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4 22:18:50瀏覽451|回應0|推薦0 | |
邵武著名作家馬星輝《張三丰傳》即將出版。以下是他關於張三丰的挖掘考究:關於一代宗師張三丰這個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出生地,許久以來都沒有一個系統的,權威的說法。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以及在民間故事的傳說中,張三丰都是個半人半神的傳奇人物。全國目前有關張三丰的出生地有二十幾種說法,有說是沙陀人、寶雞人、義州人、遼陽人、遼東人、邵武人、閩縣人、羊城人、天目人、平陽人、黃平人、金陵人等等,但卻均無法找到其傳承宗譜,始終沒有一個權威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只是在志書上有簡單的三兩句,更沒有其一生系統的事蹟和記載。 有關他的生平記載,最早見於明宣德六年〔西元1431年〕欽差太常寺丞任自垣編纂的《敇建大嶽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記第五”,該志書稱: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丰。相傳留候之裔,不知何許人。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中執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嬉嬉自如,旁叵無人。有請益者,終日不答一語。及至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但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逛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走石,倦時鋪雲臥雪,行無常行,往無常往。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嘗與耆舊語雲:“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岩、紫霄去荊楱,拾瓦礫,但粗創焉。”命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又尋展旗峰北陲,蔔地結草庵,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蔔地立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至囑!至囑!”洪武二十三年,指袖長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張玄玄可請來”。永樂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書累遣使臣請之,不獲。後十年,敕大臣創建宮觀一新,玄風大振。自高真升仙之後,未有盛於今日者。師之所言,信不虛矣。 從這則小傳中可以看出,張三丰智慧卓越,窮通三教,崇奉之帝,以道為尊,且精於內丹、避穀及預測之術。他在武當山修宮觀,避道場,授門徒,廣施教化,明代諸帝屢召而不獲,可謂深得道隱之風。作者任自垣是鎮江府丹陽縣人,出家于茅山元符萬甯宮。他先為道錄司右玄義,後升為武當山玉虛宮提點。宣德三年(1428年)擢為太常寺寺丞,故由他所撰的《張三丰傳》,具有相當珍貴的史料價值。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學者研究張三丰所依據的主要文獻是清代李西月重編的《張三丰全集》。這部書初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次刊于同治、光緒年間,由閬中朱道生重輯、四川學政張之洞捐資翻刻;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再刊收入四川成都二仙庵《道藏輯要》;民國八年、十五年又相繼由上海江左書林與中原書局以石印本出版。此後江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亦有影印本行世。但是由於此書在清代至民國年間曾歷經三次刊刻、兩次石印,其內容屢有增刪,錯論互見,造成了後來的以誤傳誤。 西元2009年夏天,福建電視臺《發現檔案》欄目,以及央視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先後相繼報導:“武當太極一代宗師張三丰,乃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裡人。他生於南宋景定甲子五年(西元1264年)。”這個消息震驚了中外。央視國際頻道作為中國的權威媒體,發佈這個新聞消息,絕不是輕率的舉動,自然是經過了認真細緻的調研才向世人宣告這個結論。 邵武為閩西郡,青山隱隱、綠水迢迢,自古就以山勢著名,崢嶸崚嶠,如鶴沖天,而水則秀美、山環水繞,虎踞龍盤、人傑地靈。歷朝歷代,屢出名人,有抗金名相李綱、著名詩論家嚴羽、民族英雄杜杲、以及黃峭、上官凝、袁崇煥等鐵面人物,如今張三丰又添一筆濃墨重彩。 國內的專家學者們也始終沒有僅僅停留在三年前張家族譜上,央視節目播出後,又經過三年多艱的苦細緻地查證,如今越來越多的史料和遺跡的發現,終於形成了張三丰是福建邵武人的證據鏈。 在明朝後期,張三丰曾以“真武神仙”的神位,被當時邵武府所轄的邵武、光澤、泰甯、建寧等縣所祀奉,後擴大到閩北及江西省的黎川、資溪等地祀奉。從元代到清代,在邵武等地常有自稱為張三丰的道人,為民除災去害,歷經了多個朝代。因此在2012年九月中旬,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記者們再一次走訪了福建邵武,並播出了太極張三丰在和平鎮的故事。 根據和平鎮坎下村張家族譜記載:張三丰乃漢朝張良後代,祖先有九齡公、九順公,九順公為江南太守,九齡公為廣東曲江知縣,張三丰乃九齡公一支脈,隋未唐興之時,群冦崛起,曲江一帶失守,九齡公攜家眷十三口,家將四名、家兵百餘,盟結為骨肉兄弟,避居閩邵五臺山〔即現在的道峰山〕。後干戈平定,遷居山下許坑。唐貞觀丁卯年,王巢叛軍路劄和平四十裡,百姓驚恐,焚叩張家祖先二公保佑,授夢於孝公帶兵出征,未幾凱旋歸來,此賴二公之靈。於是邵南一帶百姓在道峰山張家祖墳造廟宇塑二公神像,享萬年之香火,受百姓供奉,並被朝廷敇封。後來八二公見坑池山清水秀,便帶著自己這一支脈由大常遷至坑池開基創業。所以八二公為張三丰的祖先。至清光緒八年已有數百年之歷史。〔此譜乃清朝光緒年間所修,現為民國已巳年重修。更早的族譜於元末明初累遭兵亂及蟲蝕,有所殘缺。〕 張三丰生於南宋未〔西元1264年〕,主要經歷在元、明兩代近三百年。明朝歷代皇帝均崇信道教,尤其是永樂皇帝朱棣。他因曾受張三丰的勸導,當個仁德有為的皇帝,有了永樂之治。出於感恩和統治的需要,於永樂十年〔1412〕命大臣率三十萬軍民夫匠,不惜代價,前後以十三年功夫,在武當山營建了九宮九觀等三十二處宏偉的宮觀廟宇。而且專門為張三丰營建了一座很有氣勢的宮殿,賜額為“遇真宮”。 永樂皇帝命令手下大臣從全國名山大川選高道四百名,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武當道教當時就有廟房兩萬餘間,有道眾、軍隊一萬餘人,由皇家直接遣臣管理,這在歷朝歷代中是從未有過的事,而這一切從史料中不難看出,都因為與一代宗師張三丰有關。 有關張三丰是邵武人的說法,無論是資料、遺跡和史證來看,目前在全國可算是列在可信度首位。首先是在志書記載方面: 一是明朝嘉靖看間編的《邵武府志》,清朝咸豐年間編的《邵武縣誌》,有關張三丰的記載,共有八處之多。《邵武府志》的舊志中認為:“張三丰生於南宋、封於元,仕於明”;而新志上則認為:“張三丰生於唐,仕于宋,顯跡於歷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縣誌》仙釋卷上有:“張三丰,又名張子沖,號三豐,俗名張邋遢,邵武坎下村人。家貧,負薪養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無掛礙,願見呂先生(即八仙之一呂洞賓)”。 在福建省省志《閩書》的仙釋卷中(636頁)一樣有記述:“宋時,張三丰遇到呂洞賓點化,張三丰母親去世,殯于邵武坎頭北勝寺”等事的記載。 在《邵武縣誌》的31頁中有“翠雲庵,張子沖煉丹處”。114頁中有“神仙橋,在舊墟街尾(現和平村),俗傳張三丰飛升處”。128頁中有“仙婆墓,在舊墟南關外升仙橋,葬張子沖之母”。240頁中有“北勝寺,道者張子沖嘗居北”。以及“翠雲庵,張子沖建。同時有題梁二十字:“金穀翠雲峰,開山張子沖,官添兒擇日,王朗墨繩工”的記載。 二是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裡《張家族譜》,邵武市金坑鄉大常村《張家族譜》,有張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等記載。 在和平的《張家族譜》中,明確地記載著:“張子沖為邵武坎下村坑池裡人。”族譜中還記載:“在元朝的至正二十五年,被朝廷賜封為道仙,並修建宗教家廟,祀張三丰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間之前,家族是不能隨便修祠堂的,因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賜,才可以修建,亂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家廟就更不敢修。〕坎下村張氏家廟現在還完好的保留下來。在張家的祖訓中,還有“務本、克勤”這段祖訓,據張家後代說這就是專門針對張三丰所講。因為張三丰年輕時,不是走耕讀為本,不走仕途之路,一心嚮往成仙。故張家族人羞于宣揚張三丰這個人,認為並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甚至張家有些族人不認可張三丰是他們的祖先。 在遺跡方面:其一,張三丰修煉所在的翠雲庵寺院中,至今仍保存著元朝至正年間的石柱柱礎、石雕等。相傳就是張子沖被賜為三豐神仙後,由官府對翠雲庵進行了重修,在天井處還有元代石雕、石水缸、石槽等。 其二,在和平鎮朝石村通往翠雲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碑,〔乃明朝年間所刻〕記載張子沖等人在山上修煉和念佛的有關經過。張子沖作為一名道士,也參加念佛,有著特殊的意義,這與他提倡的三教同源理念相符。 其三,在和平的留仙峰上閉關室中,有一塊明代萬曆年間的石碑,碑文中有記載張三丰真人在留仙峰閉關修煉的文字,這塊石碑在1987年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間石屋中央,壘上石台,在石臺上塑了觀音像,古碑一半被埋入土中,以避免被人偷盜。 其四,當年張三丰把井水變成酒的水池,至今還保存完好。張三丰出生的房子,經過幾經修建,目前也保存比較完好。 其五,在張厝鄉洋半天村還有三丰觀(也叫靈濟宮),有元朝至正年間在一塊石頭刻上“禦印”,傳說是朝廷給張三丰的印。 其六,清朝乾隆年間,邵武分縣和平分縣(今和平鎮)姓韋的縣丞,在和平鎮神仙橋頭重修了張三丰母親的墓,〔本世紀七十年代才因為建房而毀,三十多年前,不少和平人都看見過此墓〕。明朝年間和平鎮原有道教的庵、觀多達二十幾處,這與張三丰在本地大力弘揚道教有關。 其七,在邵南一帶,幾十年來有許多關於張三丰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老幼皆知,並非現在才有此傳說流行,絕不是空穴來風,隨意杜撰而來。 前面提到過有關張三丰的出生地,以往可能說的最多的是現今的遼寧彰武。這是究竟什麼原因呢?根據史料記載分析:張三丰的祖父張裕賢,人稱為裕賢公。不安於現狀,總想為國出力,掙得一份榮光耀祖之事。他年輕時曾拜過一位楊姓江西星象大師為師,精通星算卜卦。南宋時,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逐攜本支眷屬,徒遷遼陽懿州〔即現今的遼寧彰武〕。但到老卻鬱鬱未得志,最終客死于遼陽。其第三個兒子張紹定看在異鄉難以出人頭地,且南方人經受不了北方的冰天雪地,故在南宋未期又回到了老家邵武禾坪坎下村。 第二種推斷是,在南渡未時,因為遼東當時為抗元前線,張三丰立志反元,前往遼寧的可能性極大。故對於這種情況, 在清朝李西月先生所著《張三丰全集》中有多處提到過,所以在書中有“張三丰乃閩人”這一說法。 另一點從衣著打扮上也能看出些端倪來,現今在武當山供奉的張三丰塑像,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是其身著蓑衣,頭戴斗笠。這個細節也說明,張三丰肯定是長江以南的人,而絕非東北人,故在武當山特區主辦的雜誌《大武當》2012年第九期,也把福建邵武作為張三丰出生地的重要一說。 《滇黔紀遊》中記載:“三丰,閩人。洪武年間以軍籍戌平越郡,蓬頭赤腳丐於市,人呼為邋遢翁。” 《淮海雜記》中記載:“三丰老仙,龍虎裔孫也。其祖裕賢公,學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即今遼寧彰武〕。” 《張三丰全集合校》一書雲:“先世漢時留侯張子房,世居沛國豐邑。九世孫道陵天師,寓江西信州龍虎山,遂以道傳其家焉。裔孫裕賢,宋時人也。南渡末,自遷遼東。”綜合以上幾點, 由此可見張三丰乃由南方之地的福建邵武遷往遼寧的可能性極大。 在張氏族譜裡看到,張三丰名“子沖”,可是在先期查閱所有的史料記載中,除卻《邵武縣誌》有記載張子沖號“三丰”外,其它史料均沒有看到張三丰有叫“子沖”這個名。這讓我們有所存疑,擔心此張三丰非彼張三丰。後來在遍尋浩瀚的書海之中,終於發現在清朝呂熊老先生所著的《女仙外史》中,曾記載有這麼一個細節,朝廷大臣胡瑩,受永樂帝之命遍訪建文帝后回來稟報:“雖訪不著建文帝,卻訪得個異人,姓張,乃龍虎山張道陵天師第二十七代嫡孫,名子沖,號涵虛羽士。疑便是張三丰。” 此一段敘說證明:張三丰確有過“子沖”這個名。此書雖是文學作品,但絕非是信手拈來。後來又在明朝陳讓主編府志的《寺觀卷》則明確地記載:“張子沖,號三丰,邵武四十二都坎下人。”由此印證了張子沖即張三丰是也。 張三丰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道教史上的傳奇式人物,武當山的道教祖師爺,關鍵是他的思想和學說。像他的《無根樹》、《大道論》等作品皆充滿了國學精髓,其中尤以《無根樹》最受世人推崇與喜歡。正如張三丰自己所言:“道法流傳有正邪,入邪背正遍天涯。飛騰罕見穿雲鳳,陷溺多成落井蛙。難與辨,亂紛嘩,都將赤土作丹砂。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凡樹有根,方能生髮,樹若無根,必不久長。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歲月,石火電光,亦如樹之無根也。張三丰仙翁二十四首以《無根樹》為名,意在警醒世人,看破浮生夢幻,早修性命耳。 他主張三教合一;提倡內丹修煉,積善累德。張三丰認為,儒、道、佛三教皆為正教,雖然創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趨一也”。他說:“儒也者行道即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的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故而,他的內家拳在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中國武術馳名天下,源於佛道兩家的修煉方法。一為少林達摩,一為武當張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當,北崇少林”之說。張三丰創立的武當派內家拳博大精深,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三豐掌、十段錦等,都注重內功,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相合,注重行圓取象,尚柔文靜,不躁不僵,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克,據此以追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還道,增智開慧的境界。如今那和平鎮武陽峰一帶那神奇的碎銅茶,為何能碎銅,能去汙排毒養顏?相傳就是因為張三丰長期在那裡煉太極,所形成了一種巨大的磁場而影響所至。 在邵武和平鎮留仙峰山頂的石岩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間僅約三平方米的石屋,它就是張三丰閉關修煉的地方。內有一塊明代的石碑,記載了張三丰真人當時煉功的情景。由此可見張三丰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隱在老家的深山之中。這與張三丰的行為相符合,在民國重新修訂的《三丰全書》中說:“三丰先生因朝廷屢詔而假遁四處以深藏,大明以來,太祖詔之而不得,成祖求之而不能。” 從古稱真人者,必須外達真氣、內函真心、入有真操、出有真守,實之而得夫真道。棄世而不戀世,避人而不見人,不為勢利所羈勒,不以黃白欺世主。遍查邵武歷史道教中人,也只有張三丰具備這樣的條件。故留仙峰石碑中所刻張真人自是張三丰的事也。 著名作家張建光先生在《邵武福地》一篇文中說道:“其實說來,張三丰這個名人是何方人氏並不重要,關鍵是他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以及他惠普世人的遺產,這就足矣!”前不久,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正一派授籙道士謝榮增住持專程到邵武調研張三丰遺跡時,欣喜地言道:“發現張三丰出生地意義重大,功德無量也。”筆者于去年夏天,特意為《張三丰傳奇》一書,拜訪武當山道教中人,武當派傳人王福利大師徵求意見,他知之後言道:“張三丰不僅是邵武人,也不僅是武當山的祖師爺,而是全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當然,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流失,一些真相自然難以十全十美示于世人。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以及文史工作者們的挖掘和努力,有關一代宗師張三丰的眾多傳說與故事會逐漸還原於歷史的真貌。 (本文由楊式鄭子太極拳福建有緣拳社第八期入室弟子 劉德明師兄提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