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4 14:38:42瀏覽133|回應0|推薦0 | |
從3月選舉以來,看到蔡最常講的是他代表主流民意,民意已經完全翻轉了,我對這句話一直有點存疑,也未看到有文章來仔細分析。今日閒來,便上中選會以及比對與參考網路資料後,做了下列分析。 前話:坊間在呈現資料時常常犯的混淆就是沒去交代「母群」,例如「蔡英文得票率56.12%」,其母數實為有效票數,換言之,以此統計數欲代表蔡是否為主流民意仍有些許地方需要釐清,從1996完全民選以來,總選民數由1.43->1.55->1.65->1.73->1.81->1.88 (單位:千萬人),可知隨著年的增加,人口也隨之增加,故若以得票數或是以占投表人數比例為主要指標,來進行跨年的比較的確有失公允,而且也看不出其在總民意內的所占比率,而前述才是所謂民意代表率。 統計表 表1:各黨與各選舉年之得票數與該屆選舉人資訊 圖1:各黨得票數變化圖 從圖1可以請出看出兩件事,第一:蔡的得票數並未超越2004年扁的得票數,換言之,蔡的得票仍來自民進黨的票,而民進黨的票並未成長過,不若2008與2012年國民黨得票之成長幅度。第二:同時由2012與2016之總投票數差異變化以及國民黨的得票數變化來看,國民黨在2016年面臨兩個可能導因,一為分裂投票,畢竟親民黨成長曲線相當明顯,另一則為有100多萬以上人選擇不出來投票。而這兩個原因成立的可能基礎在於民進黨的確未超出2004年的票數。由此以看出上述「代表民意56.12%」的推論代表性基礎已被懷疑。接著下方以民意代表率來直接重現。 表2:政黨代表民意比率 (計算方式為將表1各政黨細格內得票數除以該屆總選舉人數為母數之比率) 圖2:各黨民意代表率圖 由圖2可以清楚看出三件事,第一:直選(1996)前,即便一度出現中國民主社會黨參與選舉,然在代議制度下,其比率呈現出被過度放大的「民意」。第二:1996年所立下來的總投票率75%似乎就是中華民國參與政治的基準線,期間2000與2004,可能由於是「期待改變」而提高民意代表比率,而2016則是反向的民意代表趨勢,且綜觀其中的各黨民意基礎變化,可清楚看出其主導民意展現與否在於對國民黨的民意反應,跳脫2004年子彈事件導致民進黨民意展現度上升外,可看出自2000以降民進黨所代表的民意率無明顯的變化。第三:一個在中華民國內民意代表率無變化的政黨,其勝選的關鍵可能有二:分裂對手以及降低投票率(民意展現率),其趨勢告訴我們的是其無須進步,只需讓人民不願參與政治即可。 討論與結論 1. 以投票數為母數的指標呈現的是「相對」之概念,依此所做的推論都需小心其背後被放大的表象,無法進行「絕對」概念的引用。 2. 放棄表達在政治上似乎都會導致意料不到的效果,尤其你面對的是一個「近常數」的團體。永遠要提醒一句話:「對專制或獨裁者最好的禮物就是保持沉默」。 3. 蔡的民意代表性36.7%仍未超過扁的39.2%,亦未超過馬的44.2%與38.1%,換言之,「民意已翻轉」這個推論在「絕對」指標上的基礎可能不存在,換言之,這數據的整理在於提醒國人與蔡:「36.7%的你真的不代表主流民意」,但在不破壞法治的前提下,一般願意遵守法律的人民並不會去與你衝撞,除非你做出使大多數一般人忍無可忍的情事。 資料來源 中選會資料庫網站,http://db.cec.gov.tw/ 快點報報,http://gotv.ctitv.com.tw/2016/01/143801.htm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得票率 補充說明: 重新去釐清「相對」與「絕對」民意的差距,其目的在於提醒謙卑,即便是馬的44.2%他仍不敢恣意妄為。希望蔡不要再看著56.1%而是看著比扁更少的民意代表率36.7%。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