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11 22:24:01瀏覽318|回應0|推薦8 | |
臘月的誘惑,行走在歲月裡的年,夕陽的余輝攪亂了故鄉上空的炊煙,讓臘月醞釀出濃濃的年味。多少個臘月都已成為往事,臘月是一年中的歲末,成了農歷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農事上是閑了,生活節奏因此放慢了,也成了家家為准備過年而忙碌的一個月。沿襲數百年的臘月,因冷,讓你忙出溫暖。隨後臘月衍生了幾個節日,臘八節、祭灶、除夕夜等,所以臘月便成了祭祀之月。
臘月的誘惑,行走在歲月裡的年,離“年”近了,遠方的游子就會加速朝家鄉的方向奔跑,讓鄉愁變得如此厚重。“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這是流傳在老家數年的俗語,臘八成為臘月裡的重要節日。也有人說臘月從一碗臘八粥開始,“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這話一點不假,臘八粥我沒有刻意追求過,看著左鄰右舍熬出花色繁多、美味香甜的臘八粥,好生羨慕,口舌生津。如果把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放在你面前,頓時使你胃口大開。有人說臘八粥能增壽增福,我略有感覺。南宋詩人陸游有詩為證:“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而今臘八粥演變成一種慶祝豐收的習俗,像征來年五穀豐登、豐調雨順。
臘月的誘惑,行走在歲月裡的年,臘月裡的每個人,擠進了緩緩的人流。聽著臘月的召喚,努力朝著家的方向奔跑,讓故鄉的天空溫暖濃重。過“小年”,又叫祭灶。有的人家是臘月二十三,有的人家是臘月二十四。明代時祭灶是臘月廿四,清代以後是臘月廿三。祭灶的風俗,相傳甚久。《論語》中記載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帶有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色彩。清朝時期,祭灶的儀式比明代隆重了很多。灶祭後還要舉行掃房子,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古人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人驅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演變為年終大掃除。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寓意,其意在把一切“窮”運、“晦氣”掃出門,這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臘月的誘惑,行走在歲月裡的年,追趕著臘月的腳步,唯一不變的是臘月的誘惑,讓年味漸漸濃郁起來。故鄉的《臘月歌》流傳至今:“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小孩子過年是最高興的,有種急不可待地感覺,天天問大人什麼時候過年。還唱著新學的兒歌:“吉祥春聯貼門上,好運連連運道旺;大紅燈籠高高掛,喜慶降臨如意家;鞭炮聲聲辭舊歲,生活美滿幸福長。”過年那天,年味到達高潮,臘月也劇終了。燒香塔、放鞭炮、吃餃子的戲開始上演,然後給老去的人上墳,去每家每戶拜年。
當日曆翻到臘月,思鄉的心油然而生,仿佛看得見年的步伐在挪動。臘月己經來了,細細地數著那離年最近的幾個日子。臘月裡的故鄉,幾乎每一件事都與年有關。這一走便走進了臘月,走進了一個被春聯、鞭炮染紅的月份。年的日子也正是從這瑞雪中起步的,和和氣氣的團圓飯把幸福的臘月推進了春天,多了親情、多了包容。臘月的誘惑,真是行走在歲月裡的年。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