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5/29 16:02:30瀏覽202|回應0|推薦0 | |
神秘的感覺
冷戰結束后世界的發展 第一節 和平與發展 1.冷戰後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戰後世界發展的總趨勢是和平和發展,然而由於雅爾塔體制的形成,導致了以美蘇為中心的世界兩極格局的形成,發生了冷戰。冷戰反映了世界上兩個最強有力的國家集團的緊張關係,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蘇聯在政治、經濟上對亞、非、拉各國的干涉與爭奪。 冷戰引起國際範圍和地區的衝突與戰爭,故此某些西方學者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但這並不正確,因為戰後歷史仍然是和平和發展的歷史。戰後發生的冷戰,只是和平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雅爾塔會議的目的是如何營造和平,而不是繼續戰爭。由於20世紀人類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使國家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在戰爭剛結束時就達到和睦相讓的程度。由於彼此不信任。再加上意識形態的不同,美國西方與蘇聯為各自利益,達成雅爾塔協議,劃定各自的勢力範圍,並允許在各自的勢力範圍行使警察作用。戰後,雙方都基本遵守了雅爾塔協議。例如蘇聯鎮壓東歐波、匈等國人民的改革運動,美國和西方未曾公然干預。而戰後蘇聯也不支持意大利、法國等地共產黨游擊隊奪取政權。50多年來,雖然有衝突與戰爭,但均未發展為世界大戰。 戰後在西歐、日本等地出現和平環境,其經濟很快恢復並迅速發展。冷戰期間,世界發生了第三次技術革命,人類在冷戰期間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生產力發展的總和,冷戰期間和平與發展取得的成就是有日共睹的。資本主義國家之問沒有發生戰爭。和平在西方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冷戰期間,發生了亞非拉人民爭取獨立的革命運動,那也是世界間和平發展方向前進的自然過程,不過蘇美在這些地區長期進行爭奪,使這些國家在獨立後處於貧困狀態。但是這些地區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與戰前相比,還是取得很大進步。 冷戰結束後,雖然世界朝和平發展方向前進,但局部戰爭也未能避免。因比不能因為冷戰期間有局部戰爭而就說冷戰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冷戰結束後發生的波黑內戰,在拉丁美洲,非洲的戰爭以及發生在柬埔寨的內戰等,都充分證明在人類向和平發展方向前進時,仍然充滿衝突與危險。因此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戰後的歷史,是人類走向和平發展的歷史,只不過代價昂貴,充滿痛苦和曲折而巳。 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明顯成為時代主流。經過幾年的調整,1994年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和平與發展促進了人類的進步。這一時期是人類第三次技術革命的高潮,高科技迅速猛發展,並成為一種產業。高科技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產業、電腦軟件、網絡等。在這一領域領先的是美國。信息產業在美國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5%,大大超過了汽車工業。此外還有航天工業等的發展,使高科技產業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3,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緊跟在美國之後,各國都開始了信息革命,世界巳經從工業社會進人了信息社會。 冷戰結束後,世界向一體化發展,但應當指出,這種發展主要是各國在經濟文化和其它領域上的聯係更加密切和各國在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上進行合作,國家作為主權實體的功能並不因此受到削弱。因此,世界一體化不可能消灰國家。相反,在一體化過程中還會出現新的矛盾。例如美國已經感到了歐盟擴大對美國經濟擴張造成的威脅,世界國際關系出現了新的格局。 2.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 世界發展是不平衡的。二戰后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60 年代到 70 年代蘇聯也成為軍事超級大國。后來歐洲和日本崛起,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冷戰結束后,情況發生逆轉:日本一蹶不振,經濟增長很慢,而美歐發展勢頭很好。其中美國后勁最足。由于美國在科技上和基礎上優于日本,并在宏觀調控與体制改革上取得成效,所以領先于歐洲,把日本拋在后面。而中國從70 年代開始,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到 90年代,中國已經成為東亞最有潛力的經濟強國,成為世界上強大的一級。當蘇聯解体后,就形成了一超多強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俄羅斯與中國。 冷戰結束,發展中國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二戰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通過斗爭逐步贏得了獨立。但獨立后,國家的發展都很坎呵。一是國內存在各種困難,以及政策、指導有失誤;二是外部環境對它們有束縛,不能突破舊的世界政治經濟制度對它們的束縛。過去在蘇聯支持下,走的是非資本主義道路或模仿蘇式社會主義,沒有一個國家獲得成功。東歐劇變、蘇聯解体后,這些國家放棄了非資本主義的嘗試,而把自己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這幾年他們取得一些成效,年經濟增長率在 5.5% 到 6.5% 之間,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增長率要高,估計這種趨勢到2000年仍是這樣。獨聯体經過一段痛苦時期,目前經濟開始回升,各國經濟已走出低谷。 這些發展中國家和前蘇東地區的發展與舊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同的,其國內條件不同,所以這是一種新式資本主義。但是無論老的資本主義或發展中國家的新式資本主義都存在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私人占有性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不能克服的。人類社會最終要發展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冷戰后世界發展的最大趨勢是多國集團、地區性集團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經濟規模及廣大的市場 ,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經濟的發展。除了歐盟、東盟、美洲國家組織、 里約集團、非洲統一組織、南亞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等組織不斷發展狀大外,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或正在醞釀成立一些新的地區性集固,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中歐自由貿易協定組織和南方共同市場等。而且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將在1999年開始建立跨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以在2005年前建立一個越洋跨洲的自由貿易區。美國則力圖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將南方共同市場、安第斯集團和加勒比共同体等拉美經濟集團一并納入這一版圖,置于美國領導之下。日本也在醞釀太平洋貿易區的建立。 洲際自由貿易區將成為國際經貿中一個新的重大變化,歐盟與美國爭相建立自由貿易區是當前國際經貿中聯合與爭奪的一大特點。 此外在中歐、東歐,以俄國為首的獨聯体國家也在發展地區性的經濟聯系。目前俄國與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烏茲別克斯坦三國都在推進一体化,這對地區性的貿易是有益的。 多國集團、地區性集團以及洲際貿易集團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多國公司將帶去急需的技術、管理經驗及資本,有益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多國公司將可能控制發展中國家經濟、政治方向的發展,這是發展中國家必須警惕的。 冷戰后世界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富裕的產油國和第三世界的三角關系將仍然是全球性問題。 1973年至 1983年,石油生產國為扭轉不利局面成立了石油生產國組織歐佩克,捍衛自己的利益。冷戰后他們仍然團結起來向西方國家作斗爭。 冷戰結束后,世界向和平與發展方向前進的最大特點是中美關系、中俄關系、中日關系、中歐關系以及美俄關系的不斷改善,這種發展奠定了世界和平的格局,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鋪平道路。 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長達 20多年的隔離狀態,兩國關系走上正常發展的道路。雖然雙方關系時好時壞,但基本上按三個公報的精神在發展。1997年 10月底至 11月初江澤民總書記訪美與美國總統克林頓就努力建立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系達成共識。雙方還制定了保持和加強高層接觸以及各領域,各層次交往的機制與框架,為 21世紀中美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中國與俄羅斯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種關系不是針對第三國的,而是為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雙邊的利益。中國與法國也建立了伙伴關系,中日關系也在發展。 美俄關系在泠戰后也得到改善。 美俄裁軍取得進一步成績。1993年 1月,兩國簽訂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1997年9月2日兩國又簽訂了一攬子裁軍協議,以保持兩國削減戰略武器方面的平衡,為雙方正式履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鋪平道路。 核大戰的威脅己減少和正在消失,和平利用核能的國家在增多。 日俄關系也有很大改善 ,1997 年,日本首相發表對俄政策談話,提出“相互信賴”、“相互利益”和“著眼于未來”的三項原則,俄國對此表示歡迎,并作了積極回應。 俄印關係也得到加強 ,1993年1月葉利欽總統訪印,雙方簽署了《印俄友好合作條約》等九項協定。1997年3月,印度總理德宅﹒高達訪俄,雙邊關系升格為“戰略伙伴關系” 。 冷戰后,美歐、美日之間從冷戰時期的主僕關系正向平等的伙伴關系轉變,日美通過修改日美安保條約,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 日本在發展與美國關系的同時,與澳大利亞建立了伙伴關系。 上述國除關系的發展,表明冷戰后世界出現了緩和局勢和和睦氣氛。世界各地區國家有能力通過對話自己解決自己地區的安全問題。 第二節 机遇與挑戰 1.世界存在沖突與危險 雖然泠戰后世界形勢發展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是世界卻存在許多困難、問題和危險。机遇與挑戰并存。首先表現在北約東擴與美俄的脆弱關系上。泠戰結束后,北約即準備東擴。1995年9月,北約正式公布東擴計劃研究報告 ,1997年北約東擴啟動。北約秘書長索拉納把1997年北約的發展總結為四個新字,即新成員、新伙伴、新任務和新結構。新成員是1997年12月16日,北 約16國外長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簽署了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三國入盟的協議書。按計劃 ,1999年波、捷、匈將成為北約新成員。 北約的新伙伴,是指北約與俄羅斯、烏克蘭、中東歐以及地中海地區發展關系。其中,以北約與俄羅斯的關系最為重要。1997年5月27日,北約與俄羅斯在巴黎正式簽訂了雙邊關系“基礎文件”,7 月又成立了常設聯合理事會。北約逐與27個北歐、中東歐和中亞國家成立了歐洲與大西洋伙伴關系理事會,北約的目的是通過這些組織影響與控制俄國及這些國家。 為此,北約制定了新任務,即從軍事防御擴大到維持和平,預防和制止區域沖突,加強人道主義援助和軍事技術合作。上述任務的目的是確保西方利益,維持有利于西方的和平。否則北約將以維和為幌子,對任何地區進行“合法”干涉,這一招與冷戰時期公開干涉相比,具有欺騙性。 同時北約進行机構改革,以建立新机構。其任務是將原有的65個司令部減少到20個,使指揮系統更加机動靈活。此項改革將從1998年1月開始,到1999年北約首腦會議時完成。 毫無疑問,北約東擴,是美國與西歐在泠戰結束為進一步鞏固西方利益,防止任何潛在的來自俄國與東歐的軍事威脅采取的措施。其在東擴時標榜的“歐洲安全”, 就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所謂“歐洲安全”, 必須是符合美國、西歐利益的“安全”, 否則它們就要為“維持和平”, 加以干涉。因此俄羅斯堅決反對北約東擴,俄羅斯清醒地意識到,北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軍事集團。但是由于目前俄羅斯經濟十分脆弱,在美國和西歐作出一定讓步后,不得不同意目前的北約東擴。美國作出的讓步包括不在新成員國部署核武器,同意修改常規武器條約,根據俄方要求將《第二階段 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生效吋間推遲五年,接納俄國參加七國集團 ,許諾向俄提供經濟、財政援助等。但北約只是作讓步,并不想與俄國建立真正伙伴關系,因此北約的矛失始終是指向俄國。 這樣, 如果北約繼續東擴,特別是向波羅的海地區擴展,就會引發更尖銳的矛盾。這些矛盾不能不導致沖突乃至戰爭。1997年11月底,美國總統發布命令,對美國的核戰略進行16年來最重要的一次調整。這次調整,美國承認由于美國無法打贏核戰爭,因此美軍將放棄“打贏一場將會毀滅全球的曠日持久的核戰爭”, “將核戰略的重點由進行核戰爭轉向阻止核戰爭”。但這正如在北約東擴上使用冠冕堂皇的語言一樣,其真實目的是阻止俄國及他國發展核武器。因此,克林頓堅持美國“將在沖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 而且要“采取確確實實、壓倒優勢和毀滅性的對策”。美國一方面謀求與俄羅斯和中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另一方面又堅持把俄羅斯和中國列入核打擊目標,并把一些非核國家也列入核打擊目標清單。由此看出,美國的一切戰略都是以使俄羅斯、中國及其他一些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國家服務美國西方利益,并通過所謂“伙伴關系 ,使它們進入西方軌道,否則美國將“採取確確實實、壓倒優勢和毀滅性的對策”,”首先使核武器”。 為此目的,雖然冷戰已經結束,但美國仍在加速研究高精度武器,特別是反衛星武器。衛星對一各國家的安全極為重要,甚至能影響戰爭的勝負。要首先使用核武器,必須先摧毀對方衛星,否則衛星將偵察出對方一切軍事准確情況。美國陸軍于1997年10月17日晚成功地在新墨西哥州導彈實驗場用中紅外化學激光器向一顆在太空運行的衛星發射了兩束激光束,先后擊中了即將退役的美國空軍氣象衛星 ( 体積與電冰箱大小相同 ), 其中一束持續不到一秒鐘,而另一束則持續了十秒鐘。 俄羅斯對美國激光打衛星的試驗感到震驚 ,葉利欽總統在給美國總統克林頓的信中表示,“不應該允許研制能夠破壞戰略穩定的新武器系統”, 并建議美俄舉行新一輪會議,以控制反衛星武器。俄羅斯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總局局長伊瓦紹夫則在11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俄羅斯對美國加速發展高精度常規武器深感憂慮。他表示雖然俄國由于經濟困難,目前無力與美國展開角逐,但在局勢激化的特定條件下,俄羅斯有可能被迫捲入新的一輪軍事競賽。由此觀之,冷戰后仍然存在美蘇軍事競賽的可能,并因此會導致沖突與戰爭危險。 許多國家的政治動亂、民族流血沖突、宗教和種族斗爭仍然存在,不僅使經濟發展惡化,而且蘊藏著潛在的戰爭與各種危險。 印度次大陸存在著克什米爾問題,因而存在著軍事沖突的危險。斯里蘭卡存在內戰 ,1997年1 月4日,斯里蘭卡猛虎組織游擊隊向在瓦武尼亞地區執行代號為“必勝”軍事行動的政府軍發動了大規模反攻,雙方死傷數百人。阿富汗局勢還未徹底平靜,非洲還發生內戰。在許多國家,伊斯蘭教各派正與原教旨主義派別作鬥爭。在中東,和平談判進行緩慢。在海灣地區,仍存在軍事對抗的危險。經濟問題與民族主義是冷戰后存在的最大問題。 泠戰結束了世界上最強大國家之間的相互撕殺,然而地區性內戰仍在進行或存在發生的可能性。 在政治領域,美國企圖用美式民主改造世界,用人權大棒干預他國內政,動輒用經濟制裁威嚇其他國家,這也是引起軍事衝突的的原因之一。1997年10月開始的伊拉克驅逐聯合國美籍武器核查專家引發的危机,就充分說明這一點。 此外,人類在冷戰結束后還面臨許多其他重大問題。 2.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第一是難民問題,這是一個世紀頑症。1996年全球難民就有4500萬。今后十年,預計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一倍。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于1997年12月6日于日內瓦發表的 1997─1998年度《世界難民狀況報告》指出,目前難民主要分布在非洲、前南斯拉夫、中東和亞洲,以及拉美部分地區。自1990年以來,世界範圍內爆發85起戰爭或衝突,導致3000多萬平民淪為難民,其中 l000萬難民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自愿返回家園或被安置在難民收容國。但是有些國家內部被迫遷移和逃亡的人數又不斷增加。他們在國內無安身之處。目前有大批滯留在難民營的難民常常受到虐待、裘擊,被驅趕到另一個國家或被迫返回處在衝突和不安全的原籍國,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據統計,自80年代初以來,曾有500萬逃離戰火衝突的人要求到西歐、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亞避難。但他們均被這些國家的政府以擾亂政治、社會、經濟安全為由阻止進入其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數百萬逃難者被迫重返戰亂沖突的原籍國。他們在無安全保証的情況下又重新逃往國外。 造成難民問題的根源很多。 首先,由于泠戰遺留問題的政治解決遙遙無期,致使一些舊的難民問題遲遲解決不了。 第二,因種族宗教矛盾和武裝沖突又產生大量新的難民。波黑、阿富汗,尤其是一些非洲國家的情況最為突出。前南斯拉夫自1991年爆發內戰以來,難民人數超過了400萬,其中婦女兒童占多數。阿富汗在蘇軍撤離后,仍然無法實現和平,內戰越演越烈,約600多萬難民逃到伊朗與巴基斯坦。南部非洲難民最多的是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這兩個國家因近20年之久的內戰加上自然災害,致使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而在中部非洲,由于盧旺達和布隆迪的武裝部族沖突,產生了200多萬難民,并引發了扎伊爾與盧旺達、布隆迪和烏干達三國相互間的矛盾,導致了1996年大湖地區的危机。東非難民的處境也在惡化: 厄里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之間長達10年的戰爭,造成大批難民逃往他國。蘇丹自60年代起就發生了內戰,迄今為止仍未停息,大量難民逃往他國謀生。索馬里內戰也產生數十萬難民。最近,大批庫依德人又從土耳其逃往意大利。 第三,南北差距不斷擴大,是造成難民問題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約有8億多人在忍飢挨餓,這使大量飢民離鄉背景到他國謀生。僅1996年8月以來,北非地區每天都有數十人甚至上百人,搭乘簡易木船,橫渡直布羅陀海峽,試圖偷渡到歐洲謀生。到1997年初,僅被西班牙當局扣留的偷渡者已達2000多人。世界每年有大量人口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的工業國家移居,造成經濟難民。自然災害也是造成難民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國際組織發布的材料表明,自然災害每年平均造成14.4萬人死亡 ,5.7萬人受傷 ,500多萬人成為難民。 1996 年,全球共發生600起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約600億美元。 經濟惡化與人口增長過快,也會產生又難民。以非洲為例,非洲現有人口約 7億,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3%。而非洲衣業生產每年增長仗 2.5% 左右,糧食增長量養不活增長的人口,就會引起飢餓,產生難民。難民問題的解決,不能單單依靠人道主義的救援,而實現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才能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由于在工業發展中對環境工作的忽視,人類面對的生態危机進一步加劇,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生存挑戰。 由于污染和人為破壞,地球的綠色植被在萎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世界在1980年至1995年間失去了1.8億公頃的森林, 其面積相當于一個墨西哥。而且森林的消失速度正在加快。1997年是有史以來全球森林火災最嚴重的一年,僅在印度尼西亞和巴西兩國,大火就焚毀了至少500萬公頃森林。其中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森林火災數量比1996年上升了50% 以上。 1998年1月仍在燃燒的印尼森林大火在其后的六個月中釋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其數量可能超過西歐所有汽車和電站一年排出的二氧化碳總和,對鄰近地區造成巨大污染。此外 ,1997年在巴布亞新几內亞、哥倫比亞、盧旺達、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都發生森林大火。 海洋也受到嚴重污染與破壞,過度捕撈使五大洋魚類資源減少。世界15個大魚場中,有13個處于過度捕撈狀態。大江大河的污染排放使入海口交成巨大的“死亡區域”。人類的活動破壞了海洋中的珊瑚礁,而珊瑚礁正是無數海洋動物的繁衍棲息之地。 由于人口的增加及工業化的發展,大量農業工業用水及生活用水使水資源出現短缺,一些主要河流在它們到達海洋前就已被抽干,地下水位也急遽下降。自1979 年以來,世界用于糧食生產的水灣地面積已減了少7% 。在未來50年里全世界至少有1/4的人口將會面臨水資源短缺。 地球的氣溫在上升,全球氣候日漸變暖。從70年代起,地球氣溫平均上升了 0.1攝氏度。到21世紀,全球氣溫每 10 年將平均升高約 0.34攝氏度;到 2025年全球氣溫將比現在升高 1 攝氏度,根據氣象學原理,如果全球氣溫升高1攝氏度,就會引起全球氣候的強烈變化,并引發各種自然災害,隨著世界年平均氣溫的繼續升高,高緯度地區將比熱帶地區更熱,海平面將被提高,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將升高30厘米至50厘米。 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它將直接威脅到沿海國家以及30多個海島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許多國家的沿海地區與城市將被完全和局部淹沒,一些海島也將被淹沒。 世界平均氣溫升高還將使颶風出現的頻率更高,強度更大,洪水、干旱和熱浪等自然災害更加頻仍。全球變暖還會助長熱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造成生態混亂、物種滅絕、糧食減產、害虫逞凶、 水源短缺、土地荒蕪、森林減少等等。 1997年,世界氣異常,自然突害頻發。暴風雪、颶風、暴雨、 洪謗、干旱、高溫、酷暑等異常氣象襲擊五大洲。1997年全球性氣候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周期性自然現象。“厄爾尼諾”一詞源于西班牙語,意即“聖嬰 “ 。厄爾尼諾現象常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是秘魯漁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溫的變化影響了正常的魚汛,當地人根據這種現象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后這一點稱之為“厄爾尼諾 “, 意思是“聖嬰降臨,情況有變”。 但是由于地球溫度上升,自80年代初以來,厄爾尼諾出現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強度也更大。受厄爾尼諾影響的地區不僅包括沿赤道太平洋的熱帶低緯度地區;還影響地處中緯度的廣大地區和高緯度地區。因此厄爾尼諾也將影響到地處中緯度的中國。1997 年冬季,中國受到影響,出現暖冬。 那麼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麼?其主要原因是人類自身 ,特別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因過度耗能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体造成的。自1750年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已增加了30%以上,達到200 多年來的最高水平。現在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已增加到220億噸,而且還在按每年0.5% 的速度遞增。美國等工 業發達國家作為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75% 以上,它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負主要責任。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給人類生存帶來一系列危机。今后,世界糧食供不應求的形勢將進一步加劇,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面臨食物嚴重短缺的局面。 人類已經談論到環保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措施來改進環保狀況。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7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發表文告,呼籲世界人民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將它變成一種行為生活方式。 聯合國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環境計劃署 ,1987年簽署了蒙特利爾之保護臭氧層公約 ,1992年召開了聯合國環境首腦會議。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舉行了氣候變化的框架條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上,通過了一項關于限制排放使全球氣候變暖的氣体的議定書,其中規定:受到限制的氣体包括人為排出的二氧化碳、甲浣、一氧化氮、二種氟利昂氣体 (HPC 和 PFC) 以及六氟化硫。 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是有關環境問題的第一個寫入數值指標,并具有約束力的文件。會議規定,經濟發達國家對上述六種氣体的排放總量從2008年到2012年要比1990年減少 5.2% 。其中美國減少7%, 歐盟減少8%, 日本、加拿大等國減少6% 。實現零增長的有俄羅斯、新西蘭等國。到上述年限比1900年增加的國家有澳大利亞、愛爾蘭、挪威。為限制六種有害氣体排放量,發達國家將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植樹造林和農業發展、研究能源等方面作出努力。 議定書規定對發展中國家不課以新的限制排放義務,發達國家要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減少有害氣体排放工程。 各國都十分重視環保問題。但是要做好全球環境的發展與保護工作,仍然充滿了艱難。發達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往往推卸責任,嫁禍于人。例如在1997年12月11日結束的京都會議上,各國進行了異常激烈與緊張的談判。發達國家不愿作出過高的承諾 ,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家則反對發達國家不顧全球在氣候變暖的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不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強行制定發展中國家的削減比例。發達國家借口氣候變化是全球問題,解決全球問題需要全球的參予,因此要發展中國家也承擔很重的減排和限排數目。 但發展中國家并未被發達國家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們列舉事實來說明今天氣候變暖的嚴重結果,是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排放了100多年造成的。目前發達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2%, 但卻消耗了世界70% 以上的能源,其溫室氣体排放量占世界排放總量的60% 以上。而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尚不能滿足其人民的基本要求,其人均溫室氣体排放仍然很低,發展中國家目前沒有責任,也不可能參予減排或限排。只是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斗爭,京都會議才達成了上述比較合理的協定。 當然,發展中國家目前不承認溫室氣体減排或限排義務,并不表明發展中國家不關心環保問題。不少發展中國家從國情出發,采取了許多對應措施,在某些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比某些發達國家做的工作要多。總之環保工作要做好,必須要全球參予共同努力。環保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是要消除貧困。發達國家座該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如果發達國家要不發達國家和它們一樣盡同等義務,那是不現實的。如果全球環境繼續惡化,沒有那個國家幸免于難,因此各國應該加強合作,共同努力。 在環保工作中應注意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噪音問題。目前噪音已被西方視為比污染和不安全更可怕的公害。各種噪音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許多國家也已采取措施,通過立法來保護人民。例如1995年法國頒布了反噪音法。根據這一法令,新建高速公路與鐵路必須符合限制噪音標準的規定;机場附近、施工工地附近等噪音高達區,應安裝隔音牆等等。這個法令範圍很寬。例如一名女士夜間穿高跟鞋上樓,撞擊生影響他人睡覺 ,將處以250到3000法郎罰款等等。通過上述立法,人類生活的世界必將變得安靜、和諧和溫馨。 第三是反毒問題,毒品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它不僅危害人体健康,還引發包括道德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國際社會十分關注。 人累從本世紀初就已開始禁毒。1909年,由13個國家參加的第一次國際麻醉品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促成了1912年在荷蘭海牙國際麻醉品大會上簽署的第一個多迫禁毒條約。 1925年、1931年和1936年,國際社會分別召開了三次國際麻醉品會議。進入50年代,吸毒現象出現在許多國家,國際社會更加關注禁毒問題 ,1961年,國際社會簽署了《麻醉品單一條約》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同時宣告成立。 1971年,聯合國設立了禁毒基金,用以資助國際禁毒的科技合作。到80年代,吸毒販毒現象十分嚴重,毒品已成嚴重的世界性公害。因此1987年6月,聯合國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了部長級禁毒國際會議,有138小國家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通過了禁毒活動的《綜合性多學科網要》,向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提出了在今后的禁毒活動中開展綜合治理的建議,會議還將每年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這次禁毒國際會議是禁毒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此后聯合國和各國都采取措施,發展切實禁毒工作。 1988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送麻醉品和精神藥物公約》設定全面禁毒目標 ,1990年,聯合國大會通道了禁毒的《政治宣言》和 《全球行動綱領》,并宣布將本世紀最后十年 (1991年─ 2000年 ) 定義《聯合國禁毒十年》。1991年,聯合國又成立了禁毒署。 世界各國都遊行認真的禁毒工作 ,嚴厲打擊販毒活動。同時加強團隊合作,共同聯手發展禁毒工作。有的國家還專門制定了禁毒法,加大打擊販毒活動的力度。例如歐盟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第一百二十九條中規定,歐盟及其成員國應加強和毒品作斗爭,這就給歐盟的禁毒斗爭提供了法律基礎。1994年6月,歐盟委員會據此通過了一個與毒品作斗爭的五年計劃 (1995─2000) 。 歐洲議會又在1996年撥款2700萬埃居 ( 一埃居約為 1.4 美元 ), 作為1996年至2000年的反毒經費。 而第三世界的禁毒工作也取得很大成效,如東南亞地區生產毒品的“金三角”坤沙集團瓦解,哥倫比亞“卡利”販毒集團頭號人物落網,墨西哥“海灣”集團陷入癱瘓等。拉美國家在1997年5月11日還召開了首次城市反毒會議。會議決定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強反毒立法,加大打擊販毒和吸毒活動的力度。各國同意在情況交換和立法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在打擊販毒活動中協調行動,以便更有效地剷除販毒、吸毒活動。許多國家政府還出動軍隊打擊販毒行動。例如秘魯空軍在1995年就迫降了20架販毒飛机,其中15架被擊落,沉重打擊了販毒分子通過“空中走廊”轉送毒品的活動。 中國禁毒取得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中國在云南、廣東、貴州、北京、上海等地禁毒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獲得全世界一致的贊揚。中國政府不僅制定了禁毒的有關法律,而且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禁絕販毒行為,不使吸毒之風在新中國死灰復燃。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 在十五大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對販毒活動,要給予堅決打擊。 然而雖然聯合國和各國都采取有力措施禁毒,但全球毒品問題卻日趨嚴重。根據聯合國國際麻醉品管制署1997 年發表的 《 1997年度世界毒品問題報告》的數據,鴉片產量自1985年以來翻了三番,已達5000噸。去年鴉片種植面積為28萬公頃 ,90% 集中在位于金三角地區的緬甸、老撾和泰國,以及近十年來出現的位于巴基斯坦、阿富汗邊界的“金新月”地帶。 在南美安第斯山地區,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生產了全世界98%的哥卡因。可卡因的種植面積去年為44萬公頃,產量達 1000噸,比 1985年翻了一番。 人工合成毒品,主要是安非他命類的興奮劑 ,1979年以來每年增長16%。此類毒品的截獲量增長9倍。 毒品走私也愈來愈猖獗 ,10年來查獲的毒品量不斷上升。1995年全球查獲可卡因251噸,海洛因31噸,嗎啡13 噸。世界毒品年銷售額約400億美元,相當于全球貿易額的8%。 吸毒已經成為全球性現象。據估計,全球吸毒人數已經占總人口的近 10%, 并正以每年3%─4% 的速度增長。目前至少有130 萬人服用可卡因 ,800萬人服用海洛因 ,3000萬人服用安非他明興奮劑。美國有1280萬人吸食各類毒品。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和意大利,可卡因的鹽酸化物年消費量約1 噸。在歐盟15國中,用過海洛因的就有370萬人。 吸毒對社會的主要危害是傳染艾滋病和催生犯罪,全球有22%的艾滋病人和病毒攜帶者吸毒。吸毒還導致傳染性肝炎等病。在歐盟各國監獄中的犯人30%至40%與毒品有關。在英國有一半吸毒者靠犯罪獲得買毒品的錢。吸毒和犯罪互為因果,相互促進。而且吸毒者年齡己擴大到14歲以下青少年,毒品正毒害整個人類。 為什麼毒品屢禁不止,如此肆虐世界?毒品泛濫有多種原因 ,但其中最根本的是貧困造成。由于國際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在歷史上對亞非拉國家的殘酷的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遺留下大量經濟問題,造成許多國家處于經濟落后的狀態。許多國家由于經濟落后,情急而種植容易獲利的毒品,使毒品種植得以發展。 眾所周知,經濟活動是國際社會的命脈。199 年,全球有1.8 萬億毒品美元在國際金融系統中流通,其中毒品貿易犯罪額為6500億美元,利潤在4000億美元以上。受經濟利益驅使,亞洲許多貧困國家的居民冒險種植鴉片等植物。 拉美國家長期受殖民主義和美帝國主義的經濟剝削,許多國家的經濟是單一經濟,其經濟狀況的好壞取決于國際上對該國出口的農產品或礦產品的需要。在 80年代拉美經濟遇到空前困難,因此一些國家開始生產毒品,致使毒品經濟在一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占了很大比重。在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和秘魯,共有60萬至150萬種植毒品的居民。“毒品產業” 成為“黑色支柱產業” 。 因此要從根本上禁止毒品,必須消滅貧困。發達國家應當向落后、貧窮的國家提供資金,在帶助他們禁毒的同時,幫助他們擺脫貧困,而不能像美國一樣,借禁毒為名,干涉拉美國家內政。只有消滅貧困,全世界的毒品生產國、販送國和消費國才能攜手共同檔除毒品。因此,人類要完成禁毒的艱巨任務還任重而道遠。 世界人口老齡化,也是 21 世紀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20 世紀的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個重大挑戰。 20 世紀,尤其是二戰以來,由于相對和平的時問持續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口死亡率降低和出生率降低,人口壽命不斷延長,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但人口年齡結構開始老化。 人類有史以來直到19世紀末,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從未超過6%。到本世紀中期,上升到8%, 達2億多人,30年后翻了一番達4億人。預計到下世紀頭几年會增加到6.2億,占總人口的10%, 到2040年老年人將達13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進一步擴大,人類將是老年人社會,即所謂的“老齡化社會”。 下面是世界老齡人口1950年至2010年的增長趨勢圖。 世界 60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增長趨勢 (% ) 年 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全 世 界 8.1 8.1 8.4 8.6 9.2 9.8 10.7 發 達 地 區 11.6 12.6 14.5 15.5 17.6 19.2 21.2 發 展 中 地 區 6.4 6.1 6.1 6.3 6.9 7.6 8.5 中 國 7.2 7.2 6.8 7.4 8.6 9.9 11.7 資料來源: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據聯合國有關統計 人類社會老齡化帶來許多問題。首先是生育率下降,使人口和家庭規模縮小,影響對老年人的照顧。第二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蕭條與停滯,全球性通貨膨脹,企業效益不好,家庭收入減少使老年人收入相對降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使傳統的家庭結構遭到很大破壞 ,獨居的老年人增多。發達國家老年人與子女同居的只占10%─20%, 而發展中國家達到60%─70%。大多數發達國家在法律上沒有規定子女對父母的義務,老少兩代人關系疏遠。喪失勞動力的老年人不被尊重。 由于社會道德水準下降,不少老年人在家庭中受到虐待。這種情況在西方特別嚴重,西方貧困老人大都依靠政府微薄的救濟金生活。救濟金支付了昂貴的房租后所剩無几,許多人常常挨餓,一連几天吃不上東西的人也比比皆是,一旦連房租也支付不起時,老年人便失去了棲身之所,只得外出流浪。 當老年人退休后,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生活空間越來越小 ,與社會的溝通,聯系越來越少,容易產生孤獨、寂寞和失落感。 發達國家獨居老年人多,他們與子女分居,脫離家庭和社會,心理孤獨感,寂寞感強。在一些人情淡薄的社會,老年人身体每況愈下,生活困難接踵而來,他們隨時會遭遇到各種刺激和受到各種打擊。因此老年人精神病的發病率高于其他年齡組人口。一些老年人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生活動蕩不安,人身安全無保障,致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厭惡、痛恨周圍的一切,有的甚至以犯罪來發洩對社會的不滿。 在老年人中,老年婦女景遇最糟。老年婦女退休早,壽命長,漫長的晚年生活會遇到許多困難: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低于男性老人;喪偶率高,獨居多,孤獨感更強。老年婦女再婚難,經濟自立能力差,醫療保險不足,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 上述老齡化問題使許多國家背上重負,即使已經建立起福利社會的工業化國家也面臨種種困難。世界人口迅速老齡化,不單是一個人口學現象,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文化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發展問題。所以各國都開始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1956年,聯合國發表了題為《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含義》的研究報告,引起了世界各國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注,以研究對策,解決問題。近20年來,聯合國大會多次作出決議,呼吁國際社會關注老年人問題,制訂出一項國際行動綱領來保証老年人能夠得到經濟和社會保障,并使他們有机會對本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1978年,聯合國在第33屆大會上決定召開一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經過多年醞釀 ,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了第一次老齡問題的世界大會,出席會議的有124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大會通過了聯合國系統老齡工作的第一個指導性文件《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畫》,要求采取國際行動解決老齡問題,呼籲各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處理人口老齡化問題 ,滿足年長者的特殊需要。 聯合國大會于1990年通過決議,確定10月1日為國際老人節。1991年聯大通過了“聯合國老年人原則”, 其主要精神是:獨立、照顧、自我實現和尊嚴。在1992年前 ,聯合國還建立了馬耳他國際老齡問題研究所,成立了非洲老年人學會,建立了榕樹基金、世界老齡基金等机構來研究和解決世界老齡問題。 1992年聯合國第47次大會上,決定將1999年定為“國際老人年”。在這次大會上,確立了到 2001年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全球八項目標,其中有支持各國制定出解決人口老齡化方面的國家目標,支持將老齡問題列入國家和國際發展計畫及項目中去,支持以社區為單位 ,為老年人提供各類型照顧,并組織老年人參加活動,促進國際間關于老齡問題的研究等。1997年2月至3月,聯合國召開了社會發展委員會34屆會議,通過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第四次決議草案和《 1999 年國際老年人年籌備情況》決議草案。 在聯合國從政策上、措施上采取行動,推動各國重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同時,聯合國還特別注意到發揚人類尊重老年人的優良傳統。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第47屆聯大上就大聲呼吁人們“要改變‘崇尚青年’ 的態度,不要忽視老年人問題”,他認為長壽和增壽是人類一大勝利。 在聯合國推動下,各國都采取措施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一些國家制定了使老年人參予社會發展的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會發展的行動者,也是社會發展成果的受益者。在國家一級,各國政府根據不同情況,都在考慮如何保持和提高老年人參予社會經濟活動,如何保護老年人避免貧困,以及如何調整就業政策以適應老年人的需求這三個基本問題,使老年人有適當的經濟和社會保障,有机會享受一切基本社會服務,包括社區、醫療、娛樂等服務,具有同樣的机會獲得教育、信息、技術和專門技能的權利,并鼓勵他們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在發達國家中,奧地利的老齡人口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奧地利是實行高福利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奧地利政府除了制定切實保障老年人就業,享受各種社會福利的政策外,還大力提倡設老人院。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就設有30家老人院。老人院實行收費制。但是低收入者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每人每月還至少發給1080 先令的零用錢。老人院開展丰富多彩的活動,例如紀念會、音樂會等。老人院還設有健身房、康樂室和手工藝品作坊等。在老人院里,由于考慮到老年人行動不便,容易跌倒等特點,裝有現代化的安全報警系統。在電梯里和走廊上每隔五米就裝一各警鈴,警鈴一響,中央控制室的電視屏幕上馬上顯示出何人在何處呼救的信號,救護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這種老人院吸引了大量忍耐不住孤獨的老人,成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家。 不發達國家也十分注重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在這方面,中國做得很好。中國不但制定明確政策保証老人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多方面權利,而且注重老年人的發展,使他們發揮余熱為社會做更大貢獻。退休老人有各色各樣的協會,政府部門和各企事業單位都成立老干處等等机構直接管理和關懷退休職工。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敬老愛幼的國家,目前這種美德并沒有消失。中國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都十分關心老年人的生活,成立了各種敬老院、老干部休養所等等,同吋開展各種文体和社會活動。中國還開設了老年人婚姻介紹所,使老年人晚年更加幸福。 掌管各國都采取措施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但從1851年法國成為第一個老年型國家至今的一個多世紀,人類還沒有找到真正解決好老齡問題的好辦法。要真正解決好老齡化的社會問題,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有許多因素需要加以研究,例如現代化的家庭是否仍然是關心、贍養老年人的基本單位?社金快速發展,使人類的許多優良傳統被丟掉,但家庭作為社會照顧老年人的基本作用不應被丟掉,家庭在解決老年人問題方面仍起著關鍵作用。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來看,即使在國家提供大量福利的時候 ,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照顧老人的單位。因此各國在制定任何社會政策時,不應忽視家庭的作用。而要真正使家庭發揮贍養老人的作用,必須在整個社會形成風氣,這就需要重新改造人們的思想觀念。并且這一工作也需要從人一生下就做起。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可能建立聯合國第34屆社會發展委員會擬定的目標,即 “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未來社會”。 腐敗現象是21世紀人類將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腐敗是指國家公職人員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弄權瀆職和鋪張浪費等等的總稱,其主要表現為權錢交易、貪污受賄。 腐敗現象古已有之,中外皆然。賣官鬻爵、私吞稅款等在各國歷代王朝中司空見慣。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腐敗愈演愈烈。到20世紀90年代,腐敗成為社會的毒瘤、癌症,極大地危害者社會經濟的發展。 腐敗影響濟的發展。以拉美國家為例, 每年被侵吞的財富就達210億美元之多,這對急需資本的拉美國家的工業化是一個莫大的損失。由于腐敗,發展中國家的債券增加了30% 。由于腐敗,生意的成本,合同的價格都會被抬高 ,從而打擊投資者的信心,使經濟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腐敗使政治敗壞,社會道德輪喪。凡腐敗程度嚴重的國家和地區,政治狀況也必然敗壞。在這些地方,不賄路當事人就無法辦事。在墨西哥,光天化日之下,警察們竟敢在大街上敲詐勒索,搜刮民脂,企業界和政界頭目為了彼此利益,行賄受賄。 在日本、韓國、美國等等西方國家,企業老板向政界提供 “政治資金”、“競選捐款”等等,當這些受賄政要大權在握時,即以制定有利于行賄者的政治、經濟政策為回報,致使因家政治腐敗,賄賂公行。 在意大利,自1992年開展以“淨手”為名的反腐敗運動以來,已經調查出涉及3000余人的腐敗案件,其中有三名前總理、教百名議員、五個政黨領袖,行賄受賄資金約30億至40億美元。在韓國,由金泳三總統發起的清除“韓國病”的不流血革命進行五年后,查出兩名前總統和3000多名官員受賄。在日本,自1989年以來已有四位首相因為經濟丑聞而下台。在美國,政治腐敗也十分盛行。在1996年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鮑比﹒多爾指責民主黨候選人比爾﹒克林頓的竟選班子接受了一對印尼夫婦 42.5 萬美元的捐款,克林頓竟只一笑了之,并回敬說共和黨也接受外國支持者的捐款。 即使在一貫以廉潔自豪的德國,如今也腐敗公行,貪污受賄案件日益增多,致使德國聯邦議院中的基民盟黨團副領袖肖示茨說:“在德國,几年前腐敗還是外來詞,而現在腐敗日趨嚴重。” 由于腐敗,使人民不再信任政府,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各國都認真展開了反腐敗斗爭,并且取得了偉大成績。1996年8月,韓國舉行“歷史性審判”, 汲城地方法院對前總統全斗煥,盧泰愚等16名被告進行判決;判處全斗煥死刑,罰款2259億韓元;判處盧泰愚 22 年零6個月有期徒刑,罰款2838億韓元等。雖然在12月16日,漢城高級法院對全斗煥、盧泰愚作出了二審判決,把全斗煥死刑改判為無期徒刑,把盧泰愚的22年零6個月的有期徒刑改判為17年徒刑,但韓國政府反腐敗的決心卻有增無減。 1996年6月,委內瑞拉最高法院宣判前總理安德列斯﹒佩雷斯因非法挪用1700萬美元秘密資金而觸犯刑律,從而使這位拉美第一位頗有影響的經濟改革家變成了貪污犯。在世界各國類似的審判不勝枚舉。 但消除腐敗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必須不斷進行,并加大力度,否則舊的腐敗查出,新的腐敗又滋生起來。例如,韓國的腐敗丑聞并沒有因為對全斗煥、盧泰愚的審判而絕跡。1995年10月,國際部長官李養稿因涉嫌受賄和泄露軍事机密罪,被韓國大監察廳拘捕。 11月初,保健部長官李聖浩又因卷入受賄丑聞而被迫下台。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這樣,以意大利為例 ,1996年底,上任才七個月的總理普羅迪也遭到營私舞弊的指控。 為了消滅腐敗,世界各國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目前許多國家已經逐步設立了專門的廉政監督机構,制定了各種完善的反腐防腐法律條例。其中廉政搞得最好的是新加坡,該國不但制定了《防止貪污法》,而且還設立了直屬于總理的反貪污調查局,該局擁有廣泛的權力,可以逮捕任何涉嫌貪污受賄的人。1996年6月,聯合國制定了打擊官員行賄受賄的新計劃,通過了《政府官員國際行為准則》草案。送些法律和做法是值得各國認真執行和推廣的。 各國在加強廉政法制建設的同時,還應強化各種監督机制,使反腐防腐能行之有效。 最后各國還應加強國際合作。各國已經談論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一些國際性反腐敗机構。例如1993年 5 月在德國柏林成立了“廉政與反腐敗國際”。 1994 年 5 月,世界經合組織通過了一個《關于國際貿易中行賄問題的建議書》。 1995 年 10 月,第七屆國際反貪污大會在北京舉行。 雖然在反腐敗斗爭中,還會面臨許多困難,還要經過漫長的道路。但當人類接近21世紀時,反腐敗的斗爭將會掀起新的高潮,取得新的成績。 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威協之一是艾滋病。迄今為止還沒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在西方,由于吸毒、同情戀及性亂,使大批人感染上艾滋病毒。但艾滋病正在全世界蔓延,其中在非洲最為嚴重。非洲由于貧窮,衛生知識差,缺乏對艾滋病的危險性的認識,因此患艾滋病的比例最高。 目前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已達3060萬,比1996年增加了580萬,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艾滋病毒攜帶者高達2080萬,占世界總數的68%。1997年比1996年增加了400萬,平均每天有1.6萬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在黑非洲 ,15歲至 49歲的青壯年中 ,7.4%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攜帶者。780 萬不滿14歲的兒童由于父母感染艾滋病死亡而成為孤兒,占世界總數的95% 。40% 的育齡婦女感染了艾滋病毒,直接導致嬰兒艾滋病患者的增加。這種情況,使聯合國在1997年12月26日發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動控制艾滋病的傳播,非洲大陸將面臨著成為“孤兒大陸”的危險。 艾滋病自被發現以來,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艾滋病在非洲的快速蔓延嚴重阻礙了該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 加速兒童死亡率增長和人均壽命的下降,數以萬計的青壯年死于艾滋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艾滋病的快速傳播,已成為非洲各國和世界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 應當指出,冷戰結束后世界雖然存在沖突、民族主義、地區性戰爭以及面臨難民、環境、人口老齡化、腐敗、艾滋病等嚴重問題的挑戰,但這些都只是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的曲折與困難。 人類能解決上述問題。在面對 21世紀時,人類已經開始攜手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并且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例如共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禁毒、防止艾滋病等。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極大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例如人類已在生物工程的發展中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就。首先是英國科學家試驗成功克隆棉羊“多利”。接著美國利用克隆技術,成功地複製出克隆牛。美國的這一技術不單為解決人類的肉類增加了來源,更重要的是利用克隆技術向牛体內植入兩種轉移基因,其中一種是人類血漿蛋白基因。這樣可從克隆牛牛奶中提煉可供醫藥使用的人類血漿蛋白。利用克隆技術,還可使動物基因重新編排。這將有極其廣泛的用途,包括利用動物培育用于人体移植所需的器官、 繁殖牲畜家禽以及挽救瀕危物種等。日本已成功利用克隆牛進行良種改良,正在計劃進行批量生產。 在其他領域,人類也正在取得進步。從聯合國的改革中,可以看出人類在進行共同的努力 ,為光輝的未來而奮斗。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 一個星期天的中午十二點,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的一名學生呂仁位剛起了床,梳洗完畢吃完早餐後,正發愁無聊的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他忽然想起新買的電視遊樂器還有一個新的遊戲沒玩過,於是他到電視機前面,打開電視,啟動「PS-II」電視遊樂器,放進一片叫做Century Great Strategy「世紀大戰略」的光碟,選擇了一項Third World War「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任務,螢幕上出現開頭動畫。 一九八五年元月,時值美國第四十一任總統就值前夕,整個世界由於傳統性的爭執以及新式衝突型態的四處掘起,以致濱臨四分五裂的險境。由此混沌之際,蘇聯領導者陷入了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蘇聯得防止潛在反對勢力的擴張,它包括了:東歐國家內部的反對勢力─其興起之主要原因乃是由於受到地中海歐洲國家共黨所提倡之「新政治模式」與西德成功經驗的雙重影響─以及來自中亞異族共和國之反對勢力─由於石油蘊藏量的日益匱乏、飛漲的糧食物價、龐大的軍事支出......等因素,使得中國得以在此一地區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如何強化軍事力量,乃是蘇聯此時所要面對的另一棘手問題:蘇聯此際的軍事力量雖然依舊強大,然而與一九七七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脆弱的時期─相比較,則是漸失優勢。由於民族封閉性和地理劣勢兩大不利因素,「利用中間同路人由外圍介入」的傳統策略,正告逐漸失靈當中,面對此一危險情勢,蘇聯只有兩種選擇:「屈辱地回到」祖先所遺留的勢力範圍內,此其一:立即使用其手握的最後王牌─以軍事力量進犯西歐,此其二。 蘇聯最高領導人士的目的是:製造一個足以迫使美國新任總統同意撤軍的有利狀況。蘇聯之首要測試對象是南斯拉夫。該國聯邦政府的無能和不受歡迎,以及各邦間之對立衝突,該為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吧?惟,蘇聯測試的結果是失敗的:經過數天「憤怒的外交交涉」,駐紮在義大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運作戰部隊,正式對蘇聯軍隊展開作戰行動;由於交戰影片透過電視播放之故,美國輿論除了大表譁然之外,且一致認為美蘇戰爭終於全面來臨。第二次測試:針對西德實施戰略性動作。它的目標是:以武力瓦解西德聯邦─「消滅危害世界和平的罪魁元凶」。一九八五年八月四日,進犯西歐的軍事行動正式展開:華沙公約組織直接將其主力整個投入中歐戰場上。蘇聯的攻擊目標是殲滅北境一帶北約部隊;其次,蘇聯企圖沿萊因河流域襲擊北約之後方部隊。至於中段地帶,則打算採用直接攻擊的戰術。此外,在大西洋上,蘇聯亦佈署了一道強而有力的海空防線,以阻止美國與歐陸戰場之聯繫。於此同時,戰爭之觸角亦開始逐漸向非洲、近東、印度洋,以及外太空等地延伸。 看完了開頭動畫,接著來到玩家選擇,紅軍是華沙公約組織,藍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呂仁位選擇了紅軍的華沙公約組織,藍軍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則由電腦控制。 戰爭開始,第一天,蘇聯列寧格勒的武裝步兵用迫擊砲攻擊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損失兩個師,蘇聯列寧格勒的航空母艦用艦砲攻擊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損失五個師,蘇聯列寧格勒的T-64B坦克開向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用ATM火箭反擊,蘇聯的T-64B坦克沒有損失,芬蘭赫爾辛基的武裝步兵損失三個師,殲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喪失波羅的海航海權,蘇聯列寧格勒港的巡洋艦開向北海的丹麥哥本哈根,用艦砲攻擊丹麥哥本哈根的武裝步兵,丹麥哥本哈根的武裝步兵損失六個師,蘇聯列寧格勒港的驅逐艦開向波羅的海的丹麥哥本哈根,用艦砲攻擊丹麥哥本哈根的武裝步兵,丹麥哥本哈根的武裝步兵損失四個師,殲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喪失歐陸第一個國家丹麥,東德開始進攻西德,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飛到西德領空用空對地ATM火箭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機槍反擊,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沒有損失,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七個師,東德的T-80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東德的T-80坦克沒有損失,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三個師,殲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喪失第一道防線,東德的Su-25攻擊機飛到西德領空用30豪米火炮攻擊西德的M109A3自走砲,西德的M109A3自走砲用機槍反擊,東德的Su-25攻擊機沒有損失,西德的M109A3自走砲損失十個師,殲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喪失第二道防線,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飛到西德領空用空對地ATM火箭攻擊西德的美洲虎二式裝甲車,西德的美洲虎二式裝甲車用機槍反擊,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沒有損失,西德的美洲虎二式裝甲車損失八個師,東德的T-80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美洲虎二式裝甲車,西德的美洲虎二式裝甲車用T0W ATM火箭反擊,東德的T-80坦克沒有損失,西德的美洲虎二式裝甲車損失兩個師,殲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喪失第三道防線,捷克開始進攻西德,捷克的Mi-24攻擊直昇機飛到西德領空用空對地ATM火箭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機槍反擊,捷克的Mi-24攻擊直昇機沒有損失,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六個師,捷克首都布拉格的T-72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捷克首都布拉格的T-72坦克沒有損失,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三個師,捷克的T-72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捷克的T-72坦克沒有損失,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一個師,殲滅。 西德頑強抵抗東德和捷克聯合進攻。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飛到西德領空用空對地ATM火箭攻擊西德的美軍M1A1坦克,西德的美軍M1A1坦克用機槍反擊,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沒有損失,西德的美軍M1A1坦克損失七個師,捷克的T-72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美軍的M1A1坦克,西德美軍的M1A1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捷克的T-72坦克損失一個師,西德美軍的M1A1坦克損失三個師,殲滅。 華沙公約組織出現了首次傷亡,導致匈牙利加入進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T-72坦克開到西德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T-72坦克損失四個師,西德的豹二坦克也損失四個師,捷克的T-80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捷克的T-80坦克沒有損失,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五個師,東德的武裝步兵用迫擊砲攻擊西德的豹二坦克,西德的豹二坦克損失一個師,殲滅。 華沙公約組織的聯合進攻造成重大傷亡,雙方激戰。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飛到西德領空用空對地ATM火箭攻擊西德的英軍挑戰者坦克,西德的英軍挑戰者坦克用機槍反擊,東德的Mi-24攻擊直昇機沒有損失,西德的英軍挑戰者坦克損失八個師,東德首都東柏林的T-80坦克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的英軍挑戰者坦克,西德的英軍挑戰者坦克用120毫米火砲反擊,東德首都東柏林的T-80坦克沒有損失,西德的英軍挑戰者坦克損失兩個師,殲滅。 此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西德已經沒有任何裝甲力量了,華沙公約組織的波蘭決定一報五十年之恥。波蘭首都華沙的T-62坦克開到西德首都波昂,波蘭首都華沙的T-62坦克開向西德首都波昂用11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首都波昂的羅蘭二式地對空戰車,西德首都波昂的羅蘭二式地對空戰車用機槍反擊,波蘭首都華沙的T-62坦克沒有損失,西德首都波昂的羅蘭二式地對空戰車損失五個師,蘇聯位於波蘭境內的加里寧格勒的T-64坦克開向西德首都波昂用125毫米火砲攻擊西德首都波昂的羅蘭二式地對空戰車,西德首都波昂的羅蘭二式地對空戰車用機槍反擊,蘇聯位於波蘭境內的加里寧格勒的T-64坦克沒有損失,西德首都波昂的羅蘭二式地對空戰車損失五個師,殲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西德完全被華沙公約組織占領了,西德總理科爾投降。法國緊急應戰,從法國起飛美軍的F-15戰鬥機,然而卻被東德的SAM4對空戰車用SA4 SAM地對空導戰打中,從法國起飛美軍的F-15戰鬥機損失六個師,又被捷克的SAM4對空戰車用SA4 SAM地對空導戰打下來,從法國起飛美軍的F-15戰鬥機損失四個師,殲滅。 法國為了對付華沙公約組織境內龐大的對空系統,決定動用空中力量做遠程打擊。從法國起飛英軍的旋風式IDS攻擊機,然而又被匈牙利的SAM4對空戰車用SA4 SAM地對空導戰打中,從法國起飛英軍的旋風式IDS攻擊機損失七個師,匈牙利的Mig-31戰鬥機飛到法國領空用R-31飛彈攻擊從法國起飛英軍的旋風式IDS攻擊機,從法國起飛英軍的旋風式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