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痛苦中看到什麼希望?
2008/12/24 16:37:44瀏覽2590|回應0|推薦10

23日由全國產業總工會「聲援團結工聯抗議違法無薪休假聯合行動」抗議行動已經落幕,但是自由市場經濟危機循環並未落幕。金融海嘯、經濟危機雖然有其世界性,台灣自然難以倖免,但是,馬政權的政策偏差,造成危機的持續且難跳脫,再加上政治上的集權強勢,情況更加惡化,22日公布的失業率已經高達4.64%,失業問題逾發嚴重。我們必須思考馬政權的政策方向,究竟真的會促進就業,帶來願景嗎?如果沒有,在可見的未來,更大規模與力道的社會運動將不斷湧現。

自由市場經濟的極限與危機

目前世界主流是自由市場經濟,幾十年來自由市場加上全球化,確實帶給全世界繁榮景象,但每次繁榮背後都埋下風暴因子,像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或更早的拉丁美洲、印尼的金融風暴,因風暴較小,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美國的力量比較容易介入處理,但自由市場全球化的問題仍然存在,必須面對處理,要跳脫循環,以避免又埋下下一個風暴的因子。

資本會自己找出路 勞工教育文化最弱勢

依自由市場與全球化的特質,當國家大部分經濟資源掌握在私人手上,企業要不要在台灣投資,是以利潤為主要考量,全球化的意思其實是說企業可以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因此政治上必然有很多措施挽留這些資本,所以才有這麼多獎勵投資條例、獎參條例、促產條例等政策陸續出籠。另外,在現實政治之下,資本的擁有者也會擁有一定比例的政治影響力,尤其對政黨、國會議員施壓更容易,因此國家的政策方向很容易受其左右,此時,政府領導人的理念與堅持,就變得非常重要。例如,當政府把有限的資源拿去對資本家紓困、或去做政治買票性質的「消費券」時,這個國家的教育、環保、文化、社會救濟經費,就會被排擠,成為經濟衰退時最大的受害者。目前政府要發消費券、救房市、股市,對資本家紓困,錢從哪來呢?將來是全民負擔?還是對紓困得利的企業增稅?

舉債 把問題留給下一代

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想到的當然是增加課稅,但回顧台灣幾十年來,有哪次立法院能夠通過增稅法案。只有2005年民進黨政府時曾通過最低稅負制讓每一個有錢人、賺錢的企業至少應該繳一定的稅,每年增加稅收將近200億左右。其他都沒有,都是放寬免稅、減稅範圍,卻又要增加社會福利,這不可能的,因為總體就是這麼多,要向誰拿錢?如上所述,既然向企業增稅困難,最後就是國家舉債,全民負擔,造成世代不公平。舉債只解決當前的政治問題,留下大量長期負債,把問題留給下一代,哪些人受害最深,就是中下階層,現在失業潮之中頻傳失業者要賣血,試藥、墮胎,而企業紓困,中小企業也拿不到,只好倒閉,預料再半年倒閉潮將湧現。舉債之後,誰來還債?不要忘記,現在稅負的70%落在受薪階層的身上。

消費券的錢是救命錢 要以充分就業為優先

政府擴大負債是不負責任的,尤其無生產性的非資本門舉債最不負責任,借錢來消費,非生產與建設,消費券是最典型例子,這政策在很多國家都會被否決,因為消費券是政治動機多過經濟動機。如果把這將近900億元消費券經費改為雇用30萬人,每個月3萬元,雇用一年,至少就可以降低失業率,有工作、有收入也自然會增加消費。另外,大家應該要有世代公平的觀念,雖然這種通通有錢花的措施在民意調查時一定討好,但另一方面是,今天很多應該來抗議消費券的人都還沒出生,因為他們還沒拿到消費券,3600元都沒用到,還未出生卻要負擔債務。

痛苦中看不到希望 離願景越來越遠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處於痛苦中的人民看不到未來希望在哪裡? 一個國家的願景價值到底是甚麼?第一就是這個國家應該是保護人民幸福與財產,應該是建立一個美麗乾淨永續的生存空間,應該是建立尊重生命,培育人才,公平正義的優質環境。台灣現在經濟不好,國際金融海嘯,當然大家很痛苦,有失業苦,物價高的痛苦,但我們有沒有看到希望,痛苦過後能否期待哪些痛苦指數消失了,我們不期待4年、8年政府給我們一個願景,但至少也要靠幸福的願景越來越近。

幸福的路才能看見希望

國家領導人要有魄力與承擔,且方向明確,才能對國家全體資源做最合理分配。政府的立場要顧到全民,所以國家資源的分配,不能只考慮企業,還要考慮到勞工、農民、社會弱勢,政府創造的效能不只是經濟環境,還要考慮到文化、教育、環境永續。政府要有堅定的方向,要有優先施政順序,我曾提出台灣優先、弱勢優先、環境優先、文化優先,就是方向和立場。在危機中,是台灣調整經濟路線和體質的時候,台灣應該朝黃金三角及綠色GDP 的發展方向前進,-經濟發展、社會公義、環境人文的均衡發展,經濟發展所代表的是社會總體財富的總量,社會公義所代表的是財富總量如何分配,而環境人文則代表財富分配與使用所帶給人民的生活品質與滿足感。

我認為政府要努力維持一定比例的製造業,政府應投入更多的研發、創立品牌、減輕土地成本,讓對就業貢獻度的最大的製造業能維持,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一路下降到約21%,實在是偏低。同時多做一些提升生活品質的民生產業,如過去民進黨所做的衛生下水道、改建老舊教室、河川流域整治、社區整建等。台灣有很多生活品質、公共利益的都值得也應該再投注資源與創造內需。文化方面也可擴大內需,讓文化團體生存,現在像多文化藝文團體都面臨生存威脅,沒辦法做下去。若政府努力配套鼓勵看表演,補助獎勵優質文化表演,政府補助一部分,減輕人民的負擔,就可以擴大需求,同時也創造很多演出機會,文化藝文團體才有生長的土壤。其次,發展社區產業經濟、發展微型創業貸款,鼓勵民間投資BOT,以上種種都是擺脫外貿依賴過重,跳脫經濟循環的傷害,建立公平社會,走出自己的經濟路線,在痛苦中才能看見幸福與希望。

如照現在的作法,我們3年後看到的最多是GDP成長5%,沒有超過民進黨執政時,但卻是主權傷痕累累、政府債台高築、治安敗壞、社會貧富差距更大、更不公平,我們的希望在哪裡?人民忍受痛苦的代價何在?

謝長廷(影子政府召集人)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CTHsieh&aid=25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