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萬古英風霸陵橋 / 陳國明
2024/02/16 22:09:35瀏覽427|回應0|推薦8

 

野水洄堤浸柳條,  道旁殘碣記前朝。

   長髯勒馬橫刀處,  萬古英風灞陵橋。”

這是清道光年間傅梓之《許州記》載許州知府甄汝舟寫霸陵橋的懷古詩句。詩中展示了當年關雲長在河南許昌霸陵橋辭曹挑袍的英風,讓我對許昌霸陵橋產生了一種朝聖的望。

位於許昌市西郊的灞陵橋,原名八裡橋。明嘉靖《許州志》載:“八裡橋在城西八裡,相傳為曹操餞關羽處。”八里橋之所以也稱灞陵橋,原因有二:一是八里和灞陵諧音所致;二是可能受長安灞橋折柳送別的影響,世人便稱八里橋為灞陵橋了。

灞陵橋景區內關羽辭曹挑袍處,自古以來吸引多少關羽虔誠信眾前往朝聖禮拜,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前往吟詩作賦。

史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討徐州,擊敗劉備。下邳之戰,降伏關羽。曹操敬重關羽,回許昌後,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舊主,護劉備二夫人,千里尋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橋,贈袍獻酒,以餞其行。羽疑其有詐,立馬橋上,以刀挑袍,長揖而去,開始了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的千古壯舉。

歷史上,關羽辭曹的故事有多種說法。在《三國平話》中的關羽辭曹,是張遼勸曹親自送行,趁機將關擒拿。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關羽留下一封告別信,就擅自離開曹營。當時有些將領要把他追回來,被曹阻止,曹操說: “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表明曹操是位惜才的將領,並具有寬闊的胸懷。

清末以來京劇演出的《灞橋挑袍》,主要依據小說改編而成,同時吸取了宋元曲藝和雜劇的一些優點。劇本說曹操無意謀害關羽,但郭嘉和程昱自作主張,在餞行酒中下了毒藥,企圖毒死關羽。當曹操趕到霸橋向關羽敬酒時,作為關羽好友的張遼皺一下眉頭,是向關羽發出一種不要喝暗號。關羽見狀,猛然想出一計,聲稱先用美酒祭一祭青龍偃月刀,結果酒澆在刀上冒紅光,證明有毒。曹操羞愧難當,表示查出下毒之人定斬不饒,緊接著曹操贈袍,關羽仍心懷疑慮,所以用刀尖挑袍……

歷史與演義對關羽的記載雖然不盡相同,但千百年來,關羽辭曹的故事在許昌當地民間廣泛流傳。關羽辭曹挑袍的許昌灞陵橋似一位見證歷史的老人,他不厭其煩地向人們訴說著關羽令人敬仰的往事。為此,歷代人們喜歡去灞陵橋憑吊懷古,去沐浴灞陵橋的柔風和陽光,去感受關公的威武和英風。

肩披秋日淡淡的朝陽,我穿行在濃濃綠蔭掩映的霸陵橋公園,進入巍巍壯觀的漢闕大門,滿目蒼翠的公園內,一灣泓水,閃耀著粼粼波光;成行婀娜多姿的柳樹,柔軟枝條隨風飄拂。綠絨絨的草地上,花卉斑駁,飄散著襲人的暗香。

灞陵橋始建年代不詳,因關公辭曹挑袍、千裡尋兄的故事而名揚天下。歷經千年滄桑的霸陵橋因年久失修,於1962年遭受洪水衝擊而倒塌。原橋如今僅剩清代遺留橋長21米,三孔,磚石結構。現橋為1990年參照漢畫像而建,三座飛檐翹脊鬥拱相連,高低錯落有致,一律深灰色琉璃瓦蓋頂,兩邊為青石條護欄,儼然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橋。為此,橋為原橋遺存復制,青石上雕有《八仙望柱》及《辭曹書》,《挑袍圖》等,為國內獨有。立在橋頭的明末大將左良玉手書“漢關帝挑袍處”碑,是一塊較為珍貴的明代石碑,只可惜因遭數百年風雨侵襲,石碑有點破損,且字跡已不再明顯,但卻保留了珍貴的文物價值。


重建的灞陵橋東西拱端各築有高3米、長11米的月台,徜徉在東閱台的正中入口處抬頭仰望,湛藍無垠的蒼穹下,立著一尊高大偉岸、通高9米的青石雕塑關羽像。秋陽的和光下,關羽勒馬橫刀,氣宇軒昂,給人以凌空立馬,虎視中原之勢。仰視高高矗立於天地間的關羽塑像,我仿佛感受到從天際飄來了一股英氣湧入心中。

也許是因為灞陵橋附近沒有工業污染,四周芳草如茵,空氣清新。步上橋頭,兩邊橋堤翠柳掩映,時而傳出啾啾鳥鳴。佇立橋頭,迎面樸來的歷史雲煙彌漫,讓我想起一代梟雄曹操,他不僅是一位軍事家,也是一位詩人。歷史上也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是他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他的《觀滄海》詩,通過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讓人看到了這位天才的軍事家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他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灞陵橋雖然歷經多少朝代的風雲變幻,但仍留下當年曹操在這橋頭望著關羽披著他送的袍,騎著他送的馬,投向劉備的懷抱,而唏噓發出“若知深愛至此,又為何曾經相虐相殺啊?”的感嘆。

走近東閱台,南北兩側分立著兩通引人注目的碑刻。南為唐代畫聖吳道子畫的、明代秣陵人許州吏目李宗周立的關羽勒馬挺風圖像。一塊立在橋頭的青石碑上,有明末將領左良玉手書的“漢關帝挑袍處”,對聯是:“亦知吾故主尚存乎?從今後走遍天涯,再休言萬鐘千駟”;“曾許汝立功乃去耳,倘他日相逢岐路,豈敢忘杯酒綈袍”。這幅吊古抒懷的楹聯,揭示了關羽和曹操的內心世界。

古來英雄多重情義,曹操與關羽惺惺相惜,灞陵橋一別,並非從此斷了情誼。據傳,關羽死後,“頭枕洛陽,身臥當陽”,曹操以香木雕關羽身軀,以諸侯禮葬之,留下了千年美傳。如今,當人們走進洛陽關陵參拜關公時,不能不想起安葬這位“義”字當頭雄將的曹操。

“壯志威風千古在,英雄氣概萬夫奇。堂堂廟貌人贍仰,忠勇惟君更有誰?”這是羅貫中贊美關羽的詩句。千年風雲變幻,但敬仰關羽的贊詞不朽。此刻,我站在灞陵橋頭緬懷關羽挑袍處,想起當年叱吒風雲,一生俠肝義膽的關羽,心中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

浩瀚蒼穹,白雲悠悠,橋堤上綠竹猗猗、柳枝輕舞,綠色的空氣撩人。徘徊橋頭,環顧四周,往來游人笑聲朗朗,一派和諧和安祥。喧鬧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穿梭橋面上熙熙攘攘的如鯽游人,和橋邊的綠韻交織,構勒出一幅莊嚴的朝聖圖。

地處中原的灞陵橋,因“關羽挑袍”聞名,是一座令人肅然起敬的橋。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我的先祖來之於中原,我鐘情這座位於中原許昌的灞陵橋,我要張開雙臂擁抱這座因關羽揚名的不朽橋梁。我突然心生感悟,承載著三國文化歷史的灞陵橋,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座因關羽聞名的橋在人們心中所享有的重要地位。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803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