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 煮雲法師著2
2010/11/21 07:35:28瀏覽82|回應0|推薦1

一○ 紫竹林原來還是紫竹石

 

「白蓮臺上彌陀佛,紫竹林中觀世音」這兩句話,我想凡是一個中國人,皆是耳熟能詳道得出的,尤其在紫竹林中坐著的,一手執淨瓶,一手執楊枝的觀音大士聖像,龍女站在身旁,鸚鵡口銜佛珠,善財童子在下邊參拜,這一幅精美的聖像圖,不知令多少見過的人心羨神往啊!老實說筆者在小孩子的時代,就聽了很多的人傳說,朝南海到紫竹林中參拜活觀世音菩薩,當我未去南海時,也以為真的像圖像上一樣,有一個活的女菩薩,坐在茂林修竹的紫竹林中,有善財龍女,隨侍在旁,常與來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說些成佛作祖的神奇妙法。迄至我三十六年正月,跟隨幾個同參道友,結伴朝南海,因為後山法雨寺,開期傳戒,我們就掛單住在後寺雲水堂,那時在船上還沒有上岸的時候,老遠就看見上文所寫的「道頭牌坊」,從人海擾攘的上海,來到這海天佛國,心中真有說不出的愉快和清涼,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揹起「朝山進香」的黃布香袋,跟著多年常來的老香客,往各寺院中燒香拜佛了心願。我們翻山越嶺,前山忙到後山,寺院跑到庵堂,我老有一個疑念沒有打破,那就是沒有看見紫竹林中的活觀音,又不敢在同參面前提起來問,恐怕他們要笑我是個「土包子」,好在來日方長,這個疑問只有秘而不宣。第二天有人提議去紫竹林進香,徵求那幾位願意同去的,我是第一個舉起手來附議,因為有幾個去過的不願再去了。我是一心一意的要到紫竹林中朝拜活觀音,恭聞法要,那知跑到紫竹林,仍然還是看見一班善信們拜佛求籤,並沒有看見有甚麼活觀音菩薩,在那裡說法給人聽;善財龍女也是一無所見,更感覺奇怪的,連紫竹林的那些茂林修竹也不知跑到那裡去了。這一來使我大失所望,以為這裡決不是紫竹林,詢問同來的人,他們說這就是紫竹林,再沒有其他第二個紫竹杯。因此我這個疑案,不能再不設法解決了,我決意找本廟的大師傅問個究竟。我拉了一位該院的知客僧,坐下來和他談天,請問他紫竹林的由來,為甚麼看不見紫竹林中的觀世音?他用手一指說:「那不就是紫竹林嗎!」我依著他的手指的地方看去,只見那臺上擺了一塊大石頭,我說:「那是一塊頑石,那可算作紫竹林呢?」他說:「你再去仔細看看,那石頭上面不是有紫竹嗎?」我問他這是甚麼意思,請他詳細說明,他說這裡有一段很有趣味的故事,說明紫竹林名為紫竹石的由來。

 

一一  向蛇王借山菩薩顯神通

 

故事是這樣的:相傳普陀山,山上有一個蛇王,率領牠的子孫,盤據在這個山上,大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之勢,甚麼人也不敢來侵犯牠的地盤。有一次觀世音菩薩變成一個老比丘,來向蛇王借山開道場,以廣度娑婆世界的迷昧眾生,蛇王為了要保持自己的權益起見,執意不肯。牠說:「這是我子孫萬代帝王之業的根據地,怎麼可以隨便借給你和尚開道場,度化眾生呢?」菩薩見蛇王蠻不講理,也就不客氣的說道:「你有甚麼能為可以大膽的拒絕我不借呢?」蛇王見菩薩問他有何本領佔據不借,牠說:「我能現出原形來,圍繞此山三匝。」菩薩笑而不信的說:「你真能現原形繞三轉的話,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沒有本領,不能繞山三匝,那時又怎麼說呢?」蛇王慨然的說:「這是我平常繞慣了的,那裡有不能的道理?假使我圍不到時,我一定把山借給你開道場!」菩薩說:「一言為定,不可失信。」蛇王挺起胸脯來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罷搖身一變,現出原形來是一條千年怪蟒,又粗又長,慢慢的開始圍山,菩薩這時也運用神通妙法,把這座山慢慢的放大;蛇王圍圍圍,菩薩的山也放放放,結果一匝還沒有到,蛇頭和蛇尾都連接不到。菩薩見蛇王無能為力了,笑著對牠說道:「現在你不能圍繞三匝,還有甚麼話說?山該借與我開道場了!」蛇王無可奈何的說:「今天不知倒了甚麼運,每次我都能圍三匝,今天怎麼一轉都圍不上?借是可以借給你,不過你也顯一點神通給我看看,才能使我甘心認輸!」菩薩說:「那很容易!我手一指,這個地上的一塊石頭上馬上能夠現出紫竹來!」說罷用手一指,忽然那塊白石上就現出無數的紫竹來,據說就是那塊紫竹石。後來有許多朝山進香的男女們,都攜帶小紫竹石子,帶回去做紀念品,這就是普陀山紫竹林的由來和出典。

 

一二  千步沙海潮音聲吼如雷

 

當筆者初到普陀山的時候,睡在後寺上客堂裡,當夜深人靜的當兒,聽到千步沙那裡的海潮音,聲若雷轟,震耳欲聾,像萬馬奔騰似的,比歐陽修秋聲賦中所說的聲音還要大上百千萬倍。我最初以為是開足馬力的特快車響聲,繼而思之,不對,這裡是海洋中心,那裡有甚麼火車呢?簡直鬧得我大半夜睡不著覺,第二天問他們老住山的人,才知道是「海潮的聲音」,這種雄壯宏大的海潮音聲,我還是出生以來第一次聽到,法華經普門品的偈語說:「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到今天我才證實不謬。

 

傳說這個海潮的音聲之所以異常響亮,也有著一個小故事:就是蛇王雖然無條件把山借給菩薩開道場,但他要菩薩說出一個歸還的日期來,到時候可以物歸故主。菩薩對蛇王說:「那一天全山聽不到我的弟子敲木魚的聲音;或者千步沙前的海潮音聲不響了,那時我就把山讓還給你」。普陀山現在發展到三大叢林,八十餘家院庵,一百六十多個茅蓬,所以每天木魚音聲是不會斷的。或者現在時局變動之際,普陀山聽不到青磬紅魚的音聲,恐怕就是這蛇王來討山了,不過海潮的音聲是永久不會斷絕的呀!最奇觀的是海潮拜浪,不管吹起甚麼東南西北風,千步沙的海潮是始終不會隨風轉浪的,仍然是一波一波的撲向這一邊來。有人說:「這是海潮拜浪」,無情的潮水也知道朝拜觀世音菩薩。如果遇見大風激盪,那千步沙的波浪,若雷轟雲湧,眩目震耳,來若飛瀑,止若曳練,倏然萬變,不可名狀,筆者往往遇著大風擊浪的時候,一個人溜奔到海邊,站在千步沙石上欣賞這俗人難得一見的大海之奇觀,那一種身心蕩然的境界,不是筆墨所能形容於萬一的。

 

一三  前寺山門永不開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前寺還有一件很值得一談的事情,在這裡應該追補一下,因為這件事也很少有人提起來討論,所以容易遺忘了。那就是前寺的山門和其他的山門不一樣,其他寺院的大門都是開著的,獨有前寺的山門是永久的關閉著,陶淵明所說的「門雖設而常關」,這不啻是普濟寺的大門寫照。筆者初到普陀山,遍遊全山,七八十個大小寺院,沒有一家的山門不是開著的,唯有前寺的山門老不開。筆者為了此事,也曾問很多本山的子孫(就是在山上出家的和尚),皆是「語焉而不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甚麼前寺山門永不開?查問的結果都是似是而非,問不出一個水落石出來。有一個老人對我說:「這個山門要當今天子,皇帝萬歲,御駕親臨本寺,方才可以開山門迎接聖駕,平時甚麼人來也不許開的。」這位冬烘先生簡直睏在鼓裡做夢,還在想有真龍天子出世,真是可笑又可憐。我說:「現在是民主時代,那裡有皇帝出世呢?如果百千萬年,沒有皇帝萬歲來,這個山門也是百千萬年緊閉不開嗎?再問一句為甚麼一定要皇帝來才開呢?」那位老修行,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云亦云,最後還是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後來一直到筆者進前寺客堂任知客,常常陪遊客們談天,遊客們無非是想知道本山的歷史、詢問對本寺各種不了解、有疑問的地方,往往遊客們的問題就轉到前寺山門上去了,「請問大師傅,為甚麼此地的山門不開呢?」偏偏我不知道這個來歷,而他們偏偏要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真是要命!我又不好用那個老修行告訴我的要等皇帝來才開的話,拿來答覆遊客,因此沒有辦法答出一個所以然來,只好老著面皮,裝著聽不見,來一個「顧左右而言他」,不過這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如何把這一疑案打破,方好應付其他遊客們的盤問。普陀山誌我也翻過兩次,也是找不出根據來,那只好借重神話傳說:中國的各大名山,皆有他不可磨滅的神話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神話故事,筆者現在把從各方所探訪查問得來的各種說法,以及和前寺山門有關的故事,綜合起來寫在下邊,以供讀者參考。

 

一四  觀音大士遊天臺

 

話說南海普陀山的觀音大士,有一天在山上忽然靜極思動起來,想另找一個地方遊玩一番,換一換新鮮的空氣,想罷就登上山頂的最高峰——佛頂山,睜開慧眼,矚目遠眺,遙望天臺山國清寺是一個風景幽美的地方,有很多的頭陀和尚在那裡來往不息。一定是我們一家人:「好吧,我就去天臺山上走一遭!」想罷一個飛步,跨過「觀音跳」(觀音跳在紫竹林那一邊,現有觀音菩薩足跡,印於石上,傳說觀音菩薩是由此跳過海去的),來到天臺山國清寺山門外,只見山明水秀,老樹成蔭;茂林修竹,綠草如茵,真是「別有天地在人間」。國清寺裡的五百個阿羅漢,他們每天三三兩兩的站在山門外,東張西望,希望有甚麼善男信女的大心檀越,來山進香,可以廣結善緣,隨手布施金錢。他們一眼看見觀世音菩薩,衣履整齊,威儀莊嚴,以為這一個有錢的大護法,一定有很多的金銀與我們結緣,因此他們都拿起看家的法寶來了,把衣服兜起來一齊說道:「阿彌陀佛,結結緣!」觀世音菩薩以慧眼看出他們皆是活羅漢,應化人間,逢場作戲。一個個的活像真的,把觀音圍著化緣,他們也不知道彼此皆是一家人,更不知道是南海普陀山的大菩薩,簡直被他們圍得沒有辦法,菩薩只有笑而不言。最後還是國清寺的方丈大和尚,道德高尚,另具慧眼,他看這位不速之客,一定是那一座名山的大菩薩,下降人間遊方度化的,因此趕緊上前,推開眾人,打起招呼,合掌問訊:「請問大德,是從那座名山而來?」觀音大士也就答禮道:「我是南海普陀山慈航普渡的觀世音,今天特來貴山「賞名山勝境。」那一班傻羅漢,一聽說是觀世音更加高興起來:「難得大菩薩光臨敝山,使我們增光不少,一定在我們這個小地方,多盤桓幾天,讓我們這些小羅漢們供養供養大菩薩,我們大家做羅漢菜,請你吃我們的羅漢齋。」這就是俗人所說的:「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

 

一五  菩薩造橋羅漢建塔

 

觀世音菩薩來到天臺山,東遊西玩,不知不覺的已經玩了好幾天,每天都有不少的羅漢請他吃羅漢齋,同時又看羅漢們不是刀耕火種,就是靜坐參禪,不覺從心中生起一種敬慕心來,心想我在這裡整天的受他們供養,實在有點過意不去,一心想要對這名山,有所報效,也好留一點「聖蹟」才不負此行。有一天對他們羅漢說:「貴山雖有寬暢的大殿,但缺一座高大的寶塔,這是美中不足,不夠莊嚴。我建議你們,能再建造一座寶塔,那就更壯觀了!」其中有一位羅漢插嘴說道:「本山沒有寶塔,並不大要緊,最感頭痛的是我們千丈岩缺少一座交通橋,實在太不方便,人家來來去去的,總要繞一個大圈子,在我看起來,不如先造橋,然後造塔。」觀音菩薩,為欲成就這一件好事,便帶著試探的口吻對他們說:「造塔是供養佛的,眾生見了禮拜旋繞,有莫大的功德;橋雖重要,可是塔也不能少,現在我們可以分頭工作,你們五百位羅漢,共同造塔,我一個人來替你們造一座橋,好不好?」五百羅漢,一聽此話興奮極了,齊聲說道:「好呀!好呀!承蒙大菩薩不棄,發心幫助我們,這再好沒有了。」菩薩又說:「我們不妨來個競賽,限定一夜之中,要把寶塔和大橋造成功,看誰的工作先完成?」羅漢們都是有大神通的人,這一點小事算得了什麼,一致的答道:「好!好!說做就做,今天夜裡我們就幹吧!」

 

他們兩方面,各人心中皆有各自的打算,觀音菩薩心想,要建築一座高大的寶塔,一夜的時間看他們到那裡運這些磚木材料來?我想他們是不容易竣工的,我只要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一座大橋就能造成功。羅漢們意謂:難道我們五百位大阿羅漢,輸給一個觀世音菩薩?俗說:「雙手難比四拳,你看,千丈岩的地方,有這樣高,這麼闊,而想造一座大橋,一夜的工程,不怕你有什麼通天的本領,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雙方皆存了輕估對方的心理,都以為自己有辦法,了不起。

 

當更深夜靜的時候,國清寺裡送出清脆悅耳的鐘聲,大家也很熟習這是大眾的號令(佛家的內行話叫做開大禁,就是招呼大眾睡覺的號令)。羅漢們等到大家都睡了覺,便開始工作,他們這時大顯神通,搬磚運石,搬的搬,砌的砌,忙得不亦樂乎,觀世音菩薩為了好奇心驅使,躲在山凹裡偷看他們如何建造寶塔,在黑暗中只見人頭鑽動,來來往往的忙個不休,他們真是神通廣大,很快的時間,就把一座寶塔起得很高,真不愧是得了六神通的阿羅漢,不能再輕視他們無能了。這時觀音菩薩忽然想起,自己是和人家比賽的,怎麼老看著人家造塔,自己造橋的工作還沒有動工,天已經差不多四更左右,如果再不動手的話,豈不是要打敗仗了嗎?他趕快的一個飛身,跨上高山,顯起大菩薩的神通妙法來,兩腳跨在「千丈岩」的兩岸,雙手拉著兩邊山頭,往中間合,說也奇怪,山上的石頭見了他好像和好的麵粉一樣的柔軟,兩個山頭,合成一起,就成為歷史上千古有名的天臺山上的「石梁橋」。觀世音菩薩,把橋造好了,外邊的天還沒有亮,再去看看羅漢們的寶塔,還沒有峻工,菩薩忽然故意的和這班羅漢們,開一次玩笑,躲在山凹裡學起雄雞的聲音,喔喔的啼個不休,羅漢們正忙得起勁的當兒,只有一個寶塔頂沒有蓋上去,忽然聽到金雞報曉的聲音,以為是金雞三唱五更明,不管工作完成不完成,時間一到就要住手,因此寶塔的頂沒有蓋上去,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五百羅漢一夜建成的「通天塔」。同時也有人說:「羅漢的功德沒有菩薩圓滿,所以寶塔不能完工。」

 

第二天,天臺山附近城市裡的居民,屋上的煙囪都不翼而飛了,大家早上起來燒早飯,因為沒有了煙囪,熏了滿屋的煙氣,弄得大家莫名其妙,沒有辦法,只好在牆上開個洞排煙,起初以為一家如此,那知全城皆然,每家屋項上的煙囪的磚頭都沒有,不知被什麼人取去了,經過報告地方政府調查的結果,原來天臺山國清寺忽然多了一座很高大的「通天塔」。大家聽了都湧了去看,寶塔的磚頭很不整齊,大大小小,裡裡外外,黑黑白白,煞是奇觀。這時大家才知道全城的磚頭皆到了這裡來造了寶塔,同時也都知道是天臺山的五百羅漢顯的神通,他們不但不怒恨,反而更加敬佩羅漢們的法力無邊,因此習慣成了自然,一直到今天,天臺山附近城市的居民屋上都沒有煙囪,這也成為那個地方的風格,同時我們也多知道一點地方常識,這就是天臺山地方沒有煙囪的由來。

 

五百羅漢因為所造的寶塔,一夜未能竣工,成為千古遺憾!後來查明還是觀世音菩薩暗中與他們開的玩笑,使他們工作不能完成,功虧一簣,這個玩笑開得真大,真是豈有此理!羅漢們心想你為什麼到我們天臺山來欺人,使我們五百人都被你愚弄,倒了架子,要我們當場現醜,今後我們有何面目見人?他們越想越惱,大家因此開了一次緊急會議,目的是「南海普陀山觀音菩薩欺人太甚,我們這次吃他虧,倒了架子,我們應該如何報復他一下?」其中有一位羅漢站起來建議說:「他能到我們天臺山和我們取笑,教我們倒了架子,我們也可以一齊到普陀山去鬧他一個天翻地覆,方出我們心頭之恨。」大家一齊答道:「對!對!我們說去就去,乘著普陀山二月裡是大香會期,二月十九又是觀音誕,我們就在這時候去正好,乘來山進香的客人特別多,我們可以混進去,使他們人不知鬼不覺,我們可以看時行事。」說罷,紛紛的各顯神通,騰雲駕霧的直奔普陀山而去。

 

一六  五百羅漢大鬧普陀山

 

話說五百位大阿羅漢,離開了天臺山,一齊來到南海普陀山住下,他們都是化成掛單的窮和尚,衣服不整,破爛不堪,窮相畢露,甚至還有變五體不全、瞎眼啞口的醜和尚,更有什麼十不全的瘋顛僧,奇奇怪怪的無所不有。他們的目的是來破壞觀世音菩薩齊整、莊嚴、清淨美觀的道場,倒他的架子,所以他們格外的裝出那窮樣子,壞形相來,看見香客就把破海青兜起來向香客要錢——化小緣,到處皆聽見他們的化緣聲:「阿彌陀佛結結緣」,香客見他們可憐的樣子,也還隨緣樂助,拿出銀子來分給他們;因此一直到現在,普陀山化小緣就成了風氣習慣,大香會期間,各地都有很多的出家人,趕到普陀山來過香會期,化小緣。筆者在山上掛單時,有時也逢場作戲,跟著大眾後邊湊熱鬧,兜起衣服來向施主們化小緣,橫豎不要我去叫喚,我是站在人叢中隨緣的,看見香客走來,我們一字兒排起來,隨著大家把衣服兜起,施主從我面前經過就隨手拿出東西結緣,我們可以隨手而得到很多東西,有的施針線毛巾線襪,銅錢鈔票,種種不一。這種境界因為當時是羅漢在普陀山化小緣的,因此後人也就學起羅漢來化小緣,稱這境界名之曰「羅漢境界」,懂得佛法的施主們並且很恭敬這一班化小緣的乞士,恐怕這些人當中總有羅漢隱藏在裡邊,所以對他們不敢隨便輕慢,這就是普陀山和尚化緣的由來。

 

有錢的大齋主,來山進香,打千僧齋供養十方雲集來山的僧寶,五百羅漢來過堂應供,在未過堂吃飯以前,他們羅漢私下開了一個會議:今天我們去過堂,我們大家把羅漢肚子放下來大吃一頓,總要叫他齋堂的飯不夠吃,也教觀音菩薩失失面子,倒倒架子。我們也算報復他一下。因此他們五百個餓虎星下凡似的窮羅漢,念過供養咒後,就狼吞虎嚥的、大吃而特吃起來,三碗不夠,五碗不飽,七碗八碗仍然不肯休,這一批生力軍打起衝鋒來,不要三五分鐘,把齋堂的飯吃得一乾二淨,結果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飯還是不肯罷休,弄得大眾不得下臺,他們還是在齋堂鬧著要飯吃,同時還說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話來:「什麼四海聞名的普陀山,連我們這幾個和尚來吃飯都不夠吃,還稱什麼大菩薩道場呢?不把飯給我們吃飽,我們不走!」他們七言八語的鬧成一堆,最後還是糾察師傅說好說歹請他們暫時出去,今天已經臨時煮了好幾大鍋的飯拿來,還是不夠你們吃,現在時間也不早了,明天打齋一定給你們吃飽。」「好!明天飯再不夠我們吃,我們就老實不客氣的把你們的千僧大鍋打掉。」說罷恨恨而去。觀世音菩薩沒有想到他們這一班搗蛋鬼來,以為是那裡來的掛單的和尚,現在才知道是天臺山的五百羅漢為欲報復前恨有意鬧普陀山而來,他們來開玩笑,失了普陀的面子,鬧得全寺不安,大眾均在紛紛議論:「這些和尚不知那裡來的,他們真是羅漢肚子,吃得這樣多,如果這樣吃下去,我們普陀山還要被他們吃窮呢!明天打齋,他們又要來吃,不知需要幾十石米給他們吃?不夠還要鬧,飯頭師現在辭職,不敢燒飯,怎麼辦?」這時忽然有一個和尚來說:「我願當飯頭,不怕他們有多少羅漢大肚皮來吃,我都教他們吃不了。」第二天果然這班餓虎似的窮羅漢,又在齋堂裡打起衝鋒來(軍人搶著吃飯曰打衝鋒,此語借用),可是他不知道菩薩已有了準備,這時的飯菜源源而來,無有缺少,吃得他們「大腹便便」的不能再吃了,可是飯桶裏的飯,仍然未曾見少,糾察師這時膽子也大起來,提高嗓子大聲說道:「請大家發心吃飯,開了一個飯店,決不怕大肚子,你們昨天沒有吃飽的人,今天盡量的吃,不怕你有多大的肚皮,我們的飯菜,你們是沒有本領吃得完的!」五百羅漢這時也知道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廣大,明知羅漢是鬥不過菩薩的,因此他們也就一聲不響的走了。他們走過以後菩薩吩咐把山門關起來,不許他們再來取鬧,羅漢看見菩薩把山門關起來不准他們進來就說:「好!我看你山門關到什麼時候,你那一天山門開下來,我們就來要飯吃!」這就是前寺大門永久不開的由來,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濃厚神話趣味的故事。後來大家才知道這一位飯頭師,是菩薩現身的,所以才能對付五百位羅漢,最後才能把羅漢送走,恐怕今後再有什麼羅漢們來開玩笑,因此就把菩薩燒的這一鍋飯,羅漢們吃不了的陳飯,留下來滲進第二次新飯中,不論臨時添多少人,都夠吃的,從無粥少僧多之慮,如此新新相陳,一直到千百年後的現在,還是如此。這就是前寺參陳飯的出發點。

 

一七  書記師兩謁聖天子

 

普陀既為名山勝地,又是菩薩應化,高僧輩出的古道場,當然是天下崇風,四海聞名。因此歷代有不少的當今皇帝,禦駕親臨。有的是遊幸名山,欣賞海上風光,有的是專程前來,朝山拜佛,為太后娘娘還了心願的。普陀自從開山到現在,也不知有多少當今皇帝,王公大臣,來山進香,朝拜觀世音菩薩。

 

在過去皇帝出門,不是像現在總統出巡這樣隨便,因此萬歲駕臨普陀山時,也不是像現在總統遊普陀這樣方便了。過去皇帝到那一個地方,或那一個佛寺,聖駕親臨、那真是不得了的了不得,全山清潔運動不要說,就是預備鋪張接駕的排場,也不知要費煞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有歡迎不誠,招待不恭之罪嫌。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萬歲(忘記名字),禦駕親臨到普陀山,在好多天前,地方官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濟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潔,合寺掃洒張燈結彩,歡迎聖駕,寺內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後,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萬歲皇帝,親自來山進香,使民眾增信心,為名山增光彩;懼的是自己沒有學問,深山裡的和尚,不但沒有見過皇帝,就是地方的縣府也很少見過,如果對皇帝的禮貌上稍有不周,就有冒犯聖駕的罪名,為了此事,大傷了腦筋。

 

在萬歲皇帝未來之前,普濟寺方丈室開了一次高階層會議,一方面籌劃萬歲來山佈置歡迎的場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駕。可是一國之主的皇帝來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麼可以不出來接駕呢?可是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時在寺內,對住眾們講開示,講得很好,然而一到大庭廣眾與大人物接談時,他一句話也說不出。和尚雖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國之君來了,不能不以禮相見呀!見面時一定要有問必答。要曉得在專制時代的君主面前講話,如果有一言之差,重則名山變色,輕則有慢君之罪,事關全山僧眾的安全,一定要推選一位能言善辯,膽識過人的和尚來,代替方丈和尚見駕。開會的結果,大家公推客堂裡書記師代表方丈和尚接駕,這位書記師是中年出家,想當初也是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不但見多識廣,而且博學多才;不但威儀嚴肅,而且相貌莊嚴,因此這位書記師有兩度見駕,面論佛理之榮。

 

一八  假方丈見駕真天子賜衣

 

當皇帝的龍船從沈家門開進普陀時,書記師已率領了全山首領執事,早候待在道路的地方,恭迎聖駕上岸,隨駕而來的文武大臣,都與這位假方丈行過合十的禮節,沿途道旁,香花結彩,歡迎聖駕蒞臨的場面,相當偉大,鞭炮之聲,不絕於耳。皇帝看這位方丈和尚,威儀整齊,道貌岸然,相與言談,佛典掌故,應答如流,真所謂「有問必答,言必中肯」,不禁龍心大悅,認為這樣的和尚,才不負名山的方丈,隨傳聖旨,御賜大和尚紫衣袈裟,並樂助齋糧若干擔,全寺打齋供眾結緣,萬歲爺拜佛還願畢,擺駕回京。

 

皇帝走了以後,躲在寺內的真方丈和尚,這才敢出頭露面,同時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恐怕書記師有了差錯,露出馬腳來,那就罪過不小了,現在看書記師不但不辱使命,並且還得到皇上稱許,御賜紫衣袈裟,真是無上的光榮!

 

書記師送駕走後,回來親自將皇帝御賜的紫衣袈裟,雙手捧進方丈室,獻給大和尚,和尚一見書記師進來,很客氣的讓坐說:「今天如果不是你幫我的忙,我真沒辦法應付這一場面。你不但為我解了圍,也替名山爭光不少,這是皇帝御賜給你的寶物,你受下來留作紀念。」書記師說:「和尚,我在常住吃飯,替常住效力,是應該的,請和尚千萬不要客氣,紫衣袈裟,是皇上賜給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領受,還是和尚收起來,方為合理,將來可以永鎮名山,以作紀念。」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MUNDO&aid=46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