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07 22:30:46瀏覽334|回應0|推薦6 | |
“風吹著楊柳,嘩啦啦啦,小河的流水,嘩啦啦啦,誰家的媳婦,她走呀走的忙,原來她要回娘家……”隨著《回娘家》的歌聲,我腦海裡常常出現小時候看見的情景:端午節,一個小媳婦,背著娃,提著粽子和鹽蛋,急匆匆地趕路。她們的臉上寫滿幸福,笑窩裡盛滿了快樂。
端午回娘家的習俗,是從唐朝就開始有了,一直延續了下來。端午那天,嫁出去的女兒都要“歸寧”,回娘家省親。這是以前好多嫁做他人婦的女子盼望的事,因為嫁出去的女兒要回趟娘家很不容易,一年中只有幾個節日可以回去看看爹娘。因此,一到初夏嫁出去的女兒就盼望著端午回娘家。不管路途迢迢,她們只知道:“世上最幸福的路,就是回娘家的路。不是誰家兒媳,不是誰的妻,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爹娘的傻閨女……”
我媽媽那代人還保留著端午回娘家的習俗。我小時候因為外公外婆早就不在了,每到端午媽媽就帶著我們去舅舅家玩幾天。那是我們最盼望的時刻,舅舅會把好吃的都留到,等我們去了才吃。記憶猶新的是舅舅家的粽子太好吃了,粽子有甜的、鹹的之分。蘸了白糖的甜粽子,吃起來香甜軟糯;鹹的裡面有各種豆,伴有腊肉顆粒,吃起來鮮香可口。還有那些流著黃油汁的鹹鴨蛋,也是留在味蕾裡的最美味道。
端午還有很多好玩的,舅舅會帶著我們一幫孩子去割艾草、菖蒲,拿回來插在門上,說是可以辟邪。然後還有雄黃酒,我們小,不會喝酒,舅舅就把雄黃酒給我們抹在額頭上、胳膊上、腿上,說是抹了蛇不敢咬我們了。我小時候最怕蛇,每次都讓舅舅給我多抹一點,那天,我們帶著一張大花臉,到處瘋玩。我還有心儀的香包,媽媽和舅媽會給我們做桃心、菱形……各式各樣的香包,還有做成的小猴子的大香包,給弟弟背上。這些用五彩絲線縫制的香包,精致美麗,掛在我們身上,驅蚊祈福。端午過後,媽媽才帶著我們戀戀不舍地回家了。
上世紀60年代,我老家小院裡一直住著十來家人,大家生活在一個院子裡,和睦相處,關系很融洽。那時我們小院出美女,前後有十多個如花似玉的姑娘。石燕橋小街上的人,愛把最美的姑娘冠以“橋花”之名,所以歷代“橋花”大多出自我們院子裡。那些美麗的姐姐們先先後後都出嫁了,我們院子裡少了很多風景。於是,我們就盼著她們在端午回娘家。因為姐姐們回來,就能聽到很多稀奇的故事,還會跟我們帶來很多好吃的東西。
院子裡清姐遠嫁成都。那年端午,他們搭了一輛朋友的貨車回來。雖說是貨車,我們也很羨慕,那不亞於現在我們坐飛機高鐵了。清姐除了給娘家帶來了豐厚的禮物,還帶了粽子鹽蛋和很多好吃的點心。清姐分給我們院子裡每個人都嘗嘗,那是我們從來沒有吃過的美味。如今的美食多得讓我們的味蕾挑剔的像公主,但想起當年的點心,還是回味無窮。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雖然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端午回娘家風俗各異,但都很隆重。過端午的鴨子、粽子、鹽蛋……傳統美食是不能少的。即使條件再差的人家,這幾樣也是要准備一點,那是父母盼女兒回家的心。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雖然現在已經不拘於某個節日才能回娘家了,可我們小時候看到的聽到的回娘家的故事,還在時光的影子裡,不時閃現。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