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棉籽油毒嗎?買油最好的5對策
2013/10/27 10:12:37瀏覽561|回應0|推薦0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油在飲食生活的重要性。但這幾天,台灣人每天起床翻開報紙、打開電視,都在面對驚嚇。

  • 2013-10-22 Web only    文/黃惠如、林慧淳、王暄茹、楊心怡

油品大廠為了降低成本,擴大市佔率,摻低價棉籽油、並非法添加色素混充。造假事件愈滾愈大,幾家市佔率數一數二、耳熟能詳的大品牌紛紛捲入。

食品藥物管理署為安定民心全面稽查油品廠,截至25日為止,共稽查了166家油品廠。

棉籽油毒嗎?

文化大學食品營養學系主任施明智指出,棉籽油精煉後就是一般的食用油,若經過脫膠、脫色、脫臭等精煉步驟,便可幾乎完全去除棉酚(Gossypol)。若未經過精煉,則含有棉酚,棉酚具有生殖毒性,會造成精子死亡、抑制精子生成以及減少精子數。

目前全球唯一針對棉酚規範限量的國家是中國大陸,規定棉酚含量須在0.02%以下。不過一般來說,棉籽油較常用於工業用途,例如製作肥皂等。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孫璐西認為,不需過度擔心棉酚的毒性。因為棉酚在油裡的溶解量本來就少,再加上台灣油品精煉技術純熟,若未精煉的棉籽油顏色較深且有混濁感,從油品外表就能看出。

23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大統長基與富味鄉的棉籽油,都未檢驗出棉酚。

檢驗無法揪出犯罪

這次油品食安事件也暴露出,檢驗無法揪出惡意犯罪。

因為橄欖油的油酸高,若利用便宜的棉籽油混充,施明智推測,應該是加了高油酸葵花油,只要計算好脂肪酸比例加以調和,連檢驗單位都分析不出來。

全國公證檢驗公司實驗室經理張毅偉也解釋,以現行的檢驗方法而言,要查驗食用油是否摻假並不容易。

油 並不像三聚氰胺或塑化劑,是單一元素,檢驗結果一翻兩瞪眼;目前最常用是以油品中的脂肪酸組成比例分析,不同的油有不同的組成比例,但即使同樣是橄欖油, 不同產地的橄欖製成的橄欖油,比例上又會有差異,可變性太高,需要累積大量的資料庫樣本數,及可接受的變異範圍做比對基礎,才能判斷。

GMP保證流程,不保證品質

GMP發展協會在18日取消了大統食品廠的17張認證,消費者對於國內外認證的信心全被打趴在地上。

其實,大統申請通過GMP及ISO多張認證,但這些認證只保證流程,不保證品質。

「制度要全面檢討改進,先砍掉問題廠商是治標,改革食品產業的品保網絡才是治本,」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執行顧問周能傳強調。

建立制度,更待何時

在此同時,一份歐盟根據學術研究、警方紀錄與產業諮詢的食品安全初稿,也揭露了十大最容易詐欺的食品。此篇報告指出,食品詐欺特色是用摻假、替換、竄改及偽造等方式故意誤導消費者,以致在財務上獲利,和台灣同出一轍。

當食品安全事件愈來愈大條,愈來愈難以察覺,大廠、市佔率高、認證標章,以往我們用來購買安心的方法,一再失靈時,怎麼辦?

施明智認為,最近一連串食安危機是國內長期疏忽食品衛生安全的反撲,食品技術、安全管理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現在不要求安全食物,更待何時。

■解方1:評等結果應公佈

GMP認證廠商仍需接受稽查評等,評等結果應列入公開資訊。

多數消費者並不知道原來GMP認證廠也有好壞之分,只單純相信「有認證有保障」。但大統在過去即是被評為最後一級──「普」級的廠商,必須每個月接受查核,行內人或許不訝異,但卻震驚消費者。

認證只是廠商的行銷符,不是你的飲食的保命符,」食材達人朱慧芳說。

■解方2:行政體系轉為檢調體系

周能傳認為,大統長基食品廠是處心積慮的智慧型犯罪,老闆掌控配方,相關表單都造假,而且能調配出和橄欖油脂肪酸比例類似的混充油來,最後請檢調單位出馬才查到配方證據。行政院未來將訂定「食品違規事件裁罰原則」,凡摻偽、假冒、添加,可直接移請司法偵察。

■解方3 :稽查要人、也要專業

檢驗技術也無法揪出問題時,得靠現場稽查找證據。

台 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要透過真正有效的現場查核去管理食品廠商,「查廠如果只查幾小時都不是看真的,要駐廠1~2天,將生產過程從頭看到尾, 並查核進貨、銷貨、存貨量,」他說。衛生稽查人員也得是內行人,才知道該看哪裡、怎麼看出端倪。可惜的是,政府查廠人員多是護理背景,要看門道還需要與時 俱進的培訓。

施明智更建議,比照HACCP流程中「食品安全管制小組需有一人取得食品技師資格」的規定,強制各廠商取得標章必須聘任經過國家考試的「食品技師」,由專業人士控管監督工廠運作,他也坦言,制度建立需要一步一步來。

■解方4:制裁至少加倍奉還

歐盟這份食安報告建議,制裁業者從食品詐欺取得的好處,至少兩倍。

兩年前塑化劑重大食安事件,一審法院僅判賠120萬,若黑心賺得比罰得多,將無嚇阻作用。

拿回飲食自主權

而每天進食的我們,也該重新思考飲食的意義。將飲食視為權利、更是義務,不要將照顧自己飲食的權力全部委託他人。

也許我們並不會一吃斃命,但一再的食安事件破壞了長久以來我們對食物的安全感、信任感,食材達人朱慧芳認為,是「拿回飲食自主權的時候了」。

朱慧芳自己吃的油,便是自己找認識的有機農夫種的有機花生,拿給認識的傳統榨油行搾。

一般人會詫異,這麼麻煩?但朱慧芳認為,如果你將飲食視為生命重要的事,就會重新控管吃進去的食物。

要拿回飲食自主權,她建議第一步:你吃最大量的食物,去認識生產者吧!若你吃最多米,去認識你的稻農吧。一步步將飲食自主權拿回來,你的飲食不會一夜翻轉,但時間一久,一定可以吃出真食物的真滋味。

也有人會辯解,上班很忙,每天只能吃便利商店。朱慧芳建議,你依舊可以在這樣環境裡選擇最好的。例如切片的水果比果汁好,整顆的完整水果又比切片的水果好,一步步認識真食物。

也許有更多的內幕是無法從食品標示中判斷出來,以下是目前環境下,買油最好的對策:

■對策1  少吃油

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黃青真特別強調,「少吃油」。飽和脂肪已經證實和乳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癌有關。

台灣新版的飲食指南將每日油脂攝取從2~3湯匙(即30~45公克)降低為5~7茶匙(即25~35克),烹調隨便加上一匙油,就增加135卡,況且外食、加工食品、肉類隱藏更多看不見的油脂。

■對策2  不要一瓶油打天下

營養專家都強調,必須依烹調方式選擇油品。油炸、重炒需要飽和脂肪高、比較穩定的油,如苦茶油;涼拌、輕微拌炒則可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橄欖油、亞麻籽油,這樣既可吃出健康,也能分散風險。

■對策3  不要往便宜貨奔去

黃青真指出,若往大賣場走一趟就會發現,大統橄欖油一公升200元上下,一般的橄欖油價位在380~420元之間,「高價不保證品質,低價絕對要疑心」,她強調。

■對策4  不要固定品牌

過去建議,買菜要不同產地、不同攤商以分散風險,現在這樣的建議依舊適用於食品,「大小牌子輪流換,」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建議。

■對策5  依料理方式買橄欖油

許 多人都認為,橄欖油要買Extra Virgin(標準檢驗局規定的中文名稱是「特級冷壓橄欖油」或「初榨冷壓橄欖油」),是最頂級的橄欖油,但其他還有純橄欖油(Pure)、精製橄欖油 (Extra Light),目前在超市或大賣場只能買到這三種等級,初榨冷壓橄欖油養分高,適合涼拌,而純橄欖油和精製橄欖油發煙點高達230~240℃,可以用於 煎、炒、炸。

而「優質橄欖油」、「100%特級橄欖油」等都不是正統的標示名稱,消費者購買時千萬要小心(見「橄欖油有三級,用處大不同」)。

■對策6  食育從小做起

朱慧芳強調,口感要從小訓練,讓小孩學會選擇好食物的能力,將會受用一輩子。例如家裡不買食品,只買真食物,讓孩子參與料理的過程,如買菜、烹調以及飯後收拾。

食安問題已經存在幾十年了,今年爆發特別多,只「表示大家愈來愈積極,反而是好事,」朱慧芳樂觀地說。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isa37&aid=920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