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謝昭隆師父學習太極拳的緣分與觀念傳承
2010/01/28 10:44:11瀏覽853|回應0|推薦2

昭隆自幼喜好運動,「籃、排、足、羽」表現皆有過人之處,卅歲以後,漸覺體能似不勝負荷這些蹦跳、疾跑及衝撞的活動;每思其他領域,常見年齡愈長者,技藝愈精純,造詣愈深厚,亦愈吸引廣大青年愛好者追隨左右;因此亟欲尋找一種能老而彌堅,日益精進,並可與年青人一較長短的運動項目,以便終身鍛鍊。

有幸在1987年,經由師兄劉弘白博士的引薦,得識鄭子太極拳大師干嘯洲先生,拜師入門習拳;干大師乃宗師鄭曼青先生得意真傳弟子,拳藝精湛,功力深厚;昭隆追隨其整整十年,獲益良多;干大師晚年還經常親自指導弟子推手,大家都感覺他老人家的功夫,仿彿每隔一段時日,就會更精進一層,不但身形愈見鬆沈,內勁亦更加整脆;即便昭隆雖已自詡功力小成,一旦為其沾黏,立覺機勢全無,招架乏力,令人不可思議;太極拳正是這種令人夢寐以求「活到老、學到老、進步到老」的運動。

干大師嘗謂:「人的衰老是從下半身開始,要長命就得多做下肢運動,以減緩老化速度」;且經常耳提面命:「唯有對下盤多下功夫,才得走化自如,茁長內勁」;並強調:「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行拳必須腰動手動,腰停手停」。昭隆在其親授及指導下,苦練「栽根」、「磨根」及體會「不動手」之涵意,至第六年已感整勁初生,益加堅信干大師理念之正確性。

因此昭隆教學亦特別注重這些正確概念的傳達,並於所編鄭子太極拳示範教材中,為考量使初學者易於理解,特將練拳時身體外形必須隨式變化之部分,區分為「上肢」、「腰胯」及「下肢」三部,按拳式進行,將對應變化動作以連環圖說的方式闡釋,期易於模擬;並期有緣者只要持之以恆的練習,都能建立紮實的太極拳基礎,進而享受練太極拳的樂趣。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taichi&aid=372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