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基本上是 齊 教授的自傳,敘述她從小到大、到老的種種。這本書描述的年代與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書相同,唯一不同的是 齊 教授親身經歷了這苦難的時代。
從遼寧的巨流河到台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她見證了戰亂、逃難。中日戰爭時跟著學校從北平遷移到南京、漢口、湘鄉、桂林、九彎十八拐進入到西南大後方的成都,好一條漫長的逃亡路!
書中提及孫元良將軍回憶抗戰時的逃難情景,有如下的描述與檢討 (p.102):
「我們(抗戰初起時) 實行焦土抗戰,鼓勵撤退疏散,然而對忠義的同胞沒有做妥善的安置,對流離失所的難民沒有稍加援手,任其亂跑亂竄,自生自滅,這也許是我們在大陸失卻民心的開始吧! ………難民所到之處,食物馬上一空,當地人民也驚慌地加入逃難行列。……..入夜天寒,人們燒火取暖,一堆堆野火中夾雜著老弱病人的痛苦呻吟與兒童啼飢號寒的悲聲,沿途到處是倒斃的腫脹屍體,極目遠望不見一棟完整的房屋,………」
真是生靈塗炭! 真是愚蠢的人類! 希望戰爭不再,希望世界和平!
她的武漢大學生涯就在四川的樂山度過。樂山是個三江匯流(即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山城,以有建於唐代,高71公尺 的樂山大佛聞名。她當時是個文藝青年,迷戀詩詞,神馳於文學。但共產黨已打著前進的口號,以組織讀書會的方式逐漸滲透到校園。
1947年她23歲,應聘來台灣大學外文系當助教。當時她父親幫她買的是來回程票,沒想到回程那張永遠用不到。接著連她父母兄妹都陸續逃到台灣。因為國民黨大勢已去,只好遷台。齊教授四十多歲時,克服種種困難前往美國讀書深造。 並於1985年應聘到西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台灣文學。她致力把台灣文學作品介紹到歐美。
她的父親齊世英留學日本、德國,有著民主革新的思想。曾參與郭松齡為首的東北維新派兵變,想推翻張作霖。齊世英後來加入國民黨,中國對日本抗戰八年期間從事地下抗日活動,也創立學校及辦雜誌。
大陸淪陷,國民黨政府來台,齊世英出任立法委員,後因治國理念不合,於1954年被蔣中正開除國民黨黨籍。他也曾與雷震、李萬居、夏濤聲、高玉樹等籌組“中國民主黨”未成,長時期被跟監。
齊先生(時年72歲)與前立委康寧祥(時年30歲)結為忘年之交。康先生每月兩次周末到 齊 先生家,吃 齊 太太做的家鄉菜,對飲暢談,長達七年。
作者說:“如今已四代在台,這該是我落葉可歸之處了吧”。有不少於1949左右跟國民黨遷台的人,在台灣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五十年在台灣仍然是個外省人。我想他們應該學學 齊 教授,把台灣當做 ”我落葉可歸之處了吧”。
本頁內文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