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其由來!
2024/03/25 11:12:26瀏覽26|回應0|推薦0
一年有24個節氣,每月兩個。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共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共12個中氣。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推薦閱讀:二十四節氣歌

根據季節的不同變化,24節氣又可以分為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
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經曆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幹支曆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二十四個節氣對於後世曆書制作影響很大,它是中國傳統氣象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的變化規律。

【二十四節氣命名】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裏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民間習俗】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准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四立”與“二分二至”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
作為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在期間會舉行多種民俗活動。上古時代,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正月塑,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驅邪消災、祈年納福、迎新春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從節氣規律來說,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起始,自立春起陰陽轉化,陽氣上升,立春標示著萬物更生、新輪回開啟;而冬至則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在“四時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發揮著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節氣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民間重要節日。其它節氣也衍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
【發展沿革】
二十四節氣與天幹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屬同一系統,有著久遠的曆史源頭。上古時期古人“觀象授時”,廿四節氣原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它是古人指導農耕生產的時間體系,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廿四節氣發揮著重要作用。
漢代是中國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二十四節氣正式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成書於西漢初年(前179年-前121年)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據文獻記述,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在商時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訂了《太初曆》,吸收了幹支曆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采用圭表測日影長度測定“二十四節氣”,以日影最長、白晝最短這天為冬至日,列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現行列入“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按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了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曆史積澱。
二十四節氣既是曆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對人們的生活、文化有著實用價值。二十四節氣是對時間的具體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複現,其中標志節氣變化的節氣日則是時間推遷和流轉的標志性時間,是重要的陰陽轉化節點。廿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幹支曆的基本內容,幹支曆以北鬥星的鬥柄所指為“建”,以“鬥柄指寅”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個月為正月的曆法制度對後世曆法“建正”影響深遠。二十四節氣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由此成為了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有些節氣也就是節日。雖然此後由於在曆史發展中陰陽合曆曆法的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氣仍舊被作為節日保留了下來。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活動。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除凶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此外,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習俗。遵循傳統“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理念,以二十四節氣為中心,還形成了豐富的養生習俗,如立春補肝、立夏補水、立秋滋陰、立冬補陰等。與此同時,圍繞二十四節氣,亦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故事傳說以及詩詞歌賦等,集中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寄托。總之,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眾多的信仰、禁忌、儀式、禮儀、娛樂、飲食、養生、傳說、故事等習俗活動。因此,對人們來說,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時間體系,更是一套具有豐富內涵的生活與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能在民眾日常社會生活中日益流行與普及開來,與此有直接關系。
相關閱讀:
( 興趣嗜好自然園藝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_114210118458012339&aid=18043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