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舞台劇-地下鐵-心得
2012/11/24 11:00:29瀏覽1983|回應0|推薦2

最近,我常想著:「喜歡一個人,是不是來自於想像?」不可能會喜歡完全不熟識的人,也不可能喜愛陌生人。那麼不愛一個人時,算不算失去想像?失去想像也是失去記憶囉?

 

所以幾米的《地下鐵》中有句話讓人特別的印象深刻

「為什麼你會想要我的記憶?」

「因為有了記憶,才可以開始想像。」

 

仿彿一張桌子不經過他的觸摸,這張桌子就沒有生命的記憶。那片天空沒有他的解讀,天空再遼闊似乎也只是一堆空氣凝聚­而成的氣體。

 

準備再次去當志工之中,腦中一直出現一個影像和一些聲音再和我說話著:「是現實,還是只是想像?」最後我告訴很像想像中的他:「如果你是真實的,你終究會親自開口告訴我。」那些欲言又止的話或心情。如果沒有,我就當它只是一種想像即度想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某種感受。

 

有幾年沒再去文化中心購票進場,(上次去看得是林懷民的舞),連售票口換了都不知道,繞了一小圈想買票的同時,遇見一個男子正準備退票,我只是想詢問與確定這裡是購票處,那名男子主動告訴我:「我有個朋友缺席,這張票轉賣給妳好不好?」

 

幾米地下鐵《音樂劇》的誘惑真的太大了,還是買了張不在預算中的支出,帶著一個喜悅與期待的心情準備看戲,我向售票處的小姐道謝,也和這名先生道謝之後轉身回去當志工。

 

志工當的有點注意力不集中,聽著自己的聲音有點飄乎重覆的說著同樣的語言,腦袋卻一直想著:「終於可以去看幾米的戲了耶!我終於買了!」然後傳單在沒如預期的發完的那刻轉交給夥伴,走進至德堂的心情猶如重溫上次進場看舞的記憶交織。

 

那位先生在我找到位置的時候,用一種半驚訝的眼神:「我以為妳不想看了呢!」然後客氣的將他的位置讓給我,自己則坐到更右邊的那一個座位,等待戲幕的開始。

 

我一直都挺欣賞會花錢買票去看戲和看電影的人,那是種精神上的感官享受,某些時候也有生活層次提拔的效果,當然免不了好奇的觀察一下右側這名友善男子,帶著他的家人與朋友出現在這個幾米的代表作。

 

有趣的是,我並未想過會和他有更多的討論,看來這位先生個性非常開朗活潑,在中場休息時主動問我:「妳會想看幾米的《地下鐵》,是因為是音樂劇還是幾米的關係?」這聽起來很像是普通朋友會提出的問題,所以我笑著簡單回答:「都有。」卻沒有再多言。實際上是沉迷在知名編劇黎煥雄的洗鍊文字的想像空間。或許是坐在身邊的關係讓人總是會多留意一下,這位先生想來是難得跑來戲院看戲,一下換腳一下換手,一下子觀察身邊的人一下子看DM,連我又不小心掉眼淚他也好奇起來()…也或許他是個常看戲的文化常客,只是不是那麼習慣這部「想像」為主的《地下鐵》。

 

我很喜歡看戲或電影另一個特別的原因:「是在於大家都專心的只看戲的共同心情。」共同的視覺與聽覺和一個程度的想像世界裡,有種整齊的精神秩序美感。

 

很奇怪的記憶現象是,我非常努力的想從舞台營造的空間、色彩、詩詞、演員與各種燈光聲效,去解釋出它想傳達出來的非常多關於該劇的心情與抽象世界。

 

但是在剛結束的剎那與中場休息時,腦袋並不是出現即度眷戀某個畫面或是人物的停留,而是回歸到好像都沒有的感受,若有似無的。這和過往剛從電影中斷走出或是讀完電影的心情迥然不同。

 

因為它的鋪設方法,就是一直無邏輯卻不停重覆想像空間的虛擬與真實,詩人在一般人眼中有點鑽牛角尖的感傷,黑暗的想像,寂寞的延伸,「真實」與「虛擬」在真假之間難以分辨的穿插;在劇中引用太多的想像和暗寓,無法在短時間快速的記下或是解讀一切,時間飛快的介紹下一個劇情;如果可以多看幾回,該有多好的深度作品。這和想結交朋友的心情或是重覆多看幾次書是一樣的意思,每看一次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與收獲。

 

《地下鐵》是運用一名失去視力女孩的世界觀,所經過不同月台邂逅的人、事、物去傳達「人生」。

 

詫看熱鬧的地下鐵,是不是全都是失去視力少女的想像所推疊出來的幻想?來擬補她暫時無法適應沒有辦法用感官去認知與記憶世界的方法?

 

如果「記憶」可以代表愛人的開始,「失憶」代表曾經愛過,你認同嗎?部份電影,也運用《地下鐵》的少許情節與文字去試圖傳達愛情的長遠與深度。

 

讓我覺得特別悲傷的就是體會到:「失憶」則代表曾經愛過。這是我非常意外會想流淚的原因,因為前提都知道這是部想像戲劇;人會失憶,在心理學上提過太愛某些事情的情感過度就可能失憶,因為無法解釋或是失去,無法習慣無法接受等等最後選擇性的失憶,「失憶」卻可以讓她的生活回到「正常」,但是「等待」讓她的生活「失常」。這是一名等待遇見女兒的母親,等待那個會捧著玻璃舞鞋的少女在她眼前出現,讓她認出來;但是她過於思切女兒出現,她卻不停的失去記憶,就在女兒終於捧著玻璃鞋出現,失憶的母親無法當面認出所以錯過。

 

這代表曾經沒有愛過?或代表這母親不愛女兒?

 

我們常會用一般的解釋去評斷社會現象,如同上述提到的母親看似不愛孩子的劇情(認不出孩子所以慣性解讀為不愛),但是從別人的解釋下看到另一個故事透露著:「正因為她曾經太愛了,所以忘記了一切;從中你又覺察出人性精神上的堅忍又非常脆弱的那面。」戲劇讓人理解人生失衡的情感依歸,也讓人多了許多的憐憫心去看待社會,如果少用指責,多用想像的憐憫或同理,總是比起局外人的角度去看這世界角落,來得美麗與溫暖。

 

另外這幕戲,也一直用不同的角色,去展現愛情剛出現的那片刻的愛慕,以驕傲魔術師神論的姿態出現、以逗趣的戲劇班團演員小騎士的妙語如珠呈現、以企鵝耍寶貶低自己的心態出現、以另一個星球小王子詩人般的童話出現、或是以一個鐵道員路人又似陌生閣闔的身份出現

 

所以難以用一種邏輯去解釋整幕戲的故事,卻可以在心裡不斷的重新解構與詮釋,讓人對「人生」許多隱藏的角落有了另種意會。

 

這是戲剛要開演時,我專心聆聽解說者拍這部戲的籌劃種種心情的角度去賞戲,因此抱持的無邏輯、抽象、隱寓心態下看完整部160分鐘的戲,所以剛結束時我的感觀也是無邏輯的記憶方式。

 

演戲的人不是故事的真實人物,但是他卻非常專心的扮演他的角色,讓人體悟戲的故事。所以我印證一種想法:「稟持過多的自我主觀意識,無法體悟他人。」這並非是否定主觀過強的個性,因為我也曾被教訓過:「除非我必需放下自我,才能重新學習的道理。」如果我一直記得我是誰、我認為、我覺得、我應該,或是你應該怎麼跟我說話、你該怎麼,就無法從別人的言語去瞭解他想訴說的世界觀,也無法真正學到自我並不是一直那麼重要與迫切的事。

 

演員放下他們自我,讓我們覺察更多的故事與情感,但如果他一直緊記著他只是誰,就無法在舞台上與一群的人合力演完一部不是他人生故事的戲劇;我在觀眾廳裡才能看到一群人合力的美感,但如果我是舞台上的演員,是無法從觀眾席去欣賞整戲的美與意義,只能專心的演練該演好的戲劇與台詞;但是,整體合作演出卻可以帶給觀眾怦動的情感,放下自我,才可以收獲更多。

 

走進電影或是戲劇也是這道理,不要把太多的自己帶進去,更能享受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如果喜歡跟我一樣泡電影跟泡戲劇的人,不難體會這種心境的樂趣。

 

當志工也是這種心態的練習,並非是要別人知道我,而是要讓別人知道有部戲正要上演;練習我不是那麼重要,對生活是一種放空的心。

 

真正放空才能從過去與現在去建構未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peper2012&aid=707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