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克里希那穆提】《為什麼我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
2018/11/10 22:26:09瀏覽917|回應0|推薦0
問:我對什麽都沒有興趣,但大多數人都在忙於各種興趣。我不必工作,所以就沒去工作。我應該去從事某項有意義的工作嗎?


克:成為一個社工、公務員或神職人員——是這個意思嗎?因為無事可做,所以就做個改革家!如果你無所事事,窮極無聊,何不就無聊著?為什麽不那樣?如果你心有悲傷,就悲傷好了。別試圖逃避它,因為你的無聊有著深遠的意義,如果你能了解它,與它共處的話。如果你說,“我無聊,因此我要做點什麽”,那你不過是在逃避無聊,而且由於我們大部分的活動都是逃避,所以你對社會以及其他方面將造成更大的危害。比起如實而活,你逃避的危害更大。困難在於,怎樣與真實的自我共處,而不是逃開。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活動都是一個逃避的過程,要停止逃避、面對真相,對你來說就尤其困難。因此,如果你真的無聊的話,我很高興,我會這樣說:“停下,待在原地,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麽你該做點什麽?”


如果你無聊,為什麽無聊?什麽是所謂的無聊?為什麽你對什麽都沒興趣?你這樣百無聊賴,一定是有原因的:痛苦、逃避、信仰、不停地忙碌令頭腦遲鈍、心靈僵化。如果能弄清楚自己為什麽無聊,為什麽提不起興致,顯然就能解決問題了,不是嗎?然後那個被喚醒的興趣就會運作起來。如果你沒興趣研究自己為什麽無聊,就無法強迫自己對某個活動感興趣,就只為做點什麽——就像一只松鼠在籠子裏上躥下跳。我知道大多數人都沈迷於這種活動。但我們可以來弄清楚,在內心、在心理上,為什麽我們陷入了這種窮極無聊的狀態?我們可以看看,為什麽大多數人陷於這種狀態:我們把自己弄得精神疲憊、智力枯竭,我們嘗試了這麽多的事情、這麽多的感受、這麽多的娛樂、這麽多的經驗,多到心鈍身倦。我們參加一個團體,做需要做的一切,然後離開;接著又轉而嘗試別的事情。如果一個心理學家沒幫到我們,就另找一個或是求助牧師;如果我們在那裏也沒成功,就再找另一位導師,如此等等。我們總是奔走尋覓。這個不斷伸展、不斷放手的過程就會令人精疲力竭,不是嗎?就像所有的感覺一樣,很快它就使頭腦鈍化了。


我們一直在這樣做,從一種感受到另一種感受,從一種刺激到另一種刺激,直至徹底疲倦。那麽,認識了這一點,就不要再前行,休息一下,靜一靜。讓頭腦自己重聚力量,不要強迫它。如同土壤在冬季更新自己,當頭腦得以安靜,就會更新它自己。然而,在那樣折騰之後,很難再讓頭腦安靜,讓它休耕,因為它一刻不停,總是想做點什麽。如果你真的允許自己如實呈現——無聊、醜陋、可憎,不管什麽——如果你走到了這一步,就有了處理它的可能。 


“如果你接納,接納自我的真相,那會怎樣?如果你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還會有問題嗎?只有當我們不肯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並期待它的改變時,才會有問題——這不是在提倡安於現狀,實際上正好相反。如果接納我們真實的樣子,就會看清我們所恐懼的那個東西,那個我們稱之為無聊的東西,那個我們稱之為絕望的東西,那個我們稱之為恐懼的東西,就產生了徹底的轉變。我們所害怕的那個東西產生了徹底的變化。”


為什麽了解那個過程,了解我們自身的思維方式非常重要,原因正在於此,我已說過那一點。對自我的認識,無法通過任何人、任何書籍,任何懺悔、任何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師來獲得。必須由你自己來弄清楚,因為那是你的人生。不去拓寬並加深對自我的認識,不管做什麽,不管改變任何外在或內在的環境、影響——它將永遠滋生絕望、痛苦和悲傷。要超越頭腦自我封閉的活動,就必須了解它們;而了解它們,就是覺察關係中的行動,包括與事物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以及與觀念的關係。關係就是鏡子,不進行任何辯護或譴責,我們就可以從中看見自己。更深更廣地了解頭腦的活動方式,就可能走得更遠;頭腦就可能安靜下來,接納真實的事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0971074868&aid=119693023