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逛到這首高中時期常聽的曲目,西雙版納的晚霞。以前沒有網路的年代,根本不知道西雙版納長什麼樣子。晚上花了一些時間上網瀏覽當地的旅遊資料,好像還挺值得去的,下次一定要請長假,去看看那裡的傣族少女,喔不,是去看看當地的風景名勝。
一、西雙版納概況
西雙版納全州總面積有19,582.4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下轄景洪市和猛海、猛臘兩縣。這裡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佤族、瑤族等十幾個民族, 其中傣族50多萬,漢族25萬,其他民族25萬。與寮國、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069公里。
西雙版納是一個古老的傣語漢譯名字,“西雙”意為“十二”,而“版納”是“千田”,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明朝穆宗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那時,這個地區的管轄範圍比現在大得多,包括現屬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這裡的最大首領“召片領”把其轄地劃分為12個提供負擔和納稅的行政單位——“版納”。
所以,“西雙版納”這個名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這裡90%左右的山地在海拔1,300米以下,終年受南部副熱帶西風環流與來自孟加拉彎的印度洋季風的交替影響,形成高溫、多雨、乾濕季交替的熱帶氣候,這為多種植物的生長,熱帶雨林植被的發育、演替,提供了極其優良的生態環境條件。在這塊約占全國土地面積1/500的土地上,生長有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5,000多種,占全國植物種類的1/6,占雲南植物種類的1/3,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58種,保存著我國內陸唯一的熱帶雨林植被,而與西雙版納同緯度的西亞、中亞和北非地區,幾乎都是沙漠地帶,如塔爾沙漠、魯卜哈利沙漠和撒哈拉大沙漠等。
又因距離海洋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控制和太平洋東南季風的影響,常年濕潤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雙版納被譽為“植物王國”。 1993年10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西雙版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從世界地圖上一眼看去,會發現在西雙版納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地區幾乎都是茫茫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或戈壁,惟有這裡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塊鑲嵌在皇冠上的綠寶石,格外耀眼。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占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野象谷1
野象谷2
曼閣佛寺1
曼閣佛寺2
傣族園1
傣族園2
傣族孔雀舞1
傣族孔雀舞2
四、西雙版納美食
版納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秘”、布朗族菜、哈尼族菜、烤肉、青苔、酸筍煮魚(雞)、香茅草烤魚、香竹飯,炒蕨菜[青苔]。值得一嘗。
版納美食盡在夜市,除上述特色菜外,香草燒雞、竹筒飯、烤竹鼠、蒸青苔蛋、熟雞肉剁生、鴨腳、竹蟲、油炸牛皮、油炸豬皮、等民族風味食品應有盡有,最符合南方人的口味。在夜間,遊客邊品嘗風味佳餚,邊觀賞景洪城的夜景,五顏六色的燈光會使你流連忘返。當地的香竹糯米飯,在小攤上吃竹筒飯,2-5元就可吃飽。
如果您敢品嘗昆蟲,不妨考慮蟲宴,除了蚱蜢、蠍子,還有蠕動的竹蟲、蜜蜂幼蟲等,一頓大約要120元,可供8人品嘗。
五、西雙版納旅遊
西雙版納景區包括景洪市風景片區、猛海縣風景片區、猛臘縣風景片區三大塊。 每一塊內又有若干景區,共有19個風景區,800多個景點,總面積1,202.53平方公里。該區有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被稱之為“熱帶動物”王國。其中許多珍稀、古老、奇特、瀕危的動、植物又是西雙版納獨有的,引起了國內外遊客和科研工作者的極大興趣。景觀以豐富迷人的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溝谷雨林風光、珍稀動物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為主體。
1、熱帶雨林谷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又分猛養、猛侖、猛臘、尚勇、曼搞五大片。猛養保護區在景洪縣境內,面積140萬畝,主要保護熱帶雨林和南亞常綠櫟木、竹林。猛侖保護區在景洪縣基諾區和猛臘縣猛侖區接壤地帶,面積10萬畝,主要保護原始常綠闊葉林的自然面貌。猛臘保護區面積100萬畝,主要保護熱帶雨林和常綠闊葉林的原始狀態。尚勇保護區在猛臘縣境內,面積40萬畝,主要保護河谷熱帶雨林。曼搞保護區在猛海縣境內,面積10萬畝,主要保護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猛侖保護區的版納雨林谷,位於景洪至猛侖62公里處。這裡的面積雖小,卻有西雙版納最著名的望天樹和“空中走廊”。
行走在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上空豔陽高照,林中伸手不見五指,只聽得自己踩在厚厚的落葉層上沙沙的聲音。
不同於獨立於荒原的針葉林,不同於錯落有致的喬木林,熱帶雨林是鋪天蓋地的,層次和群落都特別豐富,生機茂盛得一絲空隙都不放過。上層是刺破雲端的參天古木;底層落葉深厚,花草叢生;中層喬木、蔓藤盤根錯節,纏繞不休,不放過一絲陽光。
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蘊藏豐富的生物寶藏,生物種類占全國總數1/4以上,珍禽異獸比比皆是,奇木異葩隨處可見。
2、熱帶雨林谷內的植物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奇特的植物景觀。
首先,其植物結構是多層次的。最上層是樹幹高大的望天樹、阿丁鳳等,有的望天樹高達80多米;中層一般是高大筆直的喬木,主要有紅光樹等;中下層仍為喬木,有白顏樹、團花樹,高20多米;下層多為低矮灌木;最底層主要是各類雜草和苔蘚。
其次,獨木成林的景觀到處可見。大榕樹有著粗大的主幹,其樹枝上又長出氣生根和支撐根,有的多達二三十根,看上去如同一片小樹林,因而被稱為“獨樹成林”。
第三,奇樹怪木並不罕見。植物“絞殺者”歪葉榕常從樹幹上長出枝條,像胳膊一樣纏住其他樹木,向上攀援,最後導致對方因缺少空氣和陽光而死亡。密林中有一種箭毒木,人稱“見血封喉”,它的毒汁塗在箭頭上,一旦射中動物,動物就會因血液凝固而死亡。另外,還有香味樹、油棕樹等,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3、熱帶雨林谷內的動物
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可看到多種珍貴而奇特的動物。野象,為亞洲種,一般重約3-4噸,以野芭蕉、嫩樹葉、竹葉為主食,也吃水稻、包穀、瓜類等。其活動範圍廣,常成群結隊出沒於熱帶雨林間。在傣家人的眼中,大象象徵吉祥。威武和雄壯。因而,西雙版納的很多傳說都提及大象。
在西雙版納森林中,還有許多長年生活在樹上的珍奇動物,如懶猴、長臂猿等。懶猴是一種夜行動物,白天躲在樹枝上和樹洞裡,一到夜間就出來活動,吃昆蟲和樹上的果子。長臂猿是一種與人類緣親關係十分接近的高等猿猴,它們三五隻組成一個小家庭。長臂猿有著超長的雙臂,便於它們在樹林中竄跳攀登,它們的喉部有發達的音囊,能發出像人一樣的呼喚聲,所以又叫“呼猿”。
密林中還生活著許多珍禽異獸,如俗稱“鍾情鳥”的犀鳥、野牛、水鹿、竹鼠、原雞等,它們為熱帶雨林自然風光平添了幾分魅力。
在三岔河森林公園內還建有野生動物觀測站。觀測站離公路不遠,在野象、野牛經常出沒的地方,人們挖了一個水塘,在水裡放上野牛、野象愛吃的食鹽,在距水塘不遠的大樹上修了觀象臺,人們可以躲在裡面觀察而不受到傷害。在這裡可以看到野象、野牛飲水、滾泥巴和玩耍的情景。
4、西雙版納民族文化
傣族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曆、傣文和絢麗多采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召樹屯與楠木諾娜》、 《葫蘆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深受群眾的喜愛。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動作為多類比和美化動物的舉止,如流行廣泛 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傣族的音樂悅耳動聽,除了為舞蹈伴奏外,常與詩歌相結合。雕刻、繪畫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佛塔和佛寺隨處可見。傣族民居──竹樓,是我國現存最典型的幹欄式建築,造型古雅別致,住在裡面清涼舒爽。傣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表示勇敢、美觀,亦能吸引異性的愛慕。
傣味菜在雲南菜系中獨享盛譽,西雙版納的居民以傣族為主,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類、水產食品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數百年前,小乘佛教傳入雲南省西雙版納,成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這裡佛寺建築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還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眾生活的中心場地,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聖殿,佛教建築藝術也成了傣族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建築,以重簷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東,屋頂坡面由三層相疊而成,中堂較高,東西兩側遞減,交錯起落。屋頂使用長方形片瓦,瓦尾鉤在平形的竹制橫椽之上。屋頂正脊及簷面之間的戧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種瓦飾。正脊上的那瓦飾呈火焰狀,戧脊首端大多豎有鳳的形象,風格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