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3 15:19:36瀏覽489|回應0|推薦15 | |
「反商」二字有些沉重,但臺資企業大多不能讓在地人民感動,甚至沒有好感,除了 臺資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家族企業與中小企業,既然是家(族)所擁有的產業,就必須「竭力守成」,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摳」/「摳門」/「苛刻」。員工通常只是「生財工具」,既然是「工具」,用舊就修、用壞就丟。 - 相形之下,歐美先進國家的企業,尊重員工是完整獨立的個體,所以注重並給予該有的權益,其政府的勞工法令也較完善。 - 摳門的臺資企業,往往養出取巧、走偏門的員工,之所謂「嚴官府、出厚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至於資方必須更加摳門、更加保守,也加深勞資信任危機、落入惡性循環。而員工一有機會就「跳槽閃人」,企業留不住優質人才。 - 外資企業的管理制度較完善,只要不踩紅線、不犯大忌,公司通常給予最深信任、最高授權、最優福利。例如外資通常沒有「打卡」這回事,就是相信員工會適時完成份內業務與所交付的任務。不過,員工一旦踩了紅線、犯了大忌,就絕不猶豫、毫不留情地為公司停損。這就是制度、這就是相互尊重! 先前高雄氣爆善後工作,台積電善盡企業責任,深獲佳評、深得人心。台積電雖「出生」在臺灣,其管理制度早已跳脫臺資企業的積弊因循。 若臺資企業主不能擺脫「員工工具化」的態度、若無法視員工為重要的資產與伙伴,若勞資之間的信任關係始終薄弱,那麼公司治理必然保守緊縮,久而久之,臺灣社會走向「反商」,不足為奇;進而人才出走、產官學空洞化更加擴大,這將是大家所不樂見的災難。 為什麼台灣社會「反商」? (王振寰/政大講座教授、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負責人) 一連串食安問題衝擊台灣社會,過去卅年來台灣人曾嘲笑大陸的黑心商品、地溝油食品,現今全部在台灣重現。諷刺的是,大陸的食品開始標榜,其商品原料不是來自台灣,而是本地生產,台灣的形象開始在大陸翻轉! 更讓台灣社會震驚的是,這次油品事件的源頭,竟然是在大陸發跡、是台商在大陸發展成功的代表頂新集團。現今台灣社會開始抵制所有頂新集團生產的食品,一股反黑心商人的力量正在形成。 這些年,政大有一群學者致力於台灣企業史研究,記錄台灣商人在不同階段,因應環境而成就企業的發展。他們從早期提著○○七手提包走天下,到現今發跡於中國大陸,甚至縱橫國際舞台,是台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支柱。 但是為何台灣社會對於台商或企業家,並不太尊敬,甚至反商?相對於歐美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有幾個原因可以做參照。 第一,相對於歐美社會,很多企業家在賺取大量金錢之後,會回饋社會,或捐贈給慈善機構,例如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夫婦成立全球規模最大的蓋茲夫婦基金會,致力於全球各項疫苗研究和捐贈。相對地,我們的企業家,大部分對經營環境斤斤計較,包括對員工的薪資或稅收,賺取大量利潤之後,是以壯大家族財富為主要考量,很少想到回饋社會。更嚴重的是,家族企業在大家長過世之後,常演變成繼承糾紛或對簿公堂,成為社會焦點。 第二,相對於歐美社會,企業家會捐贈大學或智庫,研究人類社會重大問題,造福人群,建立道德高度,這也是資本家具有「文化霸權」或是深遠文化影響力的原因。反觀台灣,很少有錢人會捐錢給大學,更不用說成立智庫。他們大部分會捐錢給廟宇,給自己家人祈福;或成立文教基金會以節稅。我們也不乏企業家捐錢給大學,不過他們捐給美國知名大學的金額,遠勝於給台灣的大學,因為這些國外大學能給他們的「回饋」—例如子女進入名校就讀,比國內的大學還多! 第三,尤有甚者,全球化造就金融流動和房地產資本的大幅炒作,造成全球貧富差距擴大。不過在歐美,仍看到巴菲特呼籲有錢人身後捐出所有財產給慈善團體,且得到極大響應。而我們政府呼籲台商在大陸賺錢後,鮭魚返鄉回台創業,結果大部分資金回來炒房地產,讓房價大幅上揚,使年輕人愈來愈買不起房子,成為「巢運」的推手。 從經濟發展角度,台灣的所得已經可以進入已開發國家陣營,而我們社會的確也有少數令人尊敬的企業家,但從整體社會心態和行為上,大部分的企業家其實還在發展中國家階段,只會買豪宅和開千萬級跑車來炫耀財富,還未培育出能夠領導社會發展的道德能力。 在這點上,我們企業家遠不如日本南韓的企業。三星和現代企業都捐贈大量資金成立研究單位和智庫,培育眾多人才以瞭解全球趨勢,因而造就南韓的全球競爭能力。反觀台灣,企業只會抱怨政府和大學,沒有培育他們需要的人才。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企業能夠長大,不就是因為這個社會提供了人才、土地和資金? 台灣的企業家要讓社會尊敬,需要有足夠的氣度和能力,將所賺取的金錢適度回饋社會;要讓社會信服,不是炫耀財富,而是要有能力建立道德的高度!我們的企業家還有很多需要向歐美學習之處!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