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民运人士在大陆的卧底
2013/06/05 14:54:06瀏覽367|回應0|推薦3

从下面的文章可以看出,民运人士在大陆的卧底工作还是很厉害的。通过挑拨离间挑起群体事件,再以第三者的身份涉足其中做好人,在人群中潜移默化地传播政治理念,以达到政治目的。难怪为什么大陆近来群体事件如此之多,很多双方可以谅解的事情都会小事变大事,以至于不可调和。

民运人士在大陆参与群体事件的“调节”,这种“调节”方法总是令人想起美英在世界各地挑起争端,然后再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涉入其中以获取自身最大的政治利益,看来民运人士深得其精髓。

看看下面的文章,讲述民运人士周鸿陵,以非政府组织(NGO)的第三者身分,从2003年在河北容城的首次试验开始至今,参与调解了全国数百场群体事件:

民运人士:中国离廉价革命很近 离良性秩序很远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6月05日 转载)
来源:星岛日报
   
内地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周鸿陵曾因在六四中声援学生而入狱,10年前开始转型为群体事件的「调解人」,涉足由社会示威或冲突等风波,试图在每一次事件中,让谈判、契约精神等基础的民主概念灌输到最基层的政府和民众心中,相信唯有公民社会才能挽救中国。周鸿陵还给官员讲课,成立研究机构,他慨嘆:「中国离一场廉价的革命很近,离良性秩序的建立很远。」

从2003年在河北容城的首次试验开始,周鸿陵以非政府组织(NGO)的第三者身分,参与调解了全国数百场群体事件。在避免冲突伤亡的同时,他希望能打破农民维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局限,使之成为社会变迁和民主宪政的载体,也成为基层官员与百姓学习契约精神、对话机制的平台,用他的话来说﹕「民主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接地气,要联系起所有人。」
   
与1989年后一直在思考中国命运的一批六四民运人士一样,周鸿陵如今对群体运动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任何一个模式,没有公民社会的成长,等待我们的都是灾难……公民社会的壮大,才能挽救这个社会,才能带来多元化的、民主的社会秩序,否则我们就会在社会变革的大浪中淹没」。他举例,辛亥革命并未带来民主的秩序,而是新的混乱。

冲突成进步契机 教育公民
   
在周鸿陵看来,中国日益频发的群体事件,正是公民教育的绝佳时机,「冲突是社会进步的契机和动力」。他说,中国近10年群体性事件频发,不过很少人把维权拉抬到社会变迁的高度,但他却认为,群体维权事件是寻找民主化道路的载体。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自由和民主,要从切身利益开始。」非暴力抗争、契约精神等几千年来一直与中国农民抗争绝缘的概念,也逐渐透过取证方法、谈判技巧等实务,灌输到村民心中,「只有当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才得以稳固」。周鸿陵表示,政府的维稳手法罄竹难书,但若民众同样失去道德底线,不惜以要胁、讹诈、谋杀等手段维权,中国只会演变成传统社会后期的「贪官对刁民,流氓对流氓」的局面。

与媒体律师合作 逼官谈判
   
周鸿陵的这一理念,自然令他成为基层政府理想的谈判对象。为防局面失控,他也偶尔担当「维稳」的角色,在礼堂拿起「大声公」演讲,安抚群众情绪,最后把村民和政府代表一起带到谈判桌前磋商,签下协议。「劝架其实也是一场力量的博弈」,他说,当有基层官员拒绝谈判,与他合作的媒体、维权律师,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威慑力量。  

官员明知搞民主 嘆太狡猾
   
经过数百场群体事件的洗礼,周鸿陵在体制内也开始小有名气,不时在包括党校在内的场合给官员讲课,主题是「多元共治」。对于讲课的尺度,他也花了不少心思,宪政民主显然触动官方神经,良性秩序和多元化的治理便成了最大公约数,「这样也各取所需了」。但对于多年奋斗的终极目标宪政民主,他也绝不迴避,当局对此也心知肚明,长期与他接触的官员聊天时也会感嘆:「老周,你这个傢伙太狡猾了。」
   
周鸿陵创办的北京新时代致公教育研究院1999年成立,2004年改为现名,靠国内外捐助运营。他表示,今年起希望壮大团队,研究院的公民教育和调解从接报模式改为主动出击,开展更多治理转型试验。凭藉在体制内的人脉,周鸿陵也希望研究院能找到一个官方主管部门挂靠以增加权威性,「就像抗战时的八路军一样,番号是国民党的,但力量是由自己控制」。

(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wenn&aid=772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