生活不就是建立在科技的發展上嗎?核能的使用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是符合歷史脈動的,而核能發電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自然是一項科技問題,要用科學工程的觀念來解決,不可將科技問題變成政治問題,放射性廢棄物的基本處理原則是(1)提煉分離有用原料(2)減容處理(3)封入容器(4)隔離貯存,其中任何一步驟均可以科技解決,故沒有所謂放射性廢棄物無法妥善處理的問題。伍、能源會議的爭議

九、能源會議熱鬧但仍是虛耗

能源大會找來許多背景不同、知識領域不同的人來開會,不管有否共識,要想用此能源解決台灣能源國家大事簡直是緣木求魚,政府在全國大會前先在全台各區召開分區預備會議,所耗費的時間、人力、預算不在少數,這樣的投入若能使朝野、官商同心,認真執行會議結論,以致讓台灣擺脫能源及經濟困境,大會的召開是值得的,但是非能源專家參加太多造成能源會議失焦則無法理性討論。能源會議係要解決我國能源問題,應針對發言內容討論而非數人頭,台灣不能放棄任何能源,且應在考慮安全、經濟及環保下需作一適當配比,再生能源成本高,不穩定,扣掉水力發電後所佔比例太少(<2%),雖然要積極發展但無法取代核能地位,由於發電少減碳能力亦遠不如核能,即使全力發展亦無法滿足台灣能源的需求。台灣為一海島,市場規模小,若切割成更小規模則在國際上更不具競爭力,燃料皆須進口且燃料價格決定發電成本,切割後因規模小更不利控制燃料價格對抑減電價不利。

目前民眾要求電價降低,但燃料價格上漲已造成台電鉅額虧損,發展廉價的核能,政府才有財力貼補再生能源,核能與再生能源可相輔相成。放射性廢棄物處理是科技問題,可用科學工程解決。

 國際環保人士James Lovelock教授呼籲綠色同僚放棄固執反核意見,警告只有核能可阻止地球暖化,在英國獨立報新呼籲大量使用核能以對抗氣象改變。美國最顯著的擁核團體是乾淨安全能源聯盟,其共同主席之一是Christine Todd Whitman,曾擔任布希政府環保署署長; 另一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始人之一 Patrick MooreMoore 認為擁核是全球趨勢。能源規畫重點在確保能源供應無虞、國家經濟發展不受限制及人民可安居樂業,因此眼光要放遠,要未雨綢繆而不可臨渴掘井。海洋能經國內探勘後雖可列入研發項目但困難甚多無明顯經濟效益,無法達成減碳目標。自產再生能源中水力已飽和,風力、太陽能及生質能固然要發展但由於成本高能量密度低,只能當作輔助能源無法成為主力能源,但再生能源工業可外銷創造就業機會是值得發展的,核能發電成本在歐洲、美國及台灣都是最便宜的,IAEA秘書長伊巴拉德2007716於第6屆曼谷召開之科技發展會議中以「核能為人類發展引擎」為題演講表示,造成對核能有利轉變的理由有(1)顧及能源多元化及供應的可靠性,在油價飆漲的時代由於鈾燃料僅佔核能發電成本的5~15%,且核能可不換燃料連續運轉1年半以上,具有卓越的穩定及可靠性。(2)核能可有效抑減溫室氣體排放,核能從鈾礦開採、製造到電廠的建造及運轉甚至廢料處理平均每度電僅排放1~6的二氧化碳,這些可忽略的少量排放與風力及水力發電相當卻遠低於火力發電。G8工業國高峰會要求在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須減半,只有發展核能才有可能實踐。(3)亮麗的運轉績效,核能是成熟的科技具有半世紀的運轉經驗,近20年來核能電廠在可靠度、容量因數及成本降低上均有顯著的進步,這些都是核能發展必要性的理由。

核能工業目前是極賺錢的工業,與我國類似須仰賴進口能源的南韓與我國同時於1978年開使發展核能,由於大力發展核能的正確政策,目前已有完整的核能工業甚至可製造整個電廠外銷,我國錯誤的非核家園政策使我國落後南韓甚多,只要能源政策正確以台灣的科技智慧可安全處置核能相關問題。若考慮建造工程、運轉、除役、燃料棒處理等各個過程則再生能源亦會排放二氧化碳,依據世界能源會(WEC)2007年出版的「Performance of Generating Plant」對各種發電的整個燃料週期的排放二氧化碳評估,天然氣每度電排放二氧化碳430,煤碳為800~1050,太陽能為60~150,風力為3~22,水力為4,而核能僅為6與水力發電差不多。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2954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