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于勞動價值論討論的隨想(下)
2005/05/30 17:49:27瀏覽142|回應0|推薦0
關于勞動價值論討論的隨想(下)(點計數:483)


--------------------------------------------------------------------------------
作者:曉垣 http://www.pen123.net.cn 2002-12-22 14:34:13 士柏咨詢網

在此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理解之一: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更准確的確定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准確的制定市場價格。這種理解既長時間地影響著人們對價值理論研究的認識,也是權力經濟的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計劃價格的制定,同樣要以商品的價值為基礎,否則,價格的高低,就失去了客觀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某一種商品價格的制訂,都是以生產這種商品的中等技術條件,在正常生產和合理經營的情況下,產品的成本加上計劃利潤和稅金,作為計劃價格的基礎"□。甚至曾經有學者企圖構建數學模型,以解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比例關系。這些論者的思路是這樣的:
勞動決定商品價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值量是由勞動時間計量的----〉找出計算勞動時間的方法----〉確定合理的、准確的商品價格。
因為"自勞動價值論建立以來,還沒有一個人能夠算出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經典勞動價值論不能解釋現實社會中的許多經濟問題。"□。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如何確定商品價格不是政治經濟學的任務,而是價格學的事情,就像研究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學的內容,研究使用價值的生產是管理學、工藝學等學科的任務。並且,即使人們用抽象力探索到了價值的規定性,商品的價值還是不能由勞動時間具體地計算出來,而必須在交換過程中由其它商品表現出來。價值在交換過程中體現。價值就是一種交換關系。沒有商品交換,就無所謂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一個經常變化的量。說價值是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只是說,價值是價格形成的基礎、軸線,也正因為如此,價值規律才影響著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在具體的商品交易過程中,價格還要受到諸如供求關系、資本構成、社會因素、自然因素等等各方面的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市場價格偏離商品價值的方向和幅度。因此,以為探索價值的規定性,就是為了准確地確定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以為探索到價值的規定性,就可以准確地確定商品的價值和價格,最終以達到公平交換的認識,都是同樣幼稚的,甚至是愚蠢的。
理解之二:肯定勞動價值論,是為了按勞分配,勞動價值論的按勞分配的理論根據。這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解。如果說無產階級將馬克思學說作為爭取解放的思想武器,那麼,對于小資產階級和小生產者階級來說,這個理論就往往被理解為僅僅是要求現實社會公平正義。在中國這個小生產方式占主要地位的社會,用小生產者的眼光看待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認為它只是一種要求公平分配的理論,進而總是在分配問題上兜圈子,就不奇怪了。他們認為,馬克思經濟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剝削,所以,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目的就是要公平分配,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決公平分配的問題。然而,有一天,他們驚恐地發現,現實社會不可能像期望那樣公平的時候,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聲稱理論已經不能說明現實世界了。這些論者的思路如下:
勞動價值論認為只有生產勞動才創造價值----〉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就是創造價值的人才能參與分配----〉社會不可能只有生產勞動,尤其在現實社會----〉勞動價值論說明不了現實的分配方式,因此,"突破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這個瓶頸是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認可"□。"只有認定物化勞動創造剩余價值,才能使按資本、按技術要素分配有根有據"□。
理論是否正確並不重要,關鍵要看是否符合實用需要。難道沒有理論根據,分配就不能進行了嗎?難道分配不是以社會現實為根據,卻要以理論為根據嗎?
政治經濟學討論分配方式,不是針對哪個企業、哪個行業,而是指社會分配方式。就現實社會,分配方式最起碼是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如果在社會經濟變革時代,有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那也必然是占統治地位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範圍,而其它方式日趨消亡。因此,從社會的角度看,中國從未有過按勞分配。當然也就談不上勞動價值理論是中國社會分配方式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經濟學說、價值理論涉及產品分配,是為了說明,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的分配方式,都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當生產條件的分配由政治權力決定的時候,消費品的分配就按社會政治等級分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按資分配。如果勞動者不能決定社會怎樣生產,他們也就不能決定怎樣分配。如果不具備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那怕將按勞分配原則重複千百次,也不會有真正的、社會意義上的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就只能是一個政治口號。只要社會還存在利用資本或利用政治特權占有他人勞動的現象,按勞分配就是不可能的。
將社會主義僅僅理解為實行消費資料公平分配,是長期以來對馬克思學說的誤解,而現在,為了需要,有的論者又將這種誤解當作勞動價值論的本意進行所謂理論創新。他們不明白,分配方式不是由那種經濟理論決定的。人們至多只能在某種分配方式的名義下,實行著與社會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分配方式。
理解之三:勞動價值論妨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把第三產業的許多勞動都排除在生產勞動之外。但現今社會,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擴大生產勞動的範圍,把第三產業的勞動當作創造價值的勞動,才能有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要發展第三產業,就需要"創新"(實質是拋棄)勞動價值論。
不應該仍然像改革開放前那樣教條的認為,既然勞動價值論認為生產勞動才能創造價值,那麼,它就是認為非生產勞動行業的勞動是不重要的,並將這種曲解強加于勞動價值論。其實,這種曲解,究其根源,是千百年來"重農輕商"的小農陳舊意識的反應。
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是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的,它的發展並不在于人們是否承認該行業勞動是不是創造價值,是不是生產勞動。生產力越發展,創造價值投入的活勞動就會相對減少。而涉及價值實現和服務的第三產業由于發展較晚,有機構成較低,相對來說,屬勞動密集型行業,從業人員和發展速度反而會超過生產行業。"大工業領域內生產力的極度提高,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其他生產部門對勞動力的剝削在內含和外延兩方面的加強,使工人階級中越來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產勞動,特別是使舊式家庭奴隸在’僕役階級’的名稱下越來越大規模地被再生產出來"□。這清楚地說明服務業發展的原因。與一百多年前不同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充分發展,使得服務業不斷擴大範圍,日益成為社會性行業,成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了。因此,中國第三產業不發展的原因,不是由于我們推崇哪種價值理論,而是由于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不發展。理論可能會影響社會運動,但決不能決定或代替社會運動,更何況是被曲解的理論。認識社會不能本末倒置。

理解馬克思價值理論不能和他的經濟學說割裂開來。社會生產是一個有廣泛聯系的有機過程。價值不僅需要生產,而且還有實現過程,兩者相銜接,卻不是一回事。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和生產,卻要在交換過程中得到實現。可以說,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由于生產過程所形成的價值不能得以實現而導致的。對于商品經濟來說,價值實現與價值生產同樣重要。更要注意,價值可以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創造和生產,卻不一定在一次交換過程中得以實現。剩余價值可以在某一企業創造,卻不一定都能在這一企業的產品出售過程中得到實現。剩余價值可以在某一行業創造,卻可能作為利潤在另一行業實現。在有機構成大幅度提高的現代工業生產中,這種情況越來越顯著。這在馬克思關于平均利潤的理論中得到了充分的說明。等量資本要獲取等量利潤,但決不是說資本可以創造價值。社會剩余價值總量和社會利潤總量是相等的,但對于個別企業卻並不一定如此。剩余價值與利潤的對象性不同,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剩余價值在實現過程中,作為利潤形式,具有在時間、空間轉移的特性。只是由于社會生產從表面看,是眾多獨立企業進行的,才會讓人將個別當作普遍,產生物化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尤其是涉及價值實現的第三產業)可以創造價值的錯覺,將個別企業的利潤形成等同于剩余價值的創造。

"有學者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相關理論,對當時資本主義批判多肯定少,看問題不夠客觀,因而不能成為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有意思,資產階級的辯護士對資本主義肯定的還不夠,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肯定的還不夠。有的學者認為:"再用這一理論解釋社會主義階段發生的種種問題,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就勉為其難了"□。市場經濟已經較為充分發展的社會產生的經濟理論,反而解釋不了發展市場經濟階段的問題。這樣混亂的思維,要想說明中國社會經濟問題,怎能不"勉為其難"?不知道這些學者是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只是因為有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名義,即使是市場經濟,甚至是市場經濟發展階段,馬克思經濟理論也不適用了。這種思維倒是"新穎"。
為什麼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經濟理論"不夠客觀"呢?一句話,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並對資本主義剝削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們自己用善惡作為標准觀察現實世界,也就將這種標准衡量他人。他們以道學的眼光看待馬克思學說,把它看成是抑惡揚善的學說。當發現資本以及它的必然現象--剝削不能用善惡說明時,他們就聲稱馬克思學說不夠客觀、不適用了。
任何一種經濟學說,無論鮮明不鮮明,都有階級性,都是一定階級利益和要求的反映。馬克思經濟學說具有階級性是必然的。它無情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偽善以及在偽善外衣下的殘酷的事實,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早在馬克思之前,某些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著作家就已經開始了對資本家、對剝削的激烈批判。只有馬克思才明確揭示了資產階級是怎樣進行剝削的,直截了當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真實目的,指出人類史上出現的各種剝削形式並不是由于個別人的人性善惡,而是具有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因此,它也一定會隨著歷史發展而被消滅。從社會發展的角度、 而不是從人性道德角度去批判資本主義還不夠客觀,那麼,怎樣才算客觀呢?
從道義上批判剝削,並不會使剝削者感到恐懼,而揭露剝削者怎樣剝削,指出社會生產方式才是剝削存在的基礎,才會使剝削者及其辯護士感到恐懼。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並不會使統治者感到恐懼,而揭示為什麼社會才會有醜惡現象,指出正是社會條件才是醜惡現象的現實基礎,才會使統治者及其辯護士感到恐懼。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學說自產生起,就一直遭到攻擊和曲解的重要原因。
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但並不否認這是一種歷史現象。價值是一個歷史範疇,同樣,利用生產資料去占有他人的勞動,即剝削,也是一個歷史範疇。批判資本,並不是否認資本在一定階段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沒有資本所導致的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就不會有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是否公平而必然滅亡,而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必將導致生產關系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正像過去社會歷史階段的消亡一樣。將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理解為要求公平正義的學說,無非是將它理解為一種道德學說。
馬克思學說的實踐目的是為了推動建立人們在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平等的社會。但這決不是說,承認理論的正確性,就等于可以超越歷史的限制去創造這個社會。

"對價值源泉問題的討論引出了關于剝削問題的研討,……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現階段不存在剝削"□。在中國這個還存在著階級的社會里,存不存在剝削現象,並不是一個需要爭議的問題。不知道這些學者是為了掩飾剝削而否定勞動價值論,還是為了所謂理論創新而否認剝削。事實上,中國社會從未消滅剝削,只是在現在,隨著經濟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革,掩飾它的面紗正在被無情的撕去。剝削的存在並不因為經濟學者是否承認,問題在于應該怎樣看待這種我們自以為早已消滅了的現象。承認剝削在一定歷史階段的不可避免,認識到其負面作用,採取措施減緩其負作用,認識到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條件的變革,剝削現象終將消失一回事;否認剝削的存在,對媒體報道的頻頻發生的礦難、某些私營業主的殘酷剝削視而不見,又是一回事。為什麼這些挂著社會主義桂冠的經濟學者連某些資產階級學者都不如呢?難道中國現在不是和一百多年前的英國一樣需要工廠法和工廠視察員制度嗎?中國不是正在經歷著類似于"原始積累"的過程嗎?所謂新情況、新問題"新"在那里呢?無非是在社會主義的政治名義下產生的,然而,這些情況、問題根本無"新"可言,如果說有不同之處,那就是中國的"原始積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謂"公僕"掌握的、名義上屬于人民的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形成的。中國社會不過是重複著其他國家發展的歷史。
有的學者雖然對中國存在的剝削現象有明確的認識,但他們又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理論和宣傳工作不宜張揚私營企業的剩余價值剝削問題"□。輿論可能會使剝削的手段變得文明一點,但生產方式的變革決不會因為輿論而停止腳步。
"工業較發達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只要是發展市場商品經濟,無論社會有什麼政治名義,馬克思經濟學說都具有適用性。我們將會看到,隨著中國生產方式的變革,馬克思學說會越來越顯示它的適用性。

商品價值具有一種難以捉摸的、神秘的性質,自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之后,神秘的外衣被剝去了。但是在當今中國經濟學界,似乎這種神秘感又出現了。許多論者以為是在理論創新,卻不知不覺重複著一百多年前庸俗經濟學的套路,甚至還不如人家。還可以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無論是過去聲稱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還是今天聲稱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人,他們對馬克思學說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特別是都將它進行教條的、實用主義的理解。這種理解曾經成了我們保持社會落后狀況的理論依據。當教條的、實用主義理解和實踐失敗后,人們不是檢討自己的錯誤,而是將錯誤的理解當成馬克思學說的本意去批判。
為什麼會這樣呢?
任何社會理論都不過是時代的反映。社會條件不僅決定著理論的產生,也影響著人們對理論的理解。庸俗經濟學不單是個人的產物,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條件的產物。同樣,對馬克思經濟學說的曲解,對庸俗經濟學的蹩腳重複,也是中國社會條件的產物,是與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不發展相適應的。變革時代一定會產生觀念、理論上的碰撞,而這種碰撞如何表現,恰恰反過來証明了變革時代的性質。我們的專家學者們不過是想在商品經濟還較為落后的社會里,並以此為依據,去評判、發展在商品經濟已經較為發展的社會產生的馬克思經濟學說。對馬克思經濟學說進行評判,當然是好事情,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深刻理解各種經濟理論以及各自的適用範圍,世上不存在包羅萬象的萬能理論。也許將來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學說的不足,發展創新理論,從主觀上講,我希望中國學者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理論的發展,從根本上講,並不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力和願望。因此,我可以有把握地說,中國現實社會還不具備做到這一點的條件。這可以由事實來說明,雖然許多論者聲稱不要將馬克思經濟學說當作教條,然而,他們在理論評價時,卻不自覺地對馬克思經濟學說進行教條主義曲解;所有聲稱發現了馬克思學說錯誤的人,並沒有讀懂它,無一例外。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正確的理解它,並用以分析中國社會。
理論探討,是為了更好的解釋和改造世界。專家學者們也想方設法找尋理論根據,用以解釋社會主義政治名義下產生的、自己也說不清的社會現象。也許許多人今天還難以明白,但歷史將會証明,用馬克思的理論方法分析五十多年來的中國社會,會得出比那些隔靴搔癢的泛泛之談遠為深刻尖銳的結論。





□趙振華:《當前我國深化認識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綜述》
□引言見宋濤主編:《政治經濟學》(上卷)
□引言見《烏傑:重新審視勞動價值論》 (《光明日報》2002年2月4日)、烏傑:《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研究》
□深化認識勞動價值理論的幾個問題》(《經濟日報》2002年5月13日)
□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探索》 見北京大學校刊網絡版
□恩格斯《反杜林論》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
□姜明閣、湯正如主編《政治經濟學150題解答》第344頁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資本論》第一卷第488頁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