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善业道经大意 净空法师讲述2
2010/12/07 14:48:04瀏覽103|回應0|推薦0

【经】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正是《华严经》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很深,但确是真理。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貌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心里所想不一样,假如两个人的面貌相同,可知这两人的思想、德行、嗜好都大致相同。由此可知,六道众生的相貌决定不同,而阿罗汉的相貌也大都不相同。菩萨的相貌很接近,因为他们烦恼少,心地清净,但仔细看,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细,则好像都相同。到成佛,心里一个妄想都没有了,‘佛佛道同’,相貌就完全相同。有同学问我:‘法师,您说佛的相貌完全相同,可是我看到的很多佛像都不同,这是什么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佛本来的相,人心不同,所造的佛像面貌自然不同。

 

【经】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这是很深的道理,是随真谛而说的事实真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把心法、色法,也就是精神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真的看破了。‘看破’是彻底明白,明白后,当然‘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几个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经的术语,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我们初学佛法,就从此地入门,学看破和放下。

 

佛又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合起来看,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初学的同学听到,认为‘佛教怎么这么消极?’其实,这不消极,这是真正积极,因为知道一切皆不可得,所以自私自利的根就拔掉了。念头一转,才知道人生真正的价值,就是为众生服务。为自己,一样都得不到,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众生,才能得到圆满的虚空法界,因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一般人都觉得讲因果很消极,其实这观念错。真正明了因果才会真积极,佛法所谓的真精进。因果之不空,乃因果有三种现象不空。第一、因果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刹那刹那在转变。第二、因果相续不空。第三、因果循环不空。有智慧的人明了后,就会‘应修善业’。这是真精进,积极为社会大众造福。

 

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没有一天休息过。现在有许多国家,五十几岁、顶多六十几岁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岁还没退休,还天天在讲经教学,你若说学佛人消极,那我早该退休了。诸位仔细翻《大藏经》,从头到尾有没有‘退休’两个字?佛菩萨教化众生,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永远没有休息,永远没有退转。佛教菩萨修‘精进波罗蜜’,哪会退转?消极或退转都不是佛法。其次,佛说:

 

【经】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

 

这句是教我们细心观察,佛的大圆满智慧与福德相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菩萨的‘妙色严净’相,也是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乃至于世间国王、大臣、大富长者的端正庄严相貌,都是由修集福德所生,一般没有福德的人,都不能跟他们相比。我们要懂得这个因果道理。我们想过大圆满的生活,不修福积德,怎能成就?

 

世间修什么样的福报最殊胜?佛告诉我们:舍己为人、为社会、为众生、为正法久住,这个功德无比殊胜,福报也就无与伦比。问题是,我们要能相信,要肯干。

 

许多同修在经典中读过这些经文,也听过这些讲解,可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他们怀疑:‘如果我辛苦赚来的钱布施掉了,明天谁布施我?我今天供养别人,明天谁供养我?’于是犹豫不决,不敢去做,佛陀的教诲就永远不能实现。我们看到古书上的记载,古时候有人做,但我们不敢相信,恐怕这些书大概是劝人为善的,未必真有这样的果报。

 

这几年,我们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做了一个实验。我们真干,决定没有怀疑,没有畏惧,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做了之后,果然有效,而且殊胜。这两年来,东南亚遭受经济风暴,每一个行业的收入都减少了一半,许多还面临破产,佛门也受了很大的影响,一般寺院道场的收入也少了一半。可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不但没有受到影响,收入还月月增长。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把佛陀的教诲证实了!只要你认真努力去修因,果报自然来,你修财布施,你一定得财富,钱财自然源源不断而来。

 

我们与许多宗教接触,常在居士林聚会。他们对居士林感到非常惊讶:‘你们的钱从哪来,怎会有这么多?’

 

李木源居士答覆得好:‘我们有后台老板!’

 

大家就追问:‘老板是谁?一定是个大富长者。’

 

李居士告诉他们:‘我们的老板是阿弥陀佛,我们完全听从阿弥陀佛的教诲。’

 

阿弥陀佛怎么教我们?《无量寿经》所讲的,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接受佛的理念、教训、方法,全心全力修财布施,所以财富源源不断而来,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我们也修法布施,所以居士林上上下下都有智慧,每天至少有一千多人活动,都没有争论,欢欢喜喜,见面时都带笑容,所以到那里参观的人皆叹为稀有!真正做到了‘人和’。我们对于贫、老、病、苦的人,都全心全力的帮助他们,这叫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财富、智慧、康寿三种果报都非常明显,这就证明佛陀的教法真实不虚,我们不应再怀疑。这是团体兴旺的例子。

 

至于个人福德的例子,我们看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在十一年前得了癌症,癌细胞扩散到内脏的几乎每一个部位,医生说他的寿命仅剩三个月。他在这个时候勇猛精进,万缘放下,一心一意为佛教服务,到居士林做义工,等待往生。他已经等了十二年,还没往生,再去检查,癌细胞没有了!这是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所以他是‘乘愿再来’身,他的‘业报身’十年前早已结束。我年轻的时候,一点福报都没有,看相算命的人都说我短命。学佛之后,我认真努力学习,依教奉行,结果命运改过来了。

 

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身叫‘业报身’,我们每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是为了酬偿业报而来。但是,聪明人遇到佛法,就应当把业报转变成愿力,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不是死了以后再来,就在今生,要懂得转变。如何转?从前念念为自己,现在把这个念头断掉,念念为社会、为佛法、为众生,为别人超过为自己,以愿力超过业力。这个念头转过来了,就叫乘愿再来。

 

你们想想,人家能转,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念头一转过来,就得大自在,前途一片光明,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把握,多么快乐!世间人都怕死,但是修行人绝不怕死,因为他们明白,了脱生死,就不受后有。所以,修行人决定是随愿往生,心中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念念都与世尊的这一段教诲相应。

 

千万不要像《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若真如此,你所感得的果报是饿鬼、地狱、畜生,因果的转变、相续、循环会愈变愈差。凡是往下流转的,都是不懂因果的道理,才造作罪业。真正通达因果,要愈转愈殊胜的人,没有不断恶修善。

 

具体的教学,无过于《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流通得很广,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所提倡。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建立的苏州‘弘化社’,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的份量最多。我看这三本书的版权页,每一版至少两万册,多则五、六万册,他印了几十版,概略的统计,印了超过三百万册!老和尚是净土宗的一代高僧,一生中所有信徒对他的供养,全都用在印经,不做别的事情。为何不流通佛教经典?‘弘化社’佛经数量印得很少,每版一、两千册,最多三千册,三千册以上的很少。这三本书都不是佛经,为什么印的数量这么大?这引起了我的省思。

 

我认真反省,才了解祖师的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佛教徒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殊胜利益,应当从‘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开始。《了凡四训》对于因果的理论与事实,说得非常透彻,所以印祖一生大量推动。《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以及《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帮助我们认识‘种善因决定得善果,造恶业肯定有恶报’,勉励我们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就在《感应篇》与《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本中国古德写的书都不长,《感应篇》一千多字,《阴骘文》七百多字,没有佛家的戒律术语,我们读起来容易理解,而且亲切,很有受用。这部《十善业道经》教我们怎样积德修善,可以做为《感应篇》的总结。

 

【经】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不但我们自己常应如是修学,而且要帮助社会大众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了达因果的目的,使人人懂得断恶修善,不必等人劝勉,自己会发心修学。佛接著嘱咐我们: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MUNDO&aid=467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