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02/14 17:39:00瀏覽132|回應0|推薦0 | |
爵士樂到底是什麼?聽爵士樂雖不容易用黑膠唱片但至少要以CD碟的方式讓音符轉着轉着轉出聲音。大概是二十年前我走近爵士,有一陣子狂熱到月購數十張專輯,也有一陣子望之卻步什麼都聽就不聽爵士,對同樣的樂器反覆着喜歡與討厭的心情,之後對這奔放的隨意就也若即若離。
最近大概是冷了,想把房間的溫度用音樂炒熱,但英搖的大火太強烈,日韓的曲風熱度無法維持,下意識挑了一張聽了不下百次John coltrane 的crescent放到佈滿灰塵的音響裡,一遍接著一遍,想象轉盤忙碌的讀取CD,房間漸漸地像是冬日湖邊小屋裡烘烘的壁爐般溫暖。爵士樂是個有溫度的音樂,爵士樂像是交往許久的情人,只是彼此依靠就可以很舒適的度過時光,從20歲聽到了40歲,甚至50歲…到老大概都會這樣重新認識爵士樂吧! 而正在看書時,被一曲MJQ好聽的爵士樂給吸引,就坐著聽完了,小說也好看,但是Modern Jazz Quarter的曲譜實在讓人不做任何事,只是聽,有一股微風吹拂過的舒暢,也像與情人散步,永遠都不想停的感覺,所以囉!聽聽音樂的下午,很棒!大概是樂器中有像三角鐵一樣的聲音,想起朋友說我也來他的樂團嘛!我只要敲打三角鐵就好,想像在舞台上,團員都是拿吉他或鋼琴或鼓,我拿個三角鐵,不行吧,所以後來我當個聽眾坐在台下欣賞,更常獨自時聽爵士樂! 音樂對我來說不是必需品,不像書那麼重要,應該是有點奢侈的享受,畢竟聽音樂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專注於無物,好像是打開大門一般歡迎各種吵鬧,而我卻是在專注於一個重要的東西,爵士樂啊!因為能夠減緩痛苦的除了咖啡跟巧克力,就是爵士樂了,Bill Evans的音樂,比輕柔的爵士更能撫慰受傷的我,由大到小再慢慢大聲,配合鐵刷在鈸上絲絲縷縷的聲音,整個靈魂都專心聽了,音樂有很多讓世界變的更亮更好的功能,雖然我們已經將爵士樂往後推出去一層,叫背景音樂了,如果有背景小說,應該是永遠也不知道演到哪裡了,都是佔用時間的樂趣,爵士樂看似比小說更容易滑進我的世界,但真正受囑目或耳朵完全專注其實更困難。所以可以讓我看小說看到耳朵跑去聽的爵士樂,是真的好聽,用心聆聽得當下,覺得世界都變好了,難得的超越小說霸佔我的時間,當然喝杯手沖咖啡跟爵士樂一起享用更棒! 說起爵士樂相遇都跟特價串在一起,大三那年與朋友約在淘兒音樂行,對方遲到,我就隨處逛逛,逛到了爵士那排,Duke Ellington特價199,剛好買的下手,聽聽看吧。然後無數的夜晚一邊看著原子小金剛,一邊聽著大樂團的爵士風情,偶爾配著威士忌,我走進了爵士的迷幻。 Take Five是爵士樂上的創新,一個小節由四拍變成五拍,聽著就會忍不住搖晃起來,這張音樂也是我第一次在奇摩網拍買入的爵士樂,後來陸續又有了幾百張,但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悸動,不會因為有那麼多的其他歌曲而變化,這就是爵士的美吧!每一首、每個樂手、每次聽見,就會再度發現,啊!這個感動是屬於這裡的呀!聽爵士,除了環境也變美之外,自己的感動也一再的被找出來,原來當時是這樣子的心情啊! 因緣際會在永康街的地下二手室買入外國人缺錢廉售他的CD,七八十張CD沒有外殼一張只要100,那時誇張地買了他全部的爵士,當然,樂聲沒有新舊的差別,而且爵士樂更老,老到對我來說都像新的一樣,這次看CD的英文介紹慢慢的滑到了國外了,Dexter Gordon, Wayne Shorter, Miles Davis, Lee Morgon....無數個音樂家的故事隨著音樂進入了我的腦海,現在想想那位缺錢的老外成了未曾謀面的老師,教我認識了爵士樂的領域,之後我就出國念書了。 出國之前,除了唸英文,就是聽爵士樂,剛好玫瑰唱片行有blue note的爵士樂出清,我又去全部買下來了,然後聽到誰的好聽,就去看樂隊裡有誰,一種以跳棋蒐尋的感覺,只要他在另一個樂隊裡,就跳去ebay下標那個樂隊的CD,感受同個樂手在不同意境的發揮,然後再連著跳下一步找新的樂手,就這樣前進,直到出國前再全部收到Ipod裡,大約一百多張CD濃縮跟著我去英國。 然後在英國里茲大學圖書館裡面,偶然地發現有聽的也有看的,我像是寫論文一般把爵士的歷史重頭到尾分析一遍,只是希望聽的時候可以想見爵士樂如何演變、為什麼好聽。那是一座有著霍格華茲的風味,走到地下室,看到爵士樂也有一長排的書櫃,就拿起Charles Mingus 的自傳讀,記得他寫爸爸為了讓他成人,還幫他叫妓女讓他了解女性,厚厚的英文書,居然只記得這個故事。總之,大提琴手兼作曲家,橫跨了許多爵士風格,原來不是薩克斯風是爵士樂的主角,任何樂器都是雄霸一方的專家,也難怪會從大樂團轉變成三、四、五重奏了,所以,聽他的音樂,不要以為他就是主角,雖然已經佈局成功,還是要各方配合,不也像是我們的工作? 當有了數位爵士樂點播台,連音樂都可以查一查就聽到,聽爵士樂就像喝水般輕鬆,當然爵士樂的眉角在我腦海裡,所以現在聽爵士,聽到的除了那個人的音樂、個性、時代,聽見的還有自己那個追逐爵士樂的過去和那已融入內心深處的樂聲,也許這是我喜歡爵士樂的吶喊吧! 有種爵士樂叫John Coltrane的薩克斯風,跟Starbucks會播放的輕快、配合下午茶般攪拌咖啡或茶的爵士樂不同,在心煩的時候,重複再重複的聽柯川的爵士樂,會有意想不到的鎮靜,雖然他的吹奏也許會像吵鬧聲,但是那個叫他與上帝的對話,到底他們聊了什麼我不知道,只知道當一個偷聽上帝與人類的音樂對話的我,感覺像是火熱的天氣裡立刻走進冷氣房,那樣的舒服。 就像看書,看到喜愛的段落會反覆欣賞咀嚼,再翻過來看過去的過程裡又更愛這本書,因為重複走在作者的文字裡是一個解放;跟自己不對味的書,也會一直的往下翻,看什麼時候要結束,再怎麼厲害的小說,好不好看也與喜不喜歡有差別,大概也像是在世界上認識的人吧!更像是我與爵士樂的相識。當然這些都要時間,在時間裡重複著五線譜的跳動,在電腦前重複著文字與文字的接軌,有神奇的作品冒出來,也許有人以為是靈光乍現,但是實際上是試了好幾遍,重複到自己都不覺得重複了,才有動人的作品給自己開心。所以重複聽或是重複編寫這也沒什麼,只是一種瘋狂喜歡的具象表現罷了,沒有什麼可以完全成為他人的最愛,可是就在重複接納的過程中,找到了可以熱愛的理由,然後就一起走下去了。 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只用電腦快速撥放爵士樂,或是直接打開數位廣播的爵士樂頻道,讓身邊充斥著聲音,不自覺中那放鬆或慵懶或著適合沈思的音符就在生活中跟著急切了起來,黑膠唱片的時代是想象的年代沒錯,但從沒想過我滿箱的CD原來也快被自己淘汰。不行,對於把樂曲的完成在經過一甲子的輾轉保存下的聆聽維持最低限度的尊敬仍是必要的。 我拉開被集體閑置的唱片櫃,拿出一張CD放下去,這時耳邊傳來Chet Baker的小喇叭舒適的像溽暑大雨過後吹來的風,從超過十年的笨重的揚聲器裡,同時配著朋友送的蛋糕,中間塞滿了草莓,喝著手沖的耶加雪菲,聽著舒適的爵士樂,順便看著樂手寫的書「這,就是爵士樂」,過了我最鐘愛的時光,下一首These foolish things,聽爵士樂絕對不蠢,而是一天讓我細細品嚐的事物,撥動我的美好心情,十分聰明的結合。 當然這些好聽、好喝、好看、好吃的東西可以不斷重複再來,可是剛才有一瞬間的彩色,應該就屬於那一刻吧,好像從五感中真的收到了快樂的感覺,真的非常美好,不過不可能隨時都這樣,畢竟有普通時刻,困難關頭,才顯得出美好時光吧!想一想人生就是這樣,美好時光片刻,普通時光一串串,困難時光會流逝,雖說坐落在困難重重的現在,但是終會過去式。 爵士樂是沒有文字的,但是用音符卻夠說話,然後字字句句都敲擊在心上,應該這就是搖擺音符的力量吧,很高興自己可以喜歡上,成為我生命中的加分選項,讓我在遇見十分難熬的意外之後,可以不憂鬱也不哭泣,還可以笑嘻嘻的超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